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凌霄说过那些话之后,他在翰林院的生活就安静了许多,没有人再去议论凌霄去田间讲学的这件事情。
接下来的时间,凌霄休沐的时候会到田间去讲学,一方面看看现在蝗虫治理的怎么样了,有时候和大家一块儿捕捉蝗虫,另外一方面就是传播一些思想观念,让更多的人重视技术、重视生产力。
刚开始附近的百姓都是看个热闹,他们不认为凌霄能讲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
后来人越来越多,就连在上蒙学阶段的书生也都过来听。
赵老伯给他找了一处空地,这块空地上种着几棵槐树,在这里临时搭建了一个台子,凌霄就站在上面讲。
凌霄就从土地给大家讲起,“粮食增产”、“大家都能够吃饱饭”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粮食增产”首先要改变的是种子。
“想增产、育良种。”现在大家都知道,不少人开始着手培育或者寻找。
“要想富、先修路。”
“水路、陆路交汇之地,也是发展最具潜力的地方。”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
“改变从一次小小的发现开始。”
凌霄讲学内容让广大百姓的感觉都是新奇,而他讲学之后带来的重要变化,便是人们思想的改变。
听完讲学的每个人心里都在想:“凌编修说的对,我们以后也要这样干。”
“以后要跟着凌编修讲的干。”
顾文卿跟着凌霄去过一次,主要是休沐时候相约凌霄参加诗会,被他给爽约、婉拒了,顾文卿就想来看看到底这田间讲学有什么要吸引凌霄的目光的。
来过一次,说实在的,他也被凌霄所讲的内容深深吸引了,语言简单直白,却饱含激情,有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
看着田间,整个人都在发光的凌霄,顾文卿深刻感觉到为什么凌霄年纪轻轻的就可以考中探花,还能够受到张首辅的赏识。
如果是换成他来讲的话,估计讲不了这样的事情,也不会有这么多想法。
顾文卿真的很想说,真应该让翰林院的官员们、庶吉士们过来看看,看看这些百姓满含期待的眼神,还有凌霄在百姓中受欢迎的程度。
这或许就该是翰林院官员的样子。
上能为皇上讲学,当天子顾问;
下能为百姓讲学,当平民夫子。
去过这一次之后,顾文卿没有再去过,并不是真的被凌霄给比下去了。
而是明白自己的长处没有在这里,回到翰林院,顾文卿重新拿出自己当时准备乡试时候态度,势必要在诗词、五经等方面超过凌霄。
凌霄通过讲学也意识到自己还有不足地方,平日里,在翰林院干完自己的事情之后,便投入到书籍的海洋,他并不钻于四书、五经,而是天文、地理、农学、水利什么样的书都看。
由于凌霄和顾文卿的认真,和他们同一个房间办公的常编修、杨编修无奈,“这两个编修什么情况?一天天的都不知道累吗?”
在凌霄和顾文卿的影响下,常编修两个人也跟着他们努力起来。
然后在四个编修影响下,修撰、检讨不得不跟上他们的步伐,毕竟大家都是史官。
除了他们在努力之外,庶吉士这段时间来更是勤奋,本来庶吉士的日常便是以学习为主,偶尔白日里大家也偷个懒,散值过后,约上朋友吃个饭。
自从煜熠去过一次田间讲学之后,便不一样了,原来定的每日写文章的数量已经不能够满足他了,往往他都是加倍完成。
白日也不偷懒,时常手不离书,而且还挑了许多律法相关的内容在看。
“温传胪都这么努力了,我们还歇着干什么,加油学吧。”
庶吉士也在不知不觉中卷了起来。
煜熠经常和凌霄一块儿下去讲学,别看人家是一个官家子弟,但是对自己的要求很高,“熟民情、察民意”应该是每个官员的基本功,也是煜熠对自己的要求。
所以哪怕田地里尘土飞扬,时不时的有蝗虫经过,还有施肥的臭味,煜熠都会和凌霄一块儿去的。
煜熠会给大家讲些东西,不过他讲的也不是传统儒家思想、圣人观念,而是讲的律法。
引用现实中间存在的一些案例,告诉大家这些都应该是怎么判,为什么要这样判。
大家初听时,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主要你想想煜熠能够站在地里,给大家“激情澎湃”的讲学吗?
答案,当然是不可能。
最后,煜熠用话本的方式,将这些内容给讲了出来,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又有曲折离奇的故事,配上煜熠一本正经的讲述,倒是吸引了不少人来听。
有人还在私底下感慨:“这进士老爷就是比那说书先生讲的好。”
凌霄心里想着,说书先生可是给你讲不了这么详细的律法内容。
凌霄他们的田间讲学虽然没有形成定制,但是隔一段时间他都会到赵老伯那里去看看,然后趁这个机会给大家讲一讲。
翰林院内庶吉士“五日一休沐”,有时候几位庶吉士也会过去。
而也是在讲学中,大家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在不断的补自己的短板。
一些没有去过庶吉士的不禁好奇,“这起田地里讲学这么有这么大的魔力吗,你看看这一个个的回来之后,翻书翻的比这两个月都勤。”
然后有人问道:“李力,要不我们也去听听。”李力自从上次传过凌霄的谣言,在翰林院内开始低调起来,在最开始听凌霄田间讲学时候,也是保持的中立派,不支持也不批评。
不过他对这田间讲学很是好奇,就回道:“那我们偷偷去。”
等到了凌霄休沐的日子,他们根据从其他庶吉士口中打听来的消息,故意穿着一般百姓的打扮,到凌霄讲学的地方去听。
没有想到听凌霄讲学的人这么多,他们就站在人群的外围。
那日凌霄在台上简单给大家做了实验,讲的是“壶窍泻水。”两个同样大小的水壶,里面装了同样多的水,一个壶上开一个大洞,另外一个上面开了五个小洞,五个小洞的大小和那个大洞是一样的大小。
实验的结果是那个装有五个小洞的水壶水先流完。
看的四周的人一阵怀疑,“这,这......。”“这不可能吧。”
不仅在座的百姓惊讶,李力也不知道为什么。
凌霄给大家解释了一遍原理,周围的人听到晕晕乎乎的,不过最后,凌霄强调的,“在治河一事上,堵不如疏,一条主干疏通,不如多开几个支流。”
虽然不知道凌霄说的原理是什么,不过大家都听懂了最后一段话。
接下来,凌霄又讲了一些农业方面的内容,告诉大家以后要多试验,有什么发现讲学的时候都可以告诉他。讲学之后的交流环节,让李力是大开眼界。
什么样的问题都有,“鸡为什么下蛋?”“还有今日我家的鸡没有下蛋。”“能不能让我家的鸡天天下蛋。”
怪不得回去要看书,这不看书行吗?
待凌霄回答问题的时候,李力他们悄悄回去了,不能让凌霄和煜熠看见他们过来。
回去路上,李力看见一个人十分眼熟,不由的问到身边的人,“你们看看,那人像不像韩学士。”
“韩学士怎么会来这样的地方。”理所当然的话音刚落,抬起头向前一看,这个背影确实很像。
两个人偷偷摸摸的在后面跟着,看到前面的人转头,李力两人赶紧躲在树后。
“真的是韩学士啊。”两人心中不约而同的想到,看来韩学士也对这件事感兴趣。
两人回去之后,看见韩学士过来的听讲学的事情,谁都没有讲。
默默的也投入到翰林院内卷的大军中。
一日,李力问道:“凌霄,你知不知道‘壶窍泻水’是什么?”
凌霄十分自然的说道:“当然知道啊,之前史书中都有记载。”
呃......,李力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终究还是自己看的书太少,被人家一个小小的实验,一个曾将在史书中记载的实验,给震惊住了。
太没有面子了。
李力发誓一定要多看书,超越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