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 > 《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五十九)

《周易》政治哲学演讲(五十九)(1 / 1)

卷五:比喻说理是特点第一讲:《周易》写作特征——比喻说理第二节《周易》第十篇《履》,是为君子讲述政治仕途的问题,即如何与君主相伴为政的谋略。《履》全篇是运用比喻,即比喻说理贯穿着《履》文。《履》的全文是:“履虎尾,不咥人,亨。素履,往无咎。履道坦坦,幽人贞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大君。 履虎尾,愬愬,终吉。 夬履,贞厉。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履》篇的题目是“履虎尾,不咥人,亨”,这就是本篇的命题,如何论证呢?作者用对比的手法,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跟在老虎尾,而不被老虎咬着的道理。不过这命题就是运用的比喻,单就通过题目,我们看不出“履虎尾”比喻什么,要通过篇中的内容来理解,才知道用“老虎来比喻君主”。是用“履虎尾”比喻君子与君主如何相处的道理。后封建社会里行成的一个俗语“伴君如伴虎”,说明了臣子与帝王相处的险恶关系。虎是凶猛的食肉动物,用虎来比喻君王实乃入木三分。本篇只是为君子讲述政治谋略,而不是论述制度建设。这里只是用老虎来比喻君主制度的险恶,让君子掌握“履虎尾”的策略,并没有提出制度性建设,即没有提出如何将如虎的君主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本篇只是讲君子如何与君主相处,而履险为夷的策略。篇中的“履道坦坦,幽人贞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大君。履虎尾,愬愬,终吉”,均是比喻,即用比喻说理方式来阐明政道化险为夷的策略。《周易》第十一篇《泰》文,是立论事物由小到大的道理。如何能由小到大的发展局面,即事物由弱小而发展壮大起来,本篇作者不凡用了不少比喻。即用生活常见的事例来做比喻,还引用历史典故来比喻。即通过比喻说理(或叫比喻论证)推论出“小往大来”的理论根据,这也许就是中国古典式的“逻辑”推理,是建立在经验和象征上的一种说理,或叫比类论证。本篇的全文是:“泰:小往大来,吉亨。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我们来看本文用了那些比喻说理:⑴“拔茅茹,以其江”。(拔茅草连汇结的根部一同拔掉。)⑵“包荒,用冯河,不遐遗。”

(葫芦挖空,用来做渡河的工具,不至于沉设。)⑶“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没有只有平地,而不见陡坡的,也没有只出去,而不复返的。)⑷“翩翩”。(如鸟飞翔的那样往来自由。)⑸“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商帝乙把女儿嫁给周文王,以次得到福祉,是十分吉祥的事情。”

这是引典来做比喻。)⑹“城复于隍”。(城墙例在护城河里。)以上表明《泰》全篇都是在用比喻,即通过比喻说明“小往大来”的道理。这就是《周易》的“方*论”。《周易》第十二篇是《否》,本篇与《泰》立论的问题刚好相反。这是讲“大往小来”(即盛转衰的现象)的道理。本篇中也用了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做比喻。如“拔茅茹,以其汇”,“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本身这里用“大”和“小”来比喻事物的发展壮大,或消弱衰退的道理,不能不认为是理论思维能力的欠缺。“拔茅茹,以其汇”,与“泰”篇里用的比喻一样。后一句子里“苞桑”,则是象征国家前途命运的危险。本篇除了这些比喻外,其它则是直接论述,直接陈述“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的转化道理。体现了说理透彻,辩证推理明晰的一面,让人读后明辨事非,一目了然。这说明《周易》除了比喻、象征的以面外,还有理论的一面。如“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包差。倾否,先否后喜”。(闭塞进言的渠道,对百姓来说,没有什么,可对大人就不是通泰之事了。蒙蔽视听,只会带来耻辱。只有打破闭塞不通的局面,先前不通的局面消除,后面顺畅通达的局面就来到了,)这就是直接说理,不拐弯,不转圈。但不否认《周易》主要是比喻说理的方式。《周易》第十三篇《同人》,是讲述聚集民众力量的原则问题。本篇里的“同人于野”,“同人于门”,“同人于莽”,皆是象征。。本篇通过象征的手法揭示了聚集众人的力量在于国家的利益之上。《周易》一书的《大有》,《谦》排序为第十四,十五。而这两篇文章没有运用比喻。《周易》第十六篇《豫》是论述安逸的辩证道理,文章中的“介于石,不终日”,“勿疑朋盍簪”是比喻。《周易》第十七篇《随》,是论述“追随”的道理。文中的“王用亨于西山”是个比喻。这是象征位置取得及稳固。暗示文王曾亨于岐山后,才拥有天下。《周易》第十八篇《蛊》是论述承继"基业"的道理。《蛊》篇题目里的“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是比喻。在《周易》里有不少“利涉大川”的句子,这句话不是指顺利的渡过大河,而是个象征的句子。这是象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即正确的发展方向事情,其结果用“利涉大川”来比喻。而本篇中的“先甲三日,后果三日”,这是七日来复的观念,在这里是个比喻,意指完成子承父业(指基业的承继)非一日之功,要有一个过程。《周易》第十九篇《临》,是论述统治之道,即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题目里的“至于八月有凶”这是个象征的句子,象征事物的转化。《周易》第十九篇《观》,是对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而立论。也就是谈方*论问题的。《观》篇的全文是:“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窥观,利女贞。 观我生进退。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其生,君子无咎。”

《观》篇中“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童观”,“窥观”是比喻。这里的“童观”,“窥观”,是比喻观察认识事物的不全面性和错误性。虽然“童观”,“窥观”的概念很难说清,但都能意会“童观”、“窥观”是属于不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那么如何才是正确的观察认识事物的方法呢?可作者并没有给出。但人们不难知道“童观”,“窥观”相反的则就是正确观察方法了。《周易》里的第二十篇是《噬嗑》,这是讲述“狱讼”上应明察秋毫的道理。即断狱上应善于分析研究。《噬嗑》的题名“噬嗑”就是个象征,用口中有物咀嚼其滋味以喻断狱上要善于分析研究。篇中的内容是通过吃食不同的肉来象征对刑狱的把握。因本篇全是用喻,用喻过多,也因时代生活习惯不同及时间久远,就很难把握作者比喻的真实内涵,这就出现比喻喻事的模糊性。比喻说理不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所以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去认识客观世界。比喻说理它是人的认识的初级阶段,即原始思维认识阶段。​​​《周易》第三十一篇《咸》,是立论“和谐”,是以“和谐”做为本篇的论点。“咸,亨,利贞,取女,吉。咸其拇。咸其腓,凶。居,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贞吉,悔亡。撞撞往来,朋从尔思。咸其脢,无悔。咸其辅、颊、舌。”

本篇是通过一对恋人(恋爱过程)交往的肢体上接触的描述,寓意“和谐”的道理。本文是通过象征揭示和谐的道理。而不是讲男女交感,而是通过男女交感事例来比喻掌握建立和谐的道理。故《咸》篇整文就是个隐喻。《周易》第三十二篇《恒》,是对“道德品行要恒久坚守”的立论。文章中的“田无禽”是个比喻。其意是“田猎却没有见到任何飞禽走兽”。单凭此句是象征什么就不好理解了,但要给合上下句子之意和本篇的立意来认识就好理解了。这是寓意着若不坚守道德规范,即“不恒其德”如同田猎不见飞禽没有任何收获和那种结果。这已是隐喻。《周易》第三十三篇《遁》,是论述“退隐”的政治谋略。如《遁》的全文:“遁:亨,小利贞。遁尾,厉,勿用攸往。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好遁,君子吉,小人否。嘉遁,贞吉。肥遁,无不利。”

《遁》文中的“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是比喻。这是用“拘捕时用黄牛之皮做成的绳索捆绑,就难以解脱了”来寓意该隐退时而不及早的隐退,就会招至可怕的后果。“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是隐喻。这里的象征或暗示,都用的恰当,在王权体制下君子(贵族统治者)们若贪恋高官显位而不及早退隐,就会身陷牢狱或身首两异的后果。而“畜臣妾,吉”,这个比喻句子,就不好理解了。除这些比喻句子外,《遁》篇其它句子是陈述语,在陈述中,作者贯用对比的手法来说事与非。《周易》第三十四篇《大壮》是论述事物“强盛”的辩证道理。《大壮》篇主要是用比喻说理,其中的“壮大于趾”,“羝羊触藩,羸其角”,“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輹”,“丧羊于易”,“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都是比喻。这是用生活中常见的,形象的事例来比喻论证本篇论题(大壮:即强盛)的辩证道理。特别是用形象的公羊角撞击篱笆的现象来喻示“强盛”的辩证关系。让君子明白如何把握壮大强盛局面。这种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的浅显事例,来比喻阐明较为深刻而无法用语言表述道理。《周》第三十五篇《晋》,是论述“进取发展”的道理。《晋》文是:“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众允,悔亡。 晋如鼫鼠,贞厉。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晋》篇的立论,即题目中的借“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来象征繁延与发展的道理。而文章中的“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晋如鼫鼠”,“晋其角,维用伐邑”则都是比喻。这些比喻都是围绕着命题(“进取,发展”)展开比喻说理。如“晋其角,维用伐邑”,这是借用“攻城伐邑,吹响进攻的号角”的战争场面,来隐喻或象征进取发展的紧迫感。《周易》第三十六《明夷》,是论述在黑暗的世道里,君子如何保存实力,即化陷为夷的政治策略。《明夷》全文:“明夷:利艰贞。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 主人有言。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箕子之明夷,利贞。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本篇的题名“明夷”就是隐喻。本篇的写作手法类如“起兴”。“比兴”本是《诗》里的诗歌写作特色,而《周易》之文章同样是用“比兴”手法。我们已说过《周易》里的文章类如《诗》里的“诗歌”,即诗的体载,诗的语言,诗的手法,诗的思维方式。如这《明夷》就像一首诗,只不过是诗化的哲学。本篇写作特色是如诗之“兴”,以受伤的“鸟”来比喻君子受到伤害。又象征世道政治混乱与黑暗,人才不被重视,并受到迫害。文章里的“箕子之明夷,利贞”是用典来阐明论说的道理。而“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也是象征手法,是借光明与黑暗来象征政治上正确到反动。《周易》第三十七篇《家人》,是论述“家、国”的辩证关系。本文通过对“家庭”的讲述而类比国家治理上的政治道理。《家人》篇里的“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则是形象的比喻。而整篇又是寓意,由“家”到“国”的寓意。本篇又通过对比手**证了“家富”才是“国强”的道理。《周易》第三十八篇《睽》,是论述“背离”的辩证道理。“睽”(即“违背”或“背离”的一种行为)就是本篇中的命题。本篇全文是:“睽:小事吉。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遇主于巷,无咎。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 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本篇不凡通过生活常见的事例所举来阐述“违背、背离”的利害关系,以此说明小事有所违背,没有害咎;而原则性的问题不能违背,若违背就造成严重的后果和灾祸。文章中通过“遇主于巷,无咎”、“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睽孤,遇元夫”,“睽孤,见豖负涂”等生活事例,比喻论证“违背”事理所造成的不同后果,从比喻里让读者明白所讲的事理。《周易》第三十九篇《蹇》,本篇是论述“艰难困苦的多面性与客观性”。题目里的利“西南,不利东北”是个比喻。这是用方位来比喻事物的相互转换现象。即象征困难局面的一方面离去了,而另一方面的问题又会来到的客观现象。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秦:开局典狱司,调教女刺客 水浒:开局燕云十八骑肾可疼 贞观大闲人 大明屠皇博陵先生 穿越大唐之一统天下独孤傲狼 三国,开局曹老板要来抢我老婆八戒也有爱 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妙笔入梦 混在女帝身边的假太监王遮风范 明瓦 烽火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