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想想……”
韦安平挠了挠头,脑海中很快就浮现出了一个新的想法。
“就改成陛下有龙脉和大唐国运护体,龙王的魂魄无法接近,也无法伤陛下分毫。”
“但那龙王却不依不饶,非要让阴司的秦广王为其讨一个公道,于是秦广王让手下的勾魂使者,前来邀请陛下……结果勾魂使者也不能近身,只好去找魏征求助,最后是魏征带着陛下一同前往地府。”
“在地府,陛下得到了热烈欢迎,并且被勾魂使者带着,参观了阴司十殿,以及十八层地狱,还讲解了六道轮回。”
“在参观的过程中,秦广王为了讨好陛下,还让陛下观看了一次审判过程,以及写有所有人前世今生的生死簿。”
“在生死簿中,陛下看到了张长史的前世今生……”
“不对……怎么又有张亮啊?”李世民听得眉头紧皱。
前面那段修改,他还勉强能够接受……但却不能接受突然出现一个张亮。
倒不是他不喜欢张亮,而是担心韦安平这么写,万一惹恼了张亮怎么办?
两人都是朝中重臣,要是因此而翻脸,对朝堂肯定是个打击。
“这不是为了宣传他嘛。”韦安平笑着回答道:“陛下要是不喜欢,那就改一改。”
“其实,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张长史的成功,不就是证明了哪怕轮回到了修罗道,一样有希望嘛。”
“唔……好像也有道理。”
李世民想了想,最终还是摇头道:“但不能贸然加进去,还得问过张亮再说。”
哪怕是身为帝王,李世民对于臣子的人格,还是很尊重的。
要是张亮不愿意,他也不会勉强。
“也行,大不了换一个人。”
韦安平想了想,也觉得无所谓……反正大唐的朝廷里,不缺草根崛起的故事。
没了张亮,还有魏征嘛。
魏征同样是少年孤苦,出身贫寒,现在也一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人家还能梦斩龙王呢。
“那就继续。”
“唔,陛下在生死簿中,看到了一些手下大臣的前世今生,顿时感慨万千,发誓回到人间之后,一定将这份见闻昭告天下,劝导世人向善。”
“随后,秦广王将龙王魂魄带到殿中,跟陛下进行了辩论,最终被陛下说得心服口服。”
“本来它就要入轮回,进入畜生道,但陛下念其不易,于是为其求情,让它进入了修罗道转生人间。”
“龙王也知恩图报,发誓将来一定报答陛下的大恩大德。”
“事成之后,陛下在魏征的护佑之下,再度回到了阳间。”
改换一部分内容之后,故事虽然变得简单了,但李世民却听得有滋有味。
眼看韦安平说完,他便忍不住问道:“先生,那龙王如今身在何处啊?”
“呃……陛下还真信啊?”
韦安平哭笑不得道:“就是个故事而已,谁知道他在哪呢。”
“要不……大唐将来若是出现了忠诚良将,他就是龙王转世好了。”
“……”
李世民听得无语,虽然知道先生一向不敬礼法,但这么随便的说法,实在是有些听不下去。
“难道就没有一个具体的人物?”李世民忍不住问道:“我记得先生曾说过,将来有一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夏之将倾……”
“汾阳郡王郭子仪。”韦安平立刻答道。
“对对对,就是他了!”
李世民一口认定,直接提前给对方坐实了身份。
这下,轮到韦安平傻眼了。
不是……照你这么说,将来难道还得经历一遍安史之乱?
不可能吧。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郭子仪也就没必要“挽狂澜于既倒”了呀。
“陛下……莫非希望将来出现安史之乱?”
“呃……当然不是。”
李世民连忙摇头否认,随后自己都忍不住苦笑出来:“好像也是哦,若是没有安史之乱,也就不需要谁来拯救大唐了。”
“算了。”
想明白之后,李世民干脆地摇了摇头:“那就……随便是谁吧。只要他将来能够拯救大唐一次,便是那名龙王了。”
“那……要不陛下多救几个?”韦安平略带调侃的问道。
“啊?还能多救几个?”
李世民听得一愣,顿时来了兴趣:“先生倒是说说,该如何救?”
“比如有人因为生前贪污受贿,死后在火山地狱遭受日夜焚烧之苦,陛下游地狱时经过,听到其惨叫之声不绝于耳,于是新生恻隐,为其购买了一块冰砖,让他稍微好受一点。”
“此人记下了陛下的恩德,发誓将来转世之后,必定报答陛下的恩德。”
“唔……写得不错!”
李世民听完之后,对这个故事十分满意。
不管是劝人不要贪污受贿,还是一冰之恩,来世再报,都完美符合了他的心思。
这样的故事,要多写才好啊。
“先生若是有兴趣,就多写一点吧。”他忍不住开口道。
“呃……总不能十八层地狱,每一层都写吧?”韦安平无奈吐槽道:“写得多了,陛下的恩惠就不值钱了。”
“这倒也是。”
李世民想了想,道:“那就再写三个好了。”
“怎么写,陛下可有何要求?”韦安平直接问道。
既然是李世民的定制文,当然要听他的。
反正……只要主旨不变就行。
“先生看着办吧。”
李世民想了想,干脆地摇了摇头。
他倒是想提要求,但又怕坏事……既然如此,还不如让韦安平自由发挥。
反正先生的戏剧,从来都不会让人失望。
“那也行。”
韦安平倒是无所谓,很快就有了几个合适的故事。
随后,两人又是一番商议,最终确定了整个剧本。
写好剧本之后,韦安平便告辞离开,带着回家了。
到家之后,韦安平本打算将剧本交给寒烟,但想到现在已经回到了长安。
剧本这种事,还是交给曾氏姐妹去做吧。
免得冷落了她们。
突然收到剧本,曾氏姐妹还是十分开心的。
原以为离开长安三年,郎君已经将她们遗忘了,没想到一旦开始写剧本,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她们。
这种重视,让她们十分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