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唐朝那些事儿 > 第一百五十六章【下诏书】

第一百五十六章【下诏书】(1 / 1)

独孤如愿和宇文泰的关系很微妙,两人是小,过去关系一直很铁,但六镇大乱之后各奔前程,宇文泰跟贺拔岳征讨关中,独孤如愿跟了贺拔胜成为荆州派的大将,多少年后再次相见的时候却已成为竞争对手,现在虽说主仆名分已定,但要说独孤如愿一点想法都没有也是不可能的,论能力独孤如愿同宇文泰不相上下,两人差的只是机会而已。

独孤如愿在西魏挂名朝廷中口碑不错,忠孝不能两全之际他毅然选择了忠,曾经让孝武帝元修感动得热泪盈眶。

后来在荆州为侯景所逼远投梁朝,宇文泰对此是有看法的,但一切已经过去了,现在,独孤如愿是宇文泰麾下的得力干将。荆州派的老大贺拔胜已经俯称臣,独孤如愿这个老二又能如何,现在只有对宇文泰忠心才能在西魏这片天下混,独孤如愿是个明白人。

因而,如今两人关系似乎已经恢复了过往的亲密。为了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两人还为孩子订了娃娃亲,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在成年后将娶独孤如愿的大女儿。

独孤如愿开始了陇右建设,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是审案,只有让民众感受到自己是个好官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念贤统治秦州,不过总大纲而已,加上年龄的缘故,也没有精力对属下的官吏们严加管理,所以秦州治下积压了不少冤案。

独孤如愿决定从平冤狱入手,他在秦州贴出告示,让大家放下思想包袱,有冤的喊冤,有屈的叫屈。独孤如愿动真格了,对治下枉法的官员们该抓就抓,该杀就杀,很多人沉冤昭雪,一时秦州人民奔走相告:青天大老爷来了。

第一把火烧红后,独孤如愿针对秦州一带胡汉杂居。百姓不懂礼仪,容易受到煽动的现状,把以礼教教化百姓作为第二把火,把劝课农桑作为第三把火。三把火烧完。陇右地区便走上了健康展的道路,远近流民数万家听说陇右有个好领导,纷纷前往归附,陇右开始富裕起来。

对于陇右的成绩宇文泰是满意的,为此他特地为独孤如愿赐名信。从此独孤如愿从此成为独孤信。独孤信实在是历史上大大的名人,因为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周明帝、隋文帝、唐世祖而获得史上最牛的老丈人的称号。

独孤信还是史上有名的大帅哥。按照遗传学的观点,物种的繁衍具有杂交优势,譬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成为世界上品种最好的水稻,表现在人类身上,级美女以混血儿居多。北朝人大多为混血儿,不同民族杂居婚配,所以,北朝是出产帅哥的时代,史书也往往不厌其烦地称赞他们的英俊挺拔。

倘若举行一次北朝男模大赛。独孤信一定会进三甲。在秦州没多久,独孤信便成为陇右人民的偶像,甚至他的穿着打扮都成为陇右的流行风向标。同当下的女快男一样,独孤信在当时也拥有大批粉丝,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有一次,他外出打猎,眼看天色将晚,为了赶在城门关闭前回家,便纵马如飞,不知是风的作用还是马的颠簸。不觉间帽子歪了,于是,在秦州大街上,人们纷纷驻足侧目:哇。好帅啊!几天后,独孤信出门后不禁呆了,大街上到处是歪戴帽子的人,一问才知道大家都是跟自己学的,不禁哑然失笑。歪戴帽子竟成为秦州的时尚,这就是偶像的力量。独孤信在陇右如鱼得水的时候。长安又生了一件大事。

郁久闾后难产而死。过去医学水平低,生孩子风险很大。本来只是一个意外,但东魏方面就此抓住机会,展开了凌厉的外交攻势,非要诬陷是西魏人害死了柔然公主,并翻出了当年西魏以宗室疏族女子冒充公主的故事。高欢的人告诉柔然头兵可汗,你们和长安压根就不像亲戚,要真是亲戚,你到长安去串门,宇文黑獭又是烧草又是屯兵,摆明了不欢迎你们。

元宝矩在柔然的压力下处死了自己深爱的结妻子,这才多久,柔然公主就惨遭毒手,这些事能没有关联吗?头兵可汗被说动了。

从此,柔然人的态度生了变化,同西魏撕破脸皮重新成为西魏的边患。如此一来,西魏处于四面楚歌之势,北有柔然,西有吐谷浑,南有萧梁,东有高欢,战争的危险随时都可能降临。在这种巨大压力之下,宇文泰制定了两手抓的战略,一手抓军队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他要闯出一条富国强兵的道路。他能成功吗?问:打胜仗靠什么?

答:君王的英明,主帅的智谋,将士的勇敢。事实上,这三方面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了另外一样照样不成,打仗看上去是士兵们在搏击,实质上上拼的是交战双方的经济实力。战争实在是个烧钱的机器,现代战争中扔颗炸弹几百万进去了,古代也是这样,俗话说人马未动粮草先行,战士吃饭战马喂料,需要动用民夫和牲口运送粮草,死亡人员还要抚恤金,伤员还要医疗费,打胜了还要赏赐,部队官兵的工资还没算上,怎么算都是一笔惊人的支出。要想打胜仗先得把后勤保障搞好,国家得有钱。

对此,宇文泰头脑很清醒,所以展经济成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关中跟人家山东比起来,人口稀少,土地贫瘠,老天爷还动不动给来点旱灾什么的,别说富起来,就是解决温饱问题都不容易。

对此,宇文泰头脑很清醒,所以展经济成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关中跟人家山东比起来,人口稀少,土地贫瘠,老天爷还动不动给来点旱灾什么的,别说富起来,就是解决温饱问题都不容易。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要想展生产力,就要改革生产关系中阻碍生产力展的要素,为生产力的展扫平障碍。

宇文泰虽然没学过这门课,但他也看到了西魏政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选官制度注重门第,结果没有真才实学的花架子去做刺史、郡守,另一些刺史郡守来源于战功的奖励,让武人们放下武器去坐堂理政。还真够难为他们的。

让这样一些人之行富国安民的国策,那不是笑话吗,国家政策再好,恐怕结果也会成为歪嘴和尚念经,歪了!还有。高门豪族依靠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影响着国家政策,暗地里挖着国家的墙角,他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却往往靠他们的代言人将国家赋役转嫁给小民。

要改革必然会有阻力,既得利益者一定会为维持现状而想法设法反对。不过,现在国内形势对宇文泰相当有利。

零星的稽胡叛乱先后被李远、于谨、侯莫陈崇、李弼平定,独孤信也扫平了赤水蕃王梁仚定。国内形势稳定,宇文泰的威望日高,他要想做什么事,公开反对的人几乎没有了。改革势在必行,谁来主持呢?

改革的重担只有西魏的经济学家苏绰可以担当。于是。宇文泰以苏绰为大行台度支尚书、领着作,兼司农卿,这个职位相当于财政部长、文化部长兼农业部长,西魏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是本,三农问题在今天都是每年位列一号文件的要问题,宇文泰相当于把国家经济命脉托付给了苏绰。苏绰开始在西魏行富民强国之法。

苏绰殚精竭虑,针对西魏的国情,制定了一些列的改革措施,比如对官员进行精简。那些吃皇粮不干活的一律裁掉,又设置二长管理百姓,军队不打仗的时候搞搞屯田,补充一下军队的口粮。减少一点百姓的负担。

苏绰将自己的治国思想写成报告递交宇文泰,宇文泰阅后转给魏文帝以诏书的形式颁布后在全国施行,作为官员入职培训的必修课,学不好这一课,官就不用当了。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六条诏书,内容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六个方面。第一条:先治心。

(拿今天的话就是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苏绰认为,刺史、郡守、县令这些人作为地方上管理百姓的宰守。代表朝廷治理地方,其地位等同古代的诸侯。

前世的帝王们曾经说过只有贤良的宰守们才是与帝王共治天下的人。

在一般人看来,居于朝堂内的高官们与帝王共商国是,他们才是与帝王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其实,帝王们对这一点也很清楚,朝中的公卿百僚们各司其职,制定国策,监督百官,对于国家都很重要,但是无论朝堂上制定了什么样的政策,最终还要靠地方官们来落实,县官不如现管,百姓看得到的就是这些父母官们,所以说在治理百姓这一点上朝中大员们的作用就不如宰守们重要了。既然地方宰守们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地方官?

对此,苏绰为大家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地方官不能只盯着手里那点权力,权利和责任是统一的,朝廷给你权力是让你好好做事而不是让你谋取一己之利的,作为地方官,要造福一方百姓,上对得起朝廷,下对得住百姓,先就要加强自身修养,从治心和治身两个途径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

先要治心。要有一颗正心,有一颗公正的心,因为你的内心决定了你的行为。如果心术不正,就会生妄念邪念,在妄念的胁迫下必然会不明事理,不明事理的结果就是不辨是非。不辨是非的人连自己都管不好,哪里又能管好百姓。所以,管理百姓的要就是要清心。什么叫清心?

有人说我不贪不占就是清心,错了,这还只是清心的基础,清心是一种更高的人格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必然心气清和,志意端静。

心和志静则不生邪念,无邪念则所想所念无不符合至公之理,用至公的理念去治理百姓,那么没有做不好的。其次是治身。君王的形象,是百姓的榜样,一国学习的目标,是大家仰视的标杆。

如果标杆不正,不能苛求影子是直的。箭靶不明,不能责怪射箭的人射不准。如果人君自身形象不佳,而妄想治理好百姓,犹如标杆弯曲却希望影子是直的。

君王的行为不检点。却希望百姓行为良好,就像没有靶子却责怪射箭的人。所以做君主的,必须心如清水,形如白玉。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仁义、孝悌、忠信、礼让、廉平、俭约。加上无倦、

明察。

从这八个方面践行去训导百姓,则百姓畏惧而爱戴,见贤思齐,自觉去学习和效仿,这样不用依靠哪个高门的家教。好作风便蔚然成风了。

做地方官的也是如此。总之,在这条诏书里,苏绰主要从官员的思想作风入手,认为脑袋决定屁股,思想决定行动,要想管理好百姓,地方官先要清心正身,身体力行地带好头,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自己满肚子男盗女娼却让手下人践行仁义道德。手下人只会口里应着心里笑着。楚王好细腰而国内多饿死,上行必然下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第二条:敦教化。(百年大计,教育为先)作为儒家,苏绰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后天的教导是劝人为善还是教唆人作恶影响了一个人的好坏。

因此,苏绰非常重视教化的作用。苏绰说,天地之间以人为贵,人之所以异于木石禽兽者,以人有中和之心。仁恕之行。然而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心容易随教育而变化。

如果教育百姓敦厚朴实,那么百姓必质朴率直;反之,如果教育百姓肤浅轻薄。那么必然形成肤浅轻薄的风气。肤浅轻薄是使国家衰亡败坏的风气,质朴率直是淳厚平和的风俗。

衰亡败坏则祸乱迭出,淳厚平和则天下安定。因此,国家的治乱兴亡,无不由教化而起。既然教化如此重要,为什么没有引起当政者的注意呢?苏绰对此做出了解释。

现实情况是,世道衰颓已有数百年之久,自正光年间六镇暴动而开始的天下大乱也已将近二十年,战火连连,民不聊生。民众们看不见德行的作用,他们目之所及只有战争和动乱,同样,为官者不懂如何去教化百姓,只会用刑罚简单粗暴地管理民众。

后来魏祚西迁,国家刚刚开始复兴,天下未定,战祸加上饥荒,在这种形势下连国家所采用的各种制度都是匆匆创立,大多因陋就简属于权宜之计,由此导致礼让之风不兴,陈旧风俗未改。现在年景转好,百姓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实施教化的时机到了。

因此,各刺史、太守、县令、三长,都应该洗心革面,贯彻落实朝廷的旨意,教化百姓。为了指导大家行教化,苏绰向各级官员们解释了教化的含义。什么是化?

扇之以淳风,浸之以太和,被之以道德,示之以朴素,使百姓向善,而邪伪、嗜欲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即潜移默化。什么是教?刺史、太守、县令、三长们教导百姓行孝悌、仁顺、礼义,使民众慈爱、和睦、敬让。有了慈爱就不会抛弃亲人,和睦就不会与人结怨,敬让就不会起争执。三者具备,那么王道可成了。先王之所以移风易俗,还淳反素,垂拱而治天下以至太平者,无不由此。

这就是治国大道。苏绰的教化说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化把德治同法治有机结合,引导百姓把遵纪守法止恶行善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让我做转化为我要做。教化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孤立地进行,按照苏绰的论点,实施教化的前提是官员们能够清心修身,具备教化百姓的能力。

官员有了教化百姓的能力,还需要教化百姓的条件,如前所述,百姓们只有吃饱穿暖了才能考虑教化的事,如何让百姓们吃饱穿暖呢?

这又涉及到经济问题,苏绰把它归纳为尽地利,挥土地的作用,尽可能地提高土地的产量,多产粮食布帛,解决人们的吃饭穿衣问题。正如管子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让人们饿着肚皮空谈礼义廉耻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才有可能主动地去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苏绰出台了西魏政府展农业生产的指导性文件。

第三条:尽地利。(西魏政府展农业生产的指导性文件)苏绰认为,人生天地之间,吃饱穿暖是第一需求,吃不饱就感到饥饿,穿不暖就会感到寒冷,犹如百姓衣食不足却要他们去行礼让,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古代的圣王,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先要让百姓衣食富足,然后对百姓进行教化。如何让百姓吃饱穿暖?要做到这点,就是让土地挥最大的能力,牧守令长要做好劝课农桑。

为什么各级官员要劝课农桑,难道百姓们自己不会主动去春耕秋收吗?苏绰站在士大夫的角度,认为老百姓愚钝,智慧不足,一定得等到有人劝说和教育,然后才会尽力去耕种,这项任务各级官员们责无旁贷。

苏绰在诏书中引导各级官员说,百亩之田,一定要经过春耕、夏种、秋收,供冬天食用,前三项缺一就要饿肚子。所以先王的劝诫道:一个农夫不耕作,天下必然有因此挨饿的人;一个农妇不织布,天下一定会有一次受寒的人。(未完待续。)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红楼之挽天倾有几个女主 剪辑历史,开局盘点十大皇帝!安静l 民国大文豪 红楼之挽天倾百度贴吧 水浒之大宋摄政王 穿越隋唐之我是特种兵 奴利 大唐:开局反了武则天 寒门枭士 战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