绵州城,剑宗。
杜思华从天府城回到了师门也有几年时间了,这些年来蜀皇帝因为明华帝国带来的压力而励精图治,让蜀国又恢复了一定的繁荣。
但此时的蜀国已经大不如前,远远没有达到百余年前的繁荣。
明华帝国大兵压境,这个消息已经传到了蜀国内,本就在蜀州以北的绵州城最先得到消息,剑宗诸人也不例外。
此时的第九仙岛云松阁内,杜思华等三十六位弟子聚集在此,正讨论着明华国征蜀的事。
南宫旻坐在主位上,心情颇为复杂。
这是他早就知道、必然会发生的事,但夹在众师弟师妹和李明世之间,他一直左右为难,怕的就是大伙与李明世产生嫌隙。
“宗主,这次明华国征蜀,真的是大师兄领兵么?”杜思华神色复杂地问道。
“是他……”南宫旻轻叹着说道。
“大师兄明明也是蜀国人,为什么要去帮外人打蜀国?”执剑堂堂主宋拯不解地问道,心中很有些愤懑。
“是啊,他明明可以辅佐蜀国皇室的。”这是安定武说的。
“天下也可由蜀国统一,大师兄为何要离开蜀国?”黎潇潇闷闷地问道。
大伙议论纷纷,对李明世的决定十分不解,南宫旻叹了口气,他不太懂这些事,自然也答不上来。
正在众弟子吵吵嚷嚷的时候,宫亦谣来了云松阁。
“大师娘!”一众弟子赶紧行礼,南宫旻也起身,把位置让给了宫亦谣。
她点了点头,在宗主之位上安然坐下,平静的眼神扫过南宫旻和三十六位弟子,看着那一双双期待她给出答案的眼睛,她亦轻叹了一声,最后将目光落在了杜思华身上。
“思华,你恨明世么?”宫亦谣轻声问道。
杜思华一愣,其他弟子也愣住了,认真思考着宫亦谣这么问的意思。
良久,杜思华才低垂着眼帘说道:“我不知道,也许我应该恨大师兄,但我又好像没有那么恨他,只是不理解,大师兄为什么不选择蜀国。”
“那你们呢?”宫亦谣又问其他弟子。
众弟子面面相觑,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宫亦谣将他们的神色尽收眼底,遂又缓缓说道:“你们心系家国,恨他也是应该;他是陪伴你们长大的兄长,你们不恨他也是情理之中。恨与不恨其实都没有关系,因为师娘知道,明世对你们是满怀愧疚之情的。”
“那大师兄他……”卓君澜欲言又止,眼中尽是疑惑。
“明世曾给我来信,与我说过他不选择蜀国的原因。”宫亦谣又道,“从修界的层面来讲,剑宗在蜀州名声太盛,蜀州修界没有不认识旻儿和明世的,他若在蜀国太过显眼,于剑宗会有不利。虽然剑宗不用惧怕其他宗族,但明世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此原因之一。”
“思华,蜀国由盛而衰的这百余年你都经历过,你认为蜀国真有一统天下的可能吗?”
宫亦谣问完这一句,就静候杜思华的回答了。
杜思华在沉思,宋拯却先回答道:“大师娘,蜀国虽历经磨难,但如今的皇帝正是励精图治,若再有大师兄辅佐,蜀国必能再现繁荣,如何不能一统九州天下?”
宫亦谣微微笑着点了下头,却没有急着表态,仍是等着杜思华的回答。
宋拯与杜思华,一个是曾经蜀国官宦之后,一个是蜀王室的直系血裔,蜀国是否有一统天下的能力,他俩才有发言权,而杜思华的态度更重要。
“我明白了,大师娘……”杜思华颓丧地叹了口气,像是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力气。
“杜师妹,你为何要这么说?”宋拯不解地问道。
杜思华轻声说道:“自古以来,蜀州难进亦难出,能在一隅之地立国,但地理也限制了历代皇室的眼界与格局,不曾真正放眼于天下;若我不曾入修界,不曾修到如今的境界,只怕这一生也将在蜀州度过。不走出一隅之地,如何能放眼于天下?蜀国皇室没想过走出去,所以眼界只在蜀州。蜀国再兴盛,若没有走出蜀州之心,那何来一统九州之雄心?”
众人听了她的话,也是若有所思;宫亦谣则赞许地点了点头,说道:“思华说的很对,只有走出一隅之地,才有更大的格局和眼界。明世告诉我,他要辅佐的是与他一样,真正放眼于天下、有一统九州之心志的人,而蜀皇室就如思华所说,并无征战天下之心,因此明世没有选择蜀国,此原因之二。”
“那还有别的的原因吗?”殷袅袅问道。
宫亦谣说道:“确实还有其三。我等修界之人,比之凡人更接近天地,我等也更相信气运之说,对吧?”
众弟子点了点头,对普罗众生来说虚无缥缈、玄之又玄的东西,其实在修士看来并不遥远,因为随着修为越来越高,对所谓的天地气运就会有越深切的感受,也有手段能推演出一些未来的模糊走向。
“明世曾研习过星象,在离开蜀州前曾根据星象做过一次推演,预测到了人间未来的模糊走向,依据这个结果才做出了选择。”宫亦谣继续说道,“顺势而为,便是原因之三。”
“气运不在蜀国,这是否意味着蜀国必亡?”杜思华苦笑道。
宫亦谣明白她的心结,她是正统的蜀皇室后裔,自然不想蜀国亡国,可不管是天意预示还是当前的天下大势,都昭示着蜀国到了危急存亡之秋,甚至有很大可能避不开最悲伤的结局。
两国的国力对比非常明显,明华坐拥八州、君强臣强且政治清明,虽然经历了十余年战争,但恢复得很快,正是强盛之时;蜀国虽也走出了战乱,但这十余年的喘息时间里,朝廷困于人才的缺失,纵皇帝有复兴之志,但缺少能帮助他的人,因而蜀国的恢复十分缓慢。
加之,明华国明面上与蜀国缔结了友好盟约,但那只是一纸空文,从军事到经济上都对蜀国实施了封锁,暗中打压了蜀国,致使蜀国的发展受阻,没能如蜀皇帝预期的那样恢复元气。
一强一弱,蜀国能否拖垮明华帝国都是未知数,更别提将明华帝国赶出蜀州了。
杜思华经历了蜀国的盛衰,蜀国能延续至今都是她争取而来的,因此她更清楚蜀国的实际情况。
理想是一方面,现实又是一方面。
“思华,明世领兵攻蜀,这是皇帝对他的任命,他如今身为人臣,不得不遵君王之命。”宫亦谣叹道,“师娘也不为他做什么辩解,或许这也是他自己愿意做的,一统九州是他的理想,他应当希望亲手达成这个愿望。”
“我……我真不知道要不要恨大师兄。”杜思华纠结地说道,“我知道大势难逆,但真不愿意看到蜀国沦亡。”
“身为你们的师娘,从私心来说,我希望你能不恨明世;但从家国的角度来说,明世无异于背叛母国,是非功过不应由我或者你们师父来评判,应当由后世之人来说,也当由思华你们来评判。”宫亦谣最后说道,“诸位,师娘今日来与你们相谈只有一个心愿,希望你们能作为旁观者来看待明世,他所做之事的对与错都在你们心中,恨与不恨也由你们自己决定。他还会回到剑宗,希望那个时候你们仍是兄弟姐妹。”
家国之恨,是最不能忘却和化消的,但他们与李明世又有同门之谊,孰轻孰重,便是宫亦谣也无权替他们决定。
“大师娘,我能去见见大师兄吗?”杜思华问道。
“可以,这是你的自由。”宫亦谣点头道。
如今明华帝国的征蜀大军已经集结到了豫州和蜀州的交界,两国隔着扬子江、蜀山和昆古山脉相望,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杜思华得到了宫亦谣的首肯,当即离开了剑宗,前去两州边界找李明世。
或许只有面对面与李明世一谈,她才能知道该如何选择。
……
承应二十六年,十月初一,夜里。
李明世的帅帐中,他屏退了众将士,卸下甲胄独自离开了军营。
两军对垒的最前线,一个茂密的小树林内,李明世见到了孤身而来的杜思华,兄妹二人相顾无言,寂静的夜里只听得到远处扬子江的流水之声。
李明世双手抱拳,深深地鞠躬,虽无言却已道尽了他的内心。
杜思华仰望夜空,长声一叹,一转身,便已鸿飞渺渺。
李明世在树林中默立良久,倾听着扬子江那滚滚东去的流水声,正如他翻滚如浪的内心。
他是蜀国人,现在却要亲手结束蜀国的生命,但他很清楚,真正结束的只是蜀国皇室而不是蜀国的万千百姓,只是以后他们将在明华王朝的治下。
所以,他对杜思华躬身致歉,因为他要结束蜀国皇室对蜀州的统治;他不发一言,因为再多的语言也化不开家国之恨。
但他统一九州、征伐蜀国的脚步不会停下,反而需要越快越好。
……
十月初三黎明前夕,明华军拔营启程,来到了扬子江畔。
往西面看去,是云蒸雾绕的巍峨蜀山,往南看去则是绵延无尽、霞光万千的昆古山脉。
明华军与蜀军的第一场交锋就在两山之间、扬子江畔展开。
只有渡过了扬子江,明华军才能进入蜀地,而最好的渡江位置只有这么一处,其余位置都需要翻山越岭,徒增非战斗损耗。
而且,这次正面碰撞若能击败蜀军成功渡江,对于后续作战也大为有利。
蜀州必须快速攻下,用时越久,反不利于明华帝国。因此,李明世制定的作战方针里,除了正面战场的对决还有两支奇兵:一是驻守荆州西部边境的戍边军,他从中抽调了一部分精锐出来,要越过昆古山脉进入蜀州,再北上偷袭蜀州的边防军;二便是来自梁州南部边境的戍边军精锐,翻越蜀山入蜀,进入蜀国北部地区,截断蜀北对边防军的支援。
两支奇兵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两大仙山福地的自然天险,因为在民间传说中,蜀山和昆古山脉中不光有“神仙”,还有草木精怪,且山势险要,悬崖峭壁极多,路非常难走,因而古来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
李明世在制定这个战略的时候就犹豫了良久,要保证梁州军和荆州军顺利入蜀,最好能有修士的庇护,而最好的选择自然是剑宗,但剑宗若是助他,不就等于引外敌入家么?
昨夜与杜思华见了一面后,他整夜都考虑是否要求助剑宗,旭日东升时他还是决定询问下苏辰的意思。
没想到苏辰直接答应了他的请求,让苏语和苏紫分别去为梁州军和荆州军护航。
他曾问苏辰这样做是否合适,苏辰答道:“没什么不合适的,语儿和紫儿自幼便属于修界,对蜀国的感情最淡;若让思华她们来的话,那就是在让她们背叛自己的母国了。至于修界的规矩……明世,你还不了解为师么?”
有了苏辰的答复,李明世感激的同时也放下了心来,专心于征蜀之战了。
苏语和苏紫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严格来讲她俩都不属于蜀国,也不属于凡间的任何一个国家。
苏辰没让苏亦来,因为苏亦仍在闭关,自然也就来不成。
黎明之前,却是夜色最深的时刻,也是凡人最为疲乏的时刻,明华军提前做好了休整,此时在黑夜中行军,依然是精神奕奕。
扬子江两岸间隔很宽,光靠泅渡是非常不现实的,必须有船。明华帝国早就考虑了这一点,当初孟祥钰在任时便主持建造了许多大船,还在蜀国的眼皮子底下将战船放到了扬子江上来操练水军。
他曾主持构筑了九曲防线,对于水战自然是极为熟稔;明华军过去甚少经历水上作战,若没有孟祥钰的培养,要想渡江攻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渡江之战在黎明时刻打响,水上之战的险恶程度远超陆地作战,尤其是在宽广的扬子江上,船一沉,基本上就很难有生还者。
第一场遭遇战的惨烈程度,即便是李明世都心如刀绞,明华军的损失远远超过蜀军,因为蜀北边防军更了解扬子江和南岸的地形。
最后,明华军没有强攻,在合适的时候选择了鸣金退兵,以便于最大程度保存有生力量,同时也是在等梁州军和荆州军的消息。
翌日,第二次渡江战打响,对扬子江有所熟悉的明华军这次将战线往前推进了许多,但仍没有成功渡江;李明世也不着急,适当地收兵,不做徒增损耗的决定。
而今日的战役之后,明华军上下都憋了一口气,因为自在他们南征北讨的过程中,还未如此憋屈过。
李明世则收到了来自两个小师妹的传音,对那两支奇兵的进度做到了心中有数。
明华军停战了一天,以对上梁州军和荆州军的行军进度。
再次收到传信后,李明世于第四日再次发起了进攻,明华军士气正盛,对防守扬子江南的蜀军发起了几乎疯狂的反击。
这次渡江之战,李明世压上了大部分兵力,必须抢上南岸,将水上之战转入陆地之战。
而就在两军打到白热化的时候,扬子江南岸突然出现了一路大军,直奔蜀军营地而去;当蜀军发现之时已经晚了,空虚的大营被那支奇兵给攻占,他们的退路直接就被切断了。
慌了神的蜀军进退两难,最终败在了明华军的南北夹击之下,最高统帅死于乱军之中,其他大小将领死了泰半,其余被尽数俘虏;普通士卒也被明华国荆州军收押看管了起来,以防止他们作乱。
明华帝国征蜀的主力军终于渡过了扬子江,但战损呈报上来后,己方损失还是超过了李明世的预估,死者、落江失踪者占了主力军的两成,仅次于攻打燕云城时;好在蜀州的北方被明华军打出了一个缺口,明华国大军可以从此缺口长驱直入蜀州。
蜀北之战的重点自然会是在绵州城,因为这座古城是蜀北门户,是天府四城之一,只有占领了绵州城,才算打下了蜀州北部。
有苏语带路的梁州军顺利渡过了蜀山天险,已经进入了蜀北地界,在征蜀主力军、荆州军与蜀北边防军作战时,已经按照部署开始攻城拔寨,即拖住了蜀国在北方的军队,也为大部队打通了一条道路。
苏语和苏紫完成了任务,本来想去找李明世玩的,但想到老爹的吩咐,还是默默地回家了。毕竟一向宠她们、疼她们的老爹难得严厉了一次,不准她们与明华军有过多的牵扯,更不能暴露她们和李明世的关系。
明华大军成功进入蜀北,花了一天时间休整并收编蜀国降兵后,就继续了征蜀的历程。
十月中旬,明华帝国将战线推进到了蜀北中部,与梁州军会师,建立起了在蜀国境内的根据地。
李明世耗费了不少功夫安抚蜀民,稳定据点,免除了后顾之忧。
随后,明华军继续南下,到月底时已经占据了蜀北的大部分地区,击溃、招降的蜀国将士已经占了蜀国部署在北部军队的一半。
这一结果,让蜀皇帝急白了头,奈何朝中能用的武将实在太少,求助于杜思华却被剑宗告知,她正在闭关修行,暂时理会不了国事;而剑宗的其他蜀国籍弟子也以沉默相对。
至于蜀国国教妙音阁,封山至今都没有再现,更无法帮助蜀国。
形势对蜀国非常不利,但明华大军压境,蜀国只能竭尽全力与之抗衡,调集重兵囤积在了绵州城,以守代攻,想拖住明华军的进攻步伐。
因为明华军深入蜀地作战,最大的问题就是粮草补给,只要守住绵州城,对明华国的后勤线就会造成极大的压力。李明世也清楚这一点,所以要想尽办法攻下绵州城,将尖刀抵在蜀国的心口上。
冬月上旬,明华军推进到了绵州城以北的一座城池,经历一天一夜的攻防之后成功占领此城,至此蜀国对北方的掌控便只能依靠绵州了。
新一轮作战围绕着绵州城展开,足足耗去了两月的时间,到承应二十七年春季,明华军才艰难地拿下了绵州城,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连林光佑都在攻城战中多次受伤,让明华军上下都捏了一把汗。
绵州城破,李明世没有回剑宗去看一眼,安抚好了绵州百姓后,就开始了新的征程。
承应二十七年,春末夏初,明华军一路南下,如秋风扫落叶般席卷了天府平原北方,将战线推进到了蜀国国都、天府圣城外两百里处。
蜀国也早将蜀西、蜀南的大军调遣了过来,以蜀西军攻打明华军大后方,以蜀南军和蜀中军正面抵御明华大军。
这条战线贯穿了蜀州北部,但有李明世恰到好处的兵力部署,在面对蜀国的猛烈反击时,明华军守住了所有重要的城镇,没让蜀国的战略顺利实施。
承应二十七年,盛夏时节。
明华军如一柄利刃刺入了蜀中,将刀尖抵在了蜀国的心脏上,只差一点就能刺穿蜀州,可惜遇到了蜀军的拼死反击,虽没有丢失太多战果,但也明华军也承受了不小的伤亡。
蜀皇帝也是个刚烈的人物,大兵临城的当口选择了与国共存亡,亲临前线犒赏三军、部署战略。
承应二十七年,秋季。
明华境内新征的兵丁踏上了蜀国战场,极大地补充了征蜀大军的兵员,集八大州的人与粮,再加上梁州和荆州再次出兵,又调来了扬州的精锐,明华国终于能在蜀州分出不同的战线了。
梁州军从蜀北转战蜀西、荆州军进攻蜀东地区,征蜀主力军则深入蜀中地区作战。
李明世也调整了战略,优先消灭蜀军的大部队,要三路兵马合围天府城。
承应二十七年冬季,蜀西地区和蜀东地区先后沦陷,蜀国仅剩三分之一的疆域,兵力、粮草都开始不够用了,而明华军还源源不断地补充兵员进来,优势逐渐被明华帝国掌握。
承应二十八年春,明华国三路大军围攻天府城;一个月后,天府城破,明华军入主,林光佑更是生擒了蜀国的末代皇帝,立下了大功。
同年同月,蜀皇帝被迫献上了降表,宣告了蜀国的终结。同年秋季,明华军攻陷蜀南,正式将蜀州收入囊中。
这一年,林君涵五十岁,李明世“四十八岁”,统一之战终于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