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第四十二篇《益》讲述了什么?答:讲述增益的辩证道理。《益》篇原文:“()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益》文讲述的意思是:“增益,有利于社会向前发展,并顺利地实现大业。利用好增益,将有大作为,是大吉祥的事情,而没有过失。若有了财富上的大积累,不苛刻,不邪恶,永守正道,才是好前景;即使君王用以祭祀天帝,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收益是用在不好的灾荒之年,没有过失。爱护百姓且居中行事,应告知诸公,并用圭举行隆重的仪式,(把爱民之心昭示于天下)。居中行事,告知诸公跟随,并借助增加收益的条件为依托做迁徙国都的大事。有了爱,惠爱之心不用询问,是非常正确的行为。有了爱,才能回报于施爱者的恩德。若没有增益,反而相互损害;而又立爱心不能长久,就危险了。”
“益”:富裕;增加。《益》是上篇《损》的姊妹篇。而《益》文的立论是“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这是说“无论财富与爱心的增加,既有利于社会向前发展,并能顺利地实现大业。”
《益》文则是围绕着“命题”展开的论述。本篇开篇从增益的角度论述增益的好处。本文里是讲的,财富有了大发展,有了大收益,君王即使祭祀天帝,也是好事情。这是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增益了,还要不苛刻,不邪恶。《益》文的中心依然强调的是“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的爱民是根本,即民本思想。增益是为了防备凶年的发生,并且这里运用了三个"有孚",可见强调爱民事情的重要性。这中心之意论述的是,要想办大事,干大事,即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事,就要坚守爱民的准则,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本文里的“有孚”反复出现,这就是《周易》里建构的“民本”理念。“有孚,惠心勿问,元吉”,这是说“有了爱,不用询问,是非常正确的行为”。“有孚,惠我德”的意思是“爱民,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最后从"益"的另一面做出的论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这意思是“若没有增益,反而相互损害而立仁爱之心不能长久,就凶险了。”
这是从有害于增益的一面来谈。若相互损害,再加上没有仁爱之心,即不可能增益,而更难以干成大事。像迁都的大事不但不能完成,而还会造成政治上出现危险。总之,《益》文是上篇《损》的姊妹篇,本篇是从增益上来讲述政治道理。这增益不但指财富的积累,而且也包含了爱民之心的积累,爱心的积累就是民心积累,是“利涉大川”的信用资本,两者不可或缺。这里既是讲辩证关系,又是讲政治道理。《大象传》通过《益》,则阐发出的是“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番道理。这显然与《益》里所讲增益的辩证关系不是一个意思,这古代的《周易》学术释解上也太偏离主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