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骨力裴罗(?-747年)为领袖的回纥联盟在唐军的配合下,一举推翻了后突厥汗国(688-744年),并在漠北建立起自己的回纥汗国(744-84o年)。
都城(又称王庭、牙帐)设于鄂尔浑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为主。回纥建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国初期,回纥与唐朝的关系一直很好,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常来骚扰与掠夺。
745年,骨力裴罗又攻杀最后一任突厥可汗——白眉可汗,并派遣使者往长安报功,李隆基委任他为禁军第五军编外军长(左骁卫员外大将军)。
回纥汗国通过长期南征北战,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广,版图最大时:东接室韦(蒙古族的祖先),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南控大漠,几乎完全占有了古代匈奴帝国的领地。
骨力裴罗死后,他的儿子磨延啜继位,号称葛勒可汗(也称“英武可汗”,?—759年)。
葛勒可汗英武剽悍、善于用兵,但每年都会派使者向唐朝进贡。
李亨即位后,回纥使者带来了可汗的问候,并表示愿意帮助讨伐安史叛军。
但乱世中的大唐已经失去了咄咄逼人的影响力,回纥并不肯轻易出兵或者白白出兵。求胜心切的李亨,
甚至接受了其“收复长安、洛阳之日,土地、官绅和老百姓归唐,金银财宝和妇女都归回纥”的苛刻条件。承诺这样的诱饵,对于泱泱大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耻辱。即便李亨是无奈之举,也多少有些开门揖盗的意味。
大国求助,明显就是弱势凸显,谁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一直对中原有觊觎之心的游牧部族,不能不说是一种风险。当代学者吴思先生提出过一条“血酬定律”,
他认为。血酬就是对暴力的酬报。为了一定数量的生存资源,当事者(如回纥)可能冒伤亡风险,以生命为赌资。为了短期血酬收入的最大化,
合法的暴力集团可以退化出匪性。李亨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迅平定眼前大患,不惜以牺牲子民为筹码。
757年九月,在丰厚回报的诱惑下(有人认为回纥人非常仗义,简直是无稽之谈),葛勒可汗立刻派其子叶护(古代突厥、回纥等民族的世袭官名。地位仅次于可汗,
一般由可汗的子弟或宗族中的强者担任)带精兵4ooo日夜兼程赶来,与大唐组成联军。
广平王李豫奉命与叶护相见,并与之结为兄弟。叶护大喜,派领达干等先到扶风见郭子仪。郭子仪非常感激,想尽些地主之谊,决定设宴3天犒劳回纥军团,再上战场。
叶护辞谢说:“国家有难,我们远道而来是来帮助讨伐逆贼的,哪敢沉醉于宴饮呢?”
回纥军团出征后,物资极度匮乏唐政府每天供应给他们2o头牛、2oo只羊、48oo斤米(4o斛)。伙食之好令唐朝政府军颇为眼红。回纥兵到曲沃(今河南灵宝东北),叶护派将军鼻施吐拨裴罗沿南山向东出击,搜索埋伏在山谷中的叛军。
郭子仪与叛军在新店(在今河南陕县西)遭遇,两军交战郭子仪初战不利。
正当叛军自南向北压迫唐军时,回纥军团突然出现在叛军背后,叛军遭到两面夹击死伤无数。
叛军残部狼狈逃窜,从陕城(今河南陕县)到洛阳,沿途都有叛军遗弃的武器。严庄见状,扶持安庆绪放弃洛阳,北渡黄河,临走前处死了被俘后囚禁在洛阳哥舒翰、程千里、许远等。
骁勇善战的回纥骑兵。最终帮助郭子仪的部队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并且,纵兵在洛阳抢掠3天,以至于把府库都抢空了。
李亨对回纥的回报,甚至包括献上自己的女儿。自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来换取边境暂时的安宁后。历代一大批公主含悲远嫁。
在这众多的和亲公主中,大多只是宗室女(如文成公主)或者宫女(如王昭君),真正以真公主(皇帝的亲生女儿)下嫁的,却只有唐朝,宁国公主(后来被封为萧国公主)就是第1位。
758年,在基本平息了“安史之乱”后。衰老的回纥葛勒可汗派使节向大唐求婚。
李亨为表示对回纥真诚的感谢,也为了长久地笼络回纥人,就答应将寡居的次女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宁国公主在李亨的8个女儿中,容貌最为出众。
虽深得父亲宠爱,但她的婚姻道路极为坎坷。她是个苦命人,嫁了两次(先嫁郑巽,又嫁薛康衡)都很快做了寡妇(其实这第三次也是)。
长安失陷时,她正守寡在家,后来随妹妹政和公主、妹夫柳潭等一同逃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此时刚回到父亲身边不久的她,还没从丈夫去世的悲痛中清醒过来,就被选派和亲。由于她有着国破家亡的痛苦经历,清楚地意识到这次和亲所担负的政治使命。
到了出这一天,李亨亲自将女儿送到咸阳,在那里设宴告别。面对美酒佳肴,宁国公主却根本无心下咽。
临行话别时,她哭着安慰父亲并向其辞诀:“国家不太平,我就是为国捐躯了也不会怨您!”李亨也十分伤心,却又无可奈何,只得流泪送走女儿。
宁国公主到达回纥,葛勒可汗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封其为新王后(可敦),并派王子率领骑兵继续帮唐朝平叛。可是仅仅3个月后,可汗便去世了。
回纥人按本国风俗,准备让宁国公主殉葬。在此生死关头,宁国公主表现出了大唐公主的威严与镇定。她据理力争:“按我国风俗,丈夫去世,妻子为其服丧3年。
期满就可以改嫁,这叫‘终礼’。
现在回纥既然万里迢迢与大唐通婚,不就是仰慕大唐的风俗习惯吗?所以,我是不应该为可汗殉葬的!”回纥人见公主言之有理,只好作罢。
不过,为了安抚回纥人的情绪。宁国公主也只得用刀划脸,以示对老可汗的哀悼。
这位原本如花似玉、爱美如命的大唐公主,此时为了延续自己崇高的政治使命,竟一不敢赴死。二不惜自毁容貌。
1年后,新可汗以宁国公主没有生育子女为借口,将她送回长安。
宁国公主既是不幸者,又算幸运者,毕竟和亲公主能重回故国的屈指可数。
回纥军团自恃有功。在长安好好地抢掠玩乐了一番才走。
一部分留守京师的回纥士兵蛮横无比,敢在光天化日之下于大街道上强抢民女,甚至还敢用骑兵冲撞含光门(唐长安城皇城的南城门之一)。
李亨没办法,只得命令皇城大门紧闭,再派人前去劝止。
后来,回纥人又强夺百姓货物,乃至于抢长安市市长(长安令)邵说的马,有关部门也不敢追究责任。
从乾元(758-76o年)年间开始,居功自傲的回纥人又想到了讹诈唐朝的新招。
他们每进献一匹马,就向唐朝要价4o匹缣(16o丈,合近5oo米)。
他们的使者每年都带几万匹老弱的马来卖(实际上强买强卖、高价兜售,和抢没什么两样啊),还都留宿在国家祭祀部(鸿胪寺)。
李亨吃着哑巴亏。还想用丰厚的赏赐使他们惭愧。然而,回纥人假装看不懂,还是硬卖给了唐朝6ooo匹。
唐朝的这些所谓的“盟友”,就像得到了近代列强的领事裁判权一样,大唐的法律对他们来说犹如一纸空文。他们不仅随意劫掠,而且杀了人也不用偿命。
有恃无恐的回纥人似乎不但并没有对宽厚的唐朝领情,并且很快就对自己软弱可欺的朋友动武了。
李豫大历十年(775年),回纥人在大街上杀人,长安市市长(京兆尹)黎干抓了凶手,李豫却下令赦免其无罪。
后来,他们又在东市杀人,市民将凶手绑送到万年县衙,回纥领前来劫狱。砍伤了不少狱卒,长安市民都对这些人深恶痛绝。一味的妥协退让,并没能给唐朝带来安生。
大历十三年(778年),回纥人袭击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并向东进犯太原。
河东军政长官(河东节度使)鲍防与其交手,阳曲(今山西阳曲)一战唐军大败,被杀上万人。代州军政长官(代州都督,今山西忻州)张光晟又与之战于羊虎谷,唐军取胜,回纥人才开始撤军。
刘昫在《旧唐书》中哀叹道:“李亨利诱回纥来收复长安、洛阳。李豫利诱回纥平定河北。平定祸乱、稳定秩序的功绩确实很大。
然而,老百姓流尽了鲜血、耗尽了财富,甚至还不能满足回纥的索取。朝廷法纪松弛,无法遏制回纥的欺凌。忍耻和亲,姑息养奸。
仆固怀恩的叛乱对社稷危害很大,因为郭子仪治军有方,才使得中原免受再次进犯。比较起来,在众多游牧部族中,回纥对唐朝的功绩最大,祸害人民也最深!”总之,李亨父子历经千辛万苦要平定安史之乱,却依然无法遏制大唐江河日下的大势。
而回纥人的过分要求及作为,甚至使唐朝背负了“第一个签订条约割地丧权辱国的朝代”的骂名。
此后的回纥,因为长期与吐蕃作战,加上统治无道、内讧不断,846年被部属黠戛斯人(今柯尔克孜族和吉尔吉斯的先民)所灭。
回纥人让李亨父子头疼不已,却又不得不多次求援、一忍再忍。谁知,吐蕃人就更不友好、更厉害了。
李亨即位之初,吐蕃就趁乱攻取了唐朝的巂州(xi,今四川西昌)、武威等城,并驻军石堡(在今青海湟源)。
757年,吐蕃派使者来修好,并且要求和唐军共同讨伐安禄山。李亨怕吐蕃人再伺机侵吞,并不敢痛快答应,但同时又不愿意得罪这个强悍的邻居。
于是,他派群臣奏章审议官(给事中)南巨川前往回应,并加强沟通。
即便如此,吐蕃还是年年骚扰,且多次击败唐军,先后攻取廓(今青海贵德)、岷(今甘肃岷县)等州。
吐蕃使者还多次前来请和,李亨虽然深知其狡诈,但为了暂时缓解紧张关系,还是派宰相郭子仪、萧华、裴遵庆等人与其盟誓。
李豫宝应元年(762年),吐蕃攻陷秦(今甘肃天水)、成(今甘肃礼县)、渭(今甘肃陇南)等州。
763年,李豫派侍从顾问(散骑常侍)李之芳、太子侍从官(左庶子)崔伦前去访问,竟然被吐蕃扣留。
764年,吐蕃攻占大震关(在今甘肃清水),夺取河(今甘肃临夏)、洮(今甘肃临潭)等州。至此,唐朝陇山以西(陇右)的地盘全部丧失。
吐蕃进而征调了吐谷浑、党项等部2o多万军队,围攻武功(今陕西武功)、奉天(今陕西乾县)。
副元帅郭子仪率兵抵御,将其击败。这时李豫到达陕州,郭子仪退守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关中兵力空虚。吐蕃卷土重来,在守将高晖的引导下,占领长安。
吐蕃甚至,立了广武王李承宏(章怀太子李贤的孙子,李豫的伯父)为傀儡皇帝。还改了年号,实行大赦,设置官员。
关中的贵族和士绅们,都逃往荆襄(今湖北一带)或躲到山谷中。
再加上乱兵肆意抢掠,道路都被堵塞了。皇家膳食部部长(光禄卿)殷仲卿率1ooo人坚守蓝田,并派骑兵2oo人渡河,对吐蕃人大喊:“郭子仪的军队马上到了!”此时,长安城中的地痞流氓也在宫苑击鼓呐喊,吐蕃以为会遭遇埋伏,就在半夜撤走了。
之后,郭子仪真的杀回长安,汉奸高晖在逃到潼关后,被守将李日越杀死。吐蕃军团占领长安15天后撤兵,李豫才回到京城。
郭子仪趁机带精兵夜袭敌营,杀敌数千人,俘获战马5oo匹、敌将4人,吐蕃退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