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又下了一晚上的雨,随着天气逐渐炎热,大明似乎开始进入了雨季。
朱逸坐在书房里,将窗子打开,稍稍透了下气。
之前老爷子带朱逸亲身去体会了一下民间疾苦以后,朱逸心中感触颇深,现在水泥也出来了,预计老爷子会向陛下上奏,将这水泥大规模运用在铺设路面,改善大明的交通上。八壹中文網
但是这项举措必须要和当地官员甚至要和当地的乡绅进行配合,说不得朝廷还会让当地乡绅将这些项目给承包下来,然后由朝廷拨款。
毕竟大明官员就这么多,想要完成这个大明道路的铺设,没有那些乡绅的帮忙只怕都不行,牵扯的人数一旦多了,各种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经过之前那次体验以后,朱逸感觉自己考虑问题更加全面了,凡事还是得谋定而后动。
就像之前和刘三吾所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得慢慢来,急不得。
想到这句话,朱逸忽然想到自己之前和刘三吾所讨论过有关《道德经》的注解。
两人对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也进行过一番分析。
之前刘叔说会帮自己进行推广,也不知道现在结果怎么样了。
……
此时,翰林院中。
一群翰林学士们围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着。
“啧啧,刘大人这部注解还真是令人耳目一新,治大国如烹小鲜,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
“此注解虽说和传统观点有些不同,但也颇有道理啊!”
“万事万物,只要给他制定好基本的规律,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最终走向崇高与辉煌,不愧是刘大人,此观点甚是新颖,但也确实言之有理。”
就在今天早上,刘三吾忽然对他们说自己出了部有关《道德经》的新注解,大明虽是独尊儒术,但是对于《道德经》这种千古流传的道家经典,翰林院的这群学士们也都接触过,其中很多人都深入了解过。
因为《道德经》虽然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但其短短五千多字却是包罗万象,读之受益匪浅。
不过不同的人对于《道德经》的理解都不同,因此就有过许多不同版本的《道德经》注解。
但是刘三吾这个版本的注解却是显得和以往任何版本都不一样,甚至显得有些离经叛道,要不是刘三吾亲自推荐,说不定这些翰林院的学士们都懒得多看一眼就会给他打上个叛经离道的标签。
不过当他们真正看进去了以后就发现,这个注解虽然看似叛经离道,但细品起来却又觉得十分震撼。
“诸位,老夫以为此等经注应当进行推广。”黄子澄说道。
“没错,这本经注可为我大明文人开创一种新的思路,应当广泛推广。”孔克坚也一脸赞同地说道。
而后,孔克坚看向一旁的刘三吾,说道:“刘大人大才,老夫佩服。”
刘三吾听到孔克坚的话后,有些惭愧,这注解其实是朱逸说的,他只是做了一个誊抄的工作,现在为了能够让世人更加容易接受,所以他才先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发表。
因此在听到众人对他的夸赞以后,他有些愧不敢当。
“如今会试刚刚结束,京城之中聚集了天下文人,不如我等举办一个文会,广邀京城之中的读书人,向他们推荐此注解。”黄子澄建议道。
“黄大人好主意。”
“赞同。”
“应当如此。”
黄子澄的提议立马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孔克坚也说道:“此等文学盛事,我愿牵头。”
听到孔克坚的话,众人点了点头。
以孔家在士林的影响力,如果由他牵头的话,那确实能够吸引很多人前来参与。
“好主意!”黄子澄说道。
刘三吾见状也是点了点头,如果是孔家的话,确实可以,只要这注解在文会上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自己再说清楚事情的缘由。
届时,朱逸就能光明正大地以自己的名义将这《道德经》的注解进行推广。
……
另外一边。
朱元璋来到朱逸家中。
他们正在商议有关水泥推广的事情,大明的许多官道已经破败不堪,如果将这水泥进行推广开来,把那些破败的官道重修一遍,交通状况会比现在好上许多。
“老爷子,想要修复大明的官道,肯定是一个极其耗费时间的工程。”
“而且有些官道荒废已久,可能已经有人在上面建了房屋,想要重新修复,必然会牵扯到拆迁的问题,那些人的房屋被拆除他们就没地方住了,可是如果绕过他们的房屋,又会多出许多额外的费用。”
朱元璋点了点头,说道:“说的有道理,那你是怎么想的?”
“我的建议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先从南直隶开始,将南直隶划分为几个大块,一块一块地进行,安排专人进行监督,务必落实让每一笔拆迁款到达每个拆迁户的手中,或者直接为那些拆迁户提供全新的房屋,这样就能够做到不给百姓们造成负担,同时也能避免那些承包商故意私吞朝廷的款项。”
听到朱逸的话,朱元璋点了点头,满意道:“不错,你现在可以做到考虑周全,的确就如你说所说,许多官道荒废已久,已经被民用房给占用了,因此想要重修的话,就得让那些民用房的住户搬离。”
“你这个想法很好,我们可以一边建新房,一边铺路,暂时没地方住的那些百姓,朝廷可以给他们发一笔钱,让他们暂时先去租房住。”
“不过这样的话,你的水泥可能就得加快生产了,否则现在的量可满足不了铺路的需求。”
听到朱元璋的话,朱逸点头道:“我下一步会扩充我的水泥工坊,目前的主要重心就是集中在水泥这一块,先把铺路所需要的量给弄出来。”
之前傅友文给朱元璋算了一下铺路和改造老城区所需要的费用,虽然价格不低,但是朝廷还是支付得起的。
朱元璋他深刻地明白基础交通设施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