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在关键时刻的忍痛割爱终于化解了李隆基心中的猜忌与不满。
李隆基对儿子抚慰一番,而且对于儿子的离婚请求采取了默认态度。
太子妃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丈夫和自己的四个孩子。她不得不独自忍受冷酷的丈夫带给她的无尽伤害。
她本身并没有错,唯一的错就是有几个不识时务的亲戚!
曾经尊贵无比的太子妃最终削为尼。了却尘缘的她凄苦地在青灯古佛旁了却残生,所有的荣华与富贵都伴随着燃尽的灯芯化作一缕尘埃。
这场充满政治意味的离婚使李亨度过了这场让他心惊胆战的政治危机。
冷眼旁观的李亨冷漠地注视着李林甫对韦坚一家人进行的残酷的政治迫害。直到李林甫死后,这起声势浩大而且牵连甚广的政治迫害才彻底宣告结束。
那场端于元宵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去。
在新年即将来临的时候,一场新的风波突然向李亨袭来,看来老天爷是不想让他好好过年了!
太子妃韦氏被废后,杜良娣成为太子府新的女主人。正三品的良娣在太子诸姬妾中的地位仅次于太子妃。
太子李亨的老丈人杜有邻突然惹上了官司,而告他的人正是他的女婿柳勣。
女婿这个角色在历次政治斗争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女婿与老丈人家既有亲属关系却没有血缘关系,所以政治对手往往将女婿作为政治斗争的突破口。
柳勣状告杜有邻的罪名是“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
关于的柳勣状告自己老丈人的动机无非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私人恩怨,柳勣与老人一家因家庭琐事而矛盾不断激化。
第二种是政治投机,柳勣希望借此巴结李林甫,从而为自己日后的升迁铺平道路。
第二种的可能性最大。混迹官场的柳勣自然知道蓄意捏造老丈人“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的罪状可是重罪。如果背后没有人指示,他这个正八品下阶的小官怎么敢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干出如此石破天惊的事情!
鉴于案情重大。李隆基直接委派宰相李林甫具体负责此案,这正是李林甫所希望的!
这起案件成为韦坚案的翻版,大有废太子李亨于朝夕之势的气势,但是事态并没有朝着李林甫期待的方向展。
李隆基在处理这件事时依旧表现得格外理性与谨慎。高力士的仗义执言使得李隆基隐约察觉到些许内情。
高力士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他对李隆基的忠诚。一方面是因为他与李林甫因为争宠而产生了种种摩擦和矛盾。
惶惶不可终日的李亨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再次提出与杜良娣离婚。
走出了繁华而又阴森的东宫,杜良娣觉自己的家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而这一切都缘于那桩曾经带给她无上荣耀的政治婚姻。
李亨再次逃过一劫。杜有邻与柳勣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和替罪羊。
鉴于杜有邻与柳勣属于皇亲,李隆基特意开恩免去两人的死刑。杖刑后贬往岭南。
杖刑在执行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弹性,既可以叫人生,也可以叫人死!
李林甫自然不希望知道得太多的柳勣继续活下去,所以行刑者手中肆意挥舞着手中的大棒,将柳勣和他的岳父杜有邻送上了黄泉路。
柳勣不会想到自己的那一纸诉状竟然会使自己付出生命的代价。
论私,杜有邻是太子李亨的岳父;论公,杜有邻担任的赞善大夫(正五品上阶)是东宫属官。杜有邻与李亨的交往无论于公于私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杜有邻却因此遭遇杀身大祸。
李林甫是想告诉满朝文武离太子李亨远一点!
未能如愿的李林甫将一腔愤恨投向了已经贬谪外地的韦坚与皇甫惟明。两名御史在他的授意下将韦坚与皇甫惟明赐死。
每一个与太子亲近的人都难逃厄运,就连深受李隆基宠信的王忠嗣也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
作为烈士遗孤,王忠嗣自幼生活在皇子们居住的十王宅。李隆基与他恩若父子。李亨与他情同兄弟。
为了消除猜忌,身兼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屡次请求解除朔方、河东节度使。尽管如此,王忠嗣仍旧终究没能逃过政治暗算!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冬,石堡城之战陷入胶着状态。石堡城险峻异常,“其城三面险绝,惟一径可上”。
在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石堡城仍旧牢牢地控制在吐蕃人的手中。
对于这场犹如绞肉机一般的血腥战争,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充满了抵触情绪,因为他觉得不值得!
对此浑然不知的杨慎矜仍旧对王鉷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他偷偷地告诉王鉷关于谶语的秘密。
谶语其实就是预言。每当改朝换代的时候总会出现谶语的身影。所以历代统治者对于涉及帝国兴衰的谶语一直颇为忌惮。
谶语来源于史敬忠之口。关于史敬忠的身份,不同的史书有“术士”、“还俗僧”以及“胡人”三种身份。这个神秘兮兮的史敬忠在世人眼中具有自然的神奇力量。
史敬忠说天下即将大乱,所以劝杨慎矜在临汝山中购买山庄躲避战乱。
唐帝国的确在九年后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但他们永远也等不到这一天了!
杨慎矜父亲墓田中的草木突然间无缘无故地流出类似于鲜血的红色液体。
惊恐不已的杨慎矜认定这是不祥之兆。所以急忙求助于“神通广大”的史敬忠。
史敬忠设立道场为他去除邪祟,祈求平安。
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草木流血”的奇异景象竟然神奇地消失了!
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可是这件事却因一个名叫明珠的女人传到李隆基的耳里,而杨慎矜的厄运也从此开始了。
对此,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版本!
《资治通鉴》版本:史敬忠对于杨慎矜貌美如花的丫鬟明珠垂涎三尺。杨慎矜慷慨地将明珠送给好友史敬忠。志得意满的杨慎矜用车拉着明珠回府。
可是途经杨贵妃的三姐柳氏(也就是后来的秦国夫人)宅邸时。柳氏盛情邀请史敬忠到楼上坐坐。柳氏无意中现了坐在车中的明珠。美貌的明珠不仅能引起男人的垂涎,也得到女人的喜爱。柳氏当即提出希望史敬忠能够将明珠送给自己。史敬忠知道柳氏得罪不起,所以只得忍痛割爱。
《新唐书》版本:杨慎矜的丫鬟青草因为做错了事。杨慎矜想要杀掉他。史敬忠劝说杨慎矜不如将青草卖个好价钱。青草这样便被卖到柳氏家中。
两个不同的版本随后有了一个交汇点。明珠或者青草跟随柳氏进宫时引起了李隆基的关注。李隆基关切地询问她的来历。她只得如实回答。李隆基从而得知杨慎矜勾结术士大行妖法的事情。
这自然引起李隆基的不满。一个帝国官员居然放松主观世界的改造,相信歪理邪说。
尽管如此,李隆基“含怒未”。这件事原本可以平静地过去,可是却因一个人的出现变得愈加复杂多变。
这个人就是可以经常出入宫廷的外戚杨钊。杨钊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杨国忠。此时的杨国忠还是一个事业刚刚起步的中下级官员。正在费尽心机地向上攀爬。
杨钊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领导王鉷,因为他知道王鉷与表叔杨慎矜的矛盾已经日趋尖锐。八壹中文網
此前,主管财经的杨慎矜夺去了王鉷的职田。唐朝官员的收入分为官禄、俸料和职田三大类。职田是一项“福利分地”制度,根据官员品级给予的一定数量的田地。很多官员利用制度漏洞多吃多占,而王鉷便属于此类人!
杨慎矜还毫不避讳地说王鉷母亲的出身如何卑贱!
“英雄莫问出身”。所以很多出身卑微的人功成名就后很忌讳知情人提及当年的辛酸往事!
李林甫与王鉷开始编制一张构陷的大网。
杨慎矜拥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隋炀帝杨广的玄孙。杨慎矜故意宣传所谓的天下大乱的谶言,其实就是想蓄意制造社会混乱从而企图恢复祖业。
这可是严重的政治事件!杨慎矜当即被朝廷逮捕。
鉴于案情重大,李隆基命三司(刑部、大理寺与御史台)会审此案。御史中丞王鉷、侍御史杨钊、殿中侍御史卢铉急于借此向李林甫邀功请赏。
京兆府法曹参军事吉温负责抓捕史敬忠。史敬忠是吉温父亲的好朋友。吉温年幼时,史敬忠经常抱着他玩。
吉温的手下人欺骗史敬忠说:“杨慎矜已经招供了,只是需要您的证词证实他的供述而已。如果你还识趣,就快快招供,否则死路一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史敬忠对吉温说:“七郎,求求你给我一张纸。”
满心欢喜的吉温却施展欲擒故纵的伎俩。
在史敬忠的再三恳求下,吉温才命手下人递给他一张纸。
史敬忠就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那样抓过那张纸。然后奋笔疾书写下自己知道的一切。
望着史敬忠的证词,吉温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虽然史敬忠的到案使得案件日趋明朗,但最关键的证据谶书却迟迟没有找到。
在李林甫的授意下,卢铉带领手下人到杨慎矜的家中搜查。卢铉将事先准备好的谶书带在身上,然后带人到杨慎矜家中搜查。
卢铉在杨慎矜小妾的卧室里装模作样地搜查一番,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谶书,煞有介事地说:“逆贼居然藏得如此隐秘。”
这起重大案件仅仅一个月便审理结束。对于这起冤案,满朝文武竟然全都噤若寒蝉。
除了杨慎矜名声不好外,李林甫的淫威已经使得百官畏惧万分。
审理王忠嗣案的官员们不得不为自己的身家性命好好考虑了。王忠嗣案终于回到了李林甫期望的轨道上。
李林甫将案件的卷宗递给李隆基,意味深长地说:“太子应该知道此事!”
李隆基沉默许久。说:“我儿位居深宫,怎么能够跟外人合谋串通呢?你们只管审理王忠嗣阻挠军事行动就行了!”
李隆基的话无疑为这起案件定性了。这不是一起严重的政治案件,而且一起普通的渎职案件!
既然李林甫没有撼动李亨的地位,于是将满腔的怒火撒向了王忠嗣。三司判处王忠嗣死罪。立即执行。
哥舒翰入朝前,将领们纷纷劝他多多携带金银财宝为老领导王忠嗣活动。
哥舒翰却说:“如果天理尚在,王公必然不会冤死;如果天意如此,一切都是徒劳的!”
李隆基对于英勇善战的哥舒翰早有耳闻。志在威服四方的李隆基对勇将有一种特殊的偏好。
哥舒翰利用面见李隆基的机会力陈王忠嗣的冤情,请求用自己的官爵为王忠嗣赎罪。
不耐烦的李隆基站起身向禁中走去。禁中可是“朝臣止步”的禁地。
倔强的哥舒翰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一边叩头一边跟随着李隆基。
“男儿有泪不轻弹”。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居然在李隆基在面前痛哭不已。李隆基不得不为之而动容!
望着声泪俱下的哥舒翰,李隆基对王忠嗣切齿的恨缓解了。
哥舒翰的苦苦哀求终于为王忠嗣打开了一扇生的希望之门。
死里逃生的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
让哥舒翰始料未及的是自己后来在不经意间将老领导的这扇希望之门关上了。
两年后,哥舒翰在付出了数万士卒的生命代价之后终于攻下了李隆基梦寐以求的石堡城。
战争的结果与王忠嗣预料的一摸一样。虽然唐朝控制了战略要地石堡城,可是却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此后不久,年仅四十五岁的王忠嗣突然暴病而亡。这也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王忠嗣的死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东汉末年袁绍手下的著名谋士田丰。
官渡之战前夕,田丰曾经言辞激烈地劝阻主公袁绍不要贸然与曹操决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