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曼曼察觉身后大白的动作,还以为大白还想吃烤鸡,忙推开林殊贺,“大白,你还想吃是不是?上次烤的鸡还有两只了,你要省着点吃。”
大白撒娇般将大脑袋往陈曼曼的怀里钻,陈曼曼宠溺地笑了笑,“行行行,再吃最后一只,等会儿回去再给你烤几只。”
“吼!”大白虎脸精神抖擞,斜眼瞥了下林殊贺,仿佛在看失败者一般,不屑一顾!
林殊贺差点没气笑,这虎子还真是通人性,看来也得给它找点事情做了!
两人一虎吃饱喝足就往陈家村赶,因为回去不是很着急,陈曼曼还顺便采了很多药草和蘑菇。
时间一眨眼过去了一年多,这一年陈曼曼和林殊贺两人依旧甜蜜地生活着,两小家伙也懂事了很多,现在已经5岁多,已经开始上小学一年级了,虽然在一群八九岁的哥哥姐姐面前,显得很矮小,但两兄弟都用超高的智商和情商,让一众同学折服。
号称“看家小能手”和“带娃小助手”的大白,在这一年多,充分展示了它的天赋,看了一手的好家,带了一手的好娃,帮了陈曼曼不少忙,也俨然成了陈家的团宠。
这一年多大哥陈光明也重新结婚了,大嫂是周晓晓他们村的一个姑娘,因为前些年爹娘都死了,她一个人拉扯弟弟长大,去年她弟弟终于成家了,这姑娘这才考虑自己的婚事,她弟弟也很孝顺,隔三差五带一些吃食过来,看他姐姐过得怎么样,两家过得很是融洽。
陈母也对这个大儿媳很满意,话不多,温柔善良,爱干净还勤快,陈光明也很快走出来了上段婚姻,两人渐渐也变得形影不离,新大嫂嫁过来三个月,就怀了孕。
陈二哥就稍稍有点惨,三五个月才回来一次,去年年底回来之后,二嫂周晓晓也没过多久查出了喜脉,前段时间刚给陈泽毅生了个小公主,可把一家子开心坏了。
陈二哥在部队里也马上要升职了,到时候升职之后,周晓晓就可以随军了,但周晓晓还是想待在陈家村,因为这里有陈曼曼,陈泽毅有时候还写信给陈曼曼,说陈曼曼霸占他媳妇儿!吃醋得要紧!
陈曼曼也很无奈,明明是没有啊!
虽然她也很喜欢小侄女妞妞,但还是希望二哥二嫂能够天天在一起,奈何周晓晓就是不同意,她就是喜欢待在陈曼曼身边,舒服自在、无忧无虑的感觉,还能跟着学习中医。
师父钱老在一年多前就已经被调到陈家村,虽然住得很偏,但是离陈曼曼家很近,这样更加方便陈曼曼照顾了钱老。
钱老这一年多,在陈家,渐渐放下了所有戒备,也彻彻底底地融入了陈家。
陈母今年开始已经不下地挣工分了,家里吃穿不愁,又有两个孕妇。
陈父陈母、爷爷奶奶包括陈曼曼师父钱老,身体都很好,因为陈曼曼时不时给一家人补补,让他们能在这贫瘠的年代,让他们都没病没痛吃饱穿暖,这也是他们觉得最大的幸福了!
陈曼曼和林殊贺这一年多,将原本炮制五味子的方法都教给了村民们,家家都偷偷过了个肥年,对陈家,尤其是陈曼曼很是感谢。
因为政策放宽了很多,加上黑市上现在看管得不是很严,现在一派欣欣向荣之气。
两人也借着空间的便利,囤了不少的金银首饰,以及古董字画文玩,一方面是想更好地保护他们不被摧残,另一方面,当然是为了以后。
前两个月林父和钱老也相继受到了国家的召回,并且归还了林家的祖宅,还有在京都的几套四合院。
林父先是回去处理了一下事情,然后又被召回京都大学准备继续教书。
陈曼曼师父钱老就显得低调了很多,依旧在陈家村该吃吃该喝喝,老爷子现在心态是不要太好。
今天,正是1977年10月21日,全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这一报道,简直惊起了千层浪,陈曼曼和林殊贺早有准备,两人在今年年初就开始复习高中的知识,周晓晓和李青青也受陈曼曼的影响,也相继看了半年的书。
“曼曼,太谢谢你了,想不到还有恢复高考的一天。”周晓晓激动得热泪盈眶,她曾经也考虑过能够上大学,以为结了婚生了女儿,就没有这个机会,但陈泽毅的信里,表示很支持她参加高考。
婆婆陈母也很开明,知道她要高考,更加照顾她,女儿妞妞现在基本都是陈母在带,她现在是专心在这边复习。
周晓晓很感激,能嫁给陈泽毅,她真的很幸福!
“哎呀,我们之间话说什么谢不谢的!昨晚殊贺又出了两套卷子,我已经做过了,等会儿你也做做。”
林殊贺最近开始每天出题目,毕竟高中的知识,在他眼里绝对算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陈曼曼是之前好久没有碰高中知识了,有些生疏,但经过这大半年的巩固,她相信自己绝对也能取得优异成绩,毕竟这一年高考的难度还是不高的。
“那行。”周晓晓甜蜜一笑,生完女儿的她,身材略微有些圆润,皮肤也变好了很多,这么一笑,脸蛋红彤彤的,很可爱。
周晓晓:“对了,知青点那边估计要有很多人都要参加高考的,我估摸他们可能会找机会来问你接高中的书。”
“嗯,好了,不要再想其他人了,赶紧做试卷吧!”
“嗯嗯。我这就写。”
写试卷其实不是在卷子上写,因为上面陈曼曼已经做过一遍了,所以周晓晓先是将题目抄写下来,然后做完之后再跟陈曼曼的答案对一对,因为陈曼曼写的试卷基本都是满分,这让周晓晓更加充满斗志。
果然,知青点大部分的知青都激动不已,恨不得立马开始复习,于是纷纷都没有下地干活,有写信问城里家人要书的,有去县里找教材的,但都无果,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自己村里,就有好几个人在备考了!
知青们哪能不激动,这可是唯一能离开乡下的机会,他们说什么也要把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