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素行气轴线。”
“”《游目帖》相比刻本,字和行轴线都将刻本的动线走势变为稳正和直线化。”
“以第八行“动理耳要欲"五字比较,刻本"理"字右偏旁"里"已向左下倾侧。”
“"耳"字末笔承接其势继续左下出锋,因此"要"字也偏左,“欲"则字势右倾,由此行轴线趋向曲线化。”
“而摹本《游目帖》自理"字开始,近乎垂直书写。”
“王羲之"转左侧右"的书写节奏丰富性减少,正如王羲之《书论》(传)中所说“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
“若是以第一要素,行气轴线来看的话,这幅游目帖,完全不符合行气轴线的解释。”
“不仅没有模仿到精髓,就连行气轴线的气势也没有体现出来。”
“若是,王羲之的一幅字帖连本应该有的气势都无法体现出来的话,那又怎么可能称之为是王羲之的字帖。”
“要知道,王羲之的字帖向来最讲究的便是气势,气势也能够决定一幅字帖笔锋的走向。”
林寒举了其中一个要点说了出来。林寒此话一出,众人哑口无言,似乎觉得林寒说的有些道理。但是,对于他们大部分人来说,并不清楚林寒说的行气轴线到底是意思。可对于王总来说,这句话却是如同醍醐灌顶一般直接明了。“哦?你说的这个行气轴线,我怎么可能看不出来没有啊?”
“这字帖中,明明每一个字都做到了行气轴线,怎么在你嘴里就成了一点笔锋都没有?”
“就是,我们王总研究王羲之的字帖这么多年,难不成这一点东西还不懂吗?”
“轮得到你来说三道四的?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这些东西,该不会是你自己随便想出来糊弄我们的吧。”
“若是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的话,王总早就看出来了,还需要你在这里说来说去。”
周围的众人虽不懂林寒说的是什么,但是,他们清楚,今天需要做的就是维护王总。只要能够将王总给巴结好了,或许,接下来做什么都会容易一些。他们的确是不太懂王羲之的字帖,也并不清楚,林寒说的这些,到底与王总手中的那副字帖有什么不同的。甚至可以说,他们来参加这场联谊晚会,都是奔着名利来的。要是说他们对这些有什么了解没有,那还真的没有太多的了解。不过,他们知道,王总对于这一切,肯定要比他们所有人都要了解。既然,王总如此了解这些东西,那自然就不可能出错,现在却是被一个毛头小子在这里说三道四,他们自然不会觉得林寒说的有什么道理。“既然这样你们理解不了的话,那我就来说说第二要素。”
林寒看着王总默不作声,接着说了下去。“墨迹本字体的开合疏密关系已不如刻本关系大。”
“以第二行"左太冲"三字为例,《蜀都帖》刻本有开有合,"左"字一笔书,第一笔勒笔(横笔)未端上扬。”
“具有隶意,末笔顿向右下方,左下方、右上方布白大开;"太"字下部开,末笔写为长直点,掠笔亦近乎直线,劲峻峭拔。”
“更增加了字势的疏朗关系,"冲"字左开内合,左部首作直线书写,右部首则圆线书写,刚柔兼备。”
“但在墨迹本里"左太冲"三字稳正,"左"字已接近行书写法,开合关系也已改变。”
“每一个字每一笔都圆势书写,笔意变得包裹内敛,已无刻帖主笔之间近乎三角形的凌厉之势,弱化了刻帖的擒纵、张弛的书写节奏。”
“王总,想必,我现在说的这些已经足够清楚了吧?”
林寒并没有和旁边那些不懂的人继续纠缠下去。而是直接对王总发起了问答,林寒也是看得出来,在场的众人,也只有王总一个掌事人。若是不能让王总心服口服的话,那他身边的那些狗腿子,总会有辩词。只有王总听信了林寒说的话,那即便那些人再怎么样阿谀奉承,对于林寒来说都没有任何的关系。因为,只要王总低头了,那也就是代表林寒说的是对的。只是,想要让王总低头,这可谓是有些难度。林寒将王总手中《晋王羲之游目帖》的每一处具有错误的地方都指了出来。顺便对那些错误的地方,做了详细的解释。既然王总对于王羲之有着深厚的了解,那就必然清楚林寒所说的这一切是什么意思。若是,王总一直死活不承认的话,当然,这也并不代表林寒没有任何的办法。“哦?小伙子,你对于王羲之的见解倒是颇深啊。”
“只是,你说的这两个要素,的确是有些道理。”
“但是,我认为,我手中的这幅《晋王羲之游目帖》都体现出了你所说的要素。”
“虽说,有些瑕疵,可一幅字帖,难免会有些瑕疵,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