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八日,便是传胪大典,剩下的时间,不用再担心会有什么考试,凌霄和知衡他们几个都很放松,静待成绩出来,怎么着也得是个进士了。
正值春日,阳光甚好,两人跟着瑞阳他们到城外找了一处地方跑马去了,十分潇洒快活。
此时,是十三名读卷官正忙碌的时候,三月十五日,考生们考完,几位受卷官、弥封官们连夜将试卷整理好,三月十六日在卷子交给文华殿的几位读卷官。
一同送过去的还有凌霄他们会试时候前十名的考卷,这是殿试排名的重要参考。
殿试排名考量的因素众多,文章写的好不好只是其一,考生出生哪里、是谁的门生、南方还是北方考生这些在殿试排名中都占据着重要原因。
在殿试中还有这样一个惯例,那便是探花看相貌,外表也是殿试考试排名的考量因素之一。
这时候真的就看一个考生的综合实力和运气了。
送到读卷官手中的考卷一共有三百四十余份,其中包括二十余人是上一届会试过后,因为丁忧、生病等原因没有参加殿试的考生。
读卷官们要用十六日一天的时间将这些卷子看完,并且于十七日早上呈给陛下,随后制敕,写传卢帖子。
在皇宫文华殿内几位读卷官正在看这批考生的试卷,并不是一个人读一份试卷就算完,而是一个人基本上要将这所有的试卷读完。
除首辅外,这些读卷官们分了两组,待一组六人读完之后,再与另外一组交换,中间,张首辅也会看,每个人觉得自己写的不错的在卷子上画个圈,写的不可以在画个叉号,这样以圆圈的顺序进行排序。
遇到相同圈的情况则由张首辅最后决定。
几位读卷官都是朝廷大臣,阅起卷子来可以说是手到擒来,基本上一看便知哪些是他们中意的试卷。
在写读卷官眼中基本上看试卷有这样一个顺序,一是看他们字写的怎么样,字迹有没有字熟悉的,要是有的话那就画个圈,当然这是对于有认识的人参加今年殿试的,没有的认识的人的话,那么评价会更客观。
二是直言当朝政策有弊端,言辞太过犀利也不行,你这样一说不是否定了当朝皇上和大臣吗,这谁也通过不了,当然来参加殿试的考生心里都有数,一般不会有那愣头青。
三是有没有切实的建议,夸夸而谈的不行,读卷官都在朝堂上历练了这么久,一眼就可以看不出这些个考生写的贴合实际不,一些年轻考生不通庶务,建议多是假、大、空,这样的看考官对你文字是否喜爱了,不然的话也是一个叉。
综合上面的几点考虑,考官会慎重的画叉和圈。
改卷到一半,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谢新安问旁边工部尚书马禄道:“马尚书,这份卷子你怎么没有改?”
两人坐在一块儿,经常是一个人改过,就把卷子递给下一个人,这样不容易出乱,而且无形中也给众位读卷官一种压力,就是你评的是什么,我们周围人都知道,一定程度上防止因私乱评。
马尚书在纠结,他之前并没有看过这样的文章,虽然前所未闻,但中间却十分有道理。马大人说道:“你看看。”
谢新安拿在手里,大致看了一遍,心中虽有惊讶,但并没有马尚书那么纠结,直接在上面画了一个叉。
“谢御史,你不再看看了。”这谢御史也就扫了一下。
谢新安摇摇头,说道:“看了也起不到什么作用,马尚书还是尽早决断吧。”说完,将试卷递给了马尚书。这谢新安虽然在都察院就职,行的监察百官的权力,但其本人非寒门出身,也是官家子弟,家有良田禁百余亩,除了赐乞庄田,还有分给百官的田产。
在他看见策问第一条回答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这大致是什么样的情况了,一般写出“天下耕者有其田”、防止土地兼并、限制土地买卖的时候,这基本上就是寒门子弟。
大部分官家、勋贵子弟考科举,这样的侧重点都在“劝农桑、薄赋敛。”对于赋税制度改革仅仅停留在皮毛阶段,这主要受他们立场、所处环境的限制。
谢新安当然是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看法,在这里改卷子。
马尚书拿到卷子之后,也不再纠结,直接在上面画了一个对号,谢新安看了他一眼,马尚书说道:“给吧。”
双方立场不同,这件事情也没有什么好讲的。
谢新安接过之后,便递给了下一个人,那人粗略看了一遍在上面画了一个叉,马尚书当然看见了,不过也没有说什么。
随后,便递给了下一个人,这人倒是仔细看了几眼,前半晌他们阅卷速度都比较快,大家都是一遍过,基本上对卷子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
刚才在这个文章这里“卡”了一下,这位读卷官想要认真看看这文章写的怎么样。
说实在的这篇文章自成体系,有理有据,且赋税改革解决方法角度新颖,只是没有详细展开,另外,提到的各项举措具体可行,不失为一篇好文章,这个读卷官在上面画了一个圆圆的圈。
便递给了下一个人,一组下来六个人四个人给凌霄的文章画了圈,两个人画了叉。
就连这里最古板、守旧的读卷官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叶怀德都在这上面画了一个圆圈。
几位读卷官没有在这上面多纠结,倒是张首辅刚看见他们在讨论这一份卷子,就顺手将这份卷子拿过来看。
作为户部尚书,张廷儒对于每年赋税上交、支出情况了解的很是清楚,在看到凌霄赋税制度改革的时候,他虽有兴趣,不过以为又是一个考生的夸夸而谈。
不想看下去,心中多了一丝震惊,按照这位考生的想法实施的话,那天下的税收可多一成。
越往下看,张首辅越欣赏这篇文章,如果说别人的文章是太平之秋的点缀,那么这篇文章是开太平盛世的劈山刀,不过中间有没有涉及到勋贵或者文人的利益,单纯站在首辅的角度讲的话,这篇文章当得上一甲,张首辅果断在上面画了一个圈。
不仅这一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大理寺少卿刘鹤那里也遇见了写赋税制度改革的文章,都提到了抑制土地兼并,使得百姓有田可种,其他具体还提到了粮食产量、应对天灾等情况。
虽然不是凌霄的文章那样有整个生产力系统的支撑,不过这也是一篇好文章。
但他们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都提到了限制土地兼并,保障百姓的耕地权益,明着看起来确实应该这样,但作为在朝廷当了这么久的官员来讲,这种措施实施的时候难度最大,倒不如说组织一些百姓去研究如何提高粮食的产量这样好实施。
不过这位刘少卿仍然是画了一个圆圈,毕竟写的不错。这篇文章不是别人,正是煜熠写的。
除了煜熠之外,其他人在会试考试结束后,多少都受到点凌霄文章的影响,知衡、梁冀、还有进入殿试的一些山东的其他考生,都有讲到土地兼并和粮食增产的问题。
可见,凌霄那篇会试时候的策问,在大家心中的影响力,虽然他们没有用“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的词,但他们的许多措施也都是围绕的这个来写的。
几位读卷官申时到偏殿吃饭的时候,还在讲今年众考生对赋税制度改革提的较多,还有不少考生提到要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作物产量。
有人便问礼部尚书张浚道:“张大人,会试时候也是这样吗?”
这礼部虽然是主持会试的,但是并不之间参与阅卷,对着考生写的卷子内容也不是很了解。
“众位大人,问错人了,这应该问问我们会试时候的主考官。”
众人都有点失望,大家心里都在想,难道是他们这些人长时间在朝中,不知道底下书生现在都学什么了?现在一个个的都这么有想法。
又用了一夜的时间,众位读卷官将这些试卷排了一个顺序,重点便是那前十名,剩下的二甲、三甲的顺序都不要紧。
而凌霄的卷子勉勉强强排到了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