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摸准了朝廷的命脉,不怕朝廷不答应他的要求,而大臣们却感到了深深的不安。八≯一中>文≯w≤w﹤w≦.≦李翊远离京都,势力庞大,将来如果他图谋不轨,或者受天子征召,突然调转矛头,说自己这帮力主改制的大臣都是大汉奸侫,那改制可就彻底失败了。
如今看来,改制成功了,李翊一定是社稷振兴的功臣,但如果改制失败了,他也一定是挽救社稷的功臣。
李翊轻轻地退了一步,然后牢牢地控制了朝廷。
张温、卢植等大臣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李翊。谁能想到,李翊拒绝执掌权柄的背后,竟然是李翊权势的继续膨胀,北疆的迅雄起和大汉社稷的巨大忧患。
这位当年以一己之力起兵讨灭黄巾之乱的悍将,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尤其是这一年多来在各方势力之间的摸爬滚打,已经逐渐成熟,不再是当年那个只会打仗的白痴了。现在的李翊真的是一头猛虎,一头狡诈凶狠的猛虎。
如今李翊的可怕就在于他无限度的忍耐,忍耐到最后可能就是割据的事实。现在北疆困难,李翊次次让步,但不久之后,随着李翊的每一次胜利,朝廷就要次次让步,李翊的权势会越来越大。
一旦割据成为事实,其他州郡势必会群起而仿效。将来天子和朝廷势弱,朝廷无论怎样改制,社稷都将陷入深重的危机。
朝廷要振兴社稷,不得不倚仗李翊的武力,但正因为朝廷需要倚仗李翊的武力,李翊随即掌控了主动权。他要什么,朝廷就得给什么。
反观董卓,他掌控了权柄,凌驾于天子和朝廷之上,结果他陷入了极度的被动。他虽然得到了所有的东西,但旋即也失去了所有的东西。
一年多来,李翊用他的忍耐给北疆争取了缓解危机的时间,用他的忍耐缓解了京畿危机,同时也用他的忍耐迎来了社稷振兴的希望。现在,该轮到朝廷回报他的时候了。
张温和卢植等大臣夜不能寐,绞尽脑计思考应对之策。
李翊为了自己和北疆的利益,对皇统的事避而不谈,但朝廷不能不正视这个问题。
朝廷当初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外戚和奸阉之祸,逃避何太后的报复,于是联合董卓逼迫何太后还政,废黜了少帝,拥戴了当今天子。当今天子是先帝唯一的子嗣,无论如何都不能再无故废黜了,否则,朝廷将先失大义,后失威信,将来朝廷的继续存在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实施改制之策了。在天下人看来,大汉朝廷无视组织律法,连关系国祚命运的皇统都当作儿戏,一废再废,朝廷还有什么威仪可言?改制之策还有谁能信服?
当初朝廷遇到的问题,现在袁绍、韩馥和讨董联盟的州郡官吏们也遇到了,如何规避皇帝将来对自己的报复?只有重建皇统。
这个根本性分歧激怒了大汉国实力最为强悍的北疆,导致了当初讨董的失败。现在朝廷如果为了迁就袁绍、韩馥等州郡大吏,改弦易辙,重建皇统,可以想象,骠骑大将军必定会立即毫不犹豫地调转矛头,倒戈一击。
改制势必要牵扯到官制的修改,官制的修改必定要牵扯到皇权,谈到皇权就要面对皇统,所以皇统的问题不解决,改制也就无从谈起,社稷的中兴更是遥不可及。在双方根本性分歧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改制肯定无疾而终,朝廷也有可能解散。
李翊不愿意主政,又避而不谈皇统,更不愿意待在京城,显然有牺牲朝廷,摆脱改制危险的嫌疑。
张温、卢植等大臣苦思无策,最后只好把希望寄在在李翊的忠诚上。
各地州郡的势力并不仅仅是袁绍、韩馥等袁阀势力,还有许多其他门阀权贵的势力。在当前这种情况下,指望他们两手一拍,高高兴兴地丢下州郡跑到京城为官,和自己等人齐心协力地制定改制之策振兴社稷,筒直是痴心妄想,那倒还不如指望李翊的忠诚来得实在些。
这一点,他们早在长安的时候就已经详细讨论过,改制牵扯到门阀世族各种各样的利益,要想得到他们的合作和实施,恐怕自己这些人死绝了,也等不到那一天。要想改制成功,只有依托强大的武力,和武人合作,虽然很冒险,但成功的可能却最大。当改制遇到强大阻力的时候,可以让武人挥起屠刀,把反对者全部杀了。
张温等大臣决定满足李翊的一切要求,只要他支持改制,他就会陷进改制的漩涡,等到他现自己陷进改制无法自拔的时候,他的命运已经和朝廷的命运捆在了一起,只有俯贴耳了。
当然,前提是,李翊对大汉忠诚不二。
李翊对于这个国家的确忠诚不二,可惜,他忠诚的对象是整个国家和民族,不是刘氏,更不是刘协。张温这些吸附在这个国家和民族身上的寄生虫,在跟李翊玩了无数次权谋之后,终于也被李翊玩了一次。
李翊的计谋很简单,就是学后世的蒋光头,来了个以退为进。而这一退,却是退出了海阔天空。
………………
二月中,卢植、杨彪、李翊、蔡邕四府吏召见了安平国相张岐、冀州府长史刘恭、从事审配。渤海郡的从事许攸、逢纪等各州郡十七名官吏。
卢植宣读了赦免圣旨。
杨彪说了一下当前局势,隐隐约约提了一下朝廷打算用改制之策振兴社稷的事,然后他请诸吏各回州郡,尽心尽力稳定地方。关于朝廷和州郡之间的诸多分歧和争论,待大军攻占京畿之地后再说。当然了,韩馥、刘岱、袁绍、张岐等州郡大吏的请罪表还是要立即送来,免得朝廷难堪。
送走这批官吏后,四人又单独召见了许攸、逢纪和陈琳。
卢植严厉批评了袁绍隐瞒重大军情的事,他对许攸等人说道:“你回去告诉本初,叫他不要和朝廷耍手段。他给朝廷上缴赋税,那冀州牧算什么?韩馥还是不是他的上官?难道他希望朝廷蓄意挑起冀州诸府的内讧吗?他明明知道朝廷不会答应,竟然还派人专门来呈送奏疏,他居心何在?”
陈琳急忙辩解,杨彪笑着说道:“你不要解释了,我们都知道本初的难处,已经代本初向长公主请罪了。你回去告诉本初,打下京畿之地后,韩文节和他都要回京处理国事。冀州的事就不要再闹了,还是尽快重整大军,配合骠骑大将军攻打董卓。”
许攸等三人连连点头。
离开泉州前,许攸等人向袁滂辞别。自从袁逢、袁隗死后,袁滂在袁阀中的地位是最尊贵的了。虽然袁绍对他冷言冷语,但他们这些袁阀门生对他还是非常尊敬。
袁滂好言安慰了一番,然后说道:“你们回去告诉本初。如果皇统的事他不能放弃,冀州就要放弃。如果冀州不得不放弃,豫州就不要放弃,因为那是我们袁家的根基所在。根基若失,袁家也就败亡了。这就像我们今天打京畿之地,为什么?因为洛阳是大汉的根基啊,根基若失,社稷还能存留多久?”
许攸、逢纪、陈琳三人心领神会,匆忙离晋。
………………
二月中,函谷关。
丁丑日(十二日),天子下旨,因平叛有功,拜董卓为太师。天子在圣旨中督请董卓早日回长安主持国事。
太尉赵谦、司徒王允、司空种拂联名来信。最近长安流言四起,百姓惊惶,都说长公主和骠骑大将军要率军攻打长安,请太师回长安坐镇。
刘艾和董旻也急忙给董卓写信,由于骠骑大将军在洛阳以及黄河对岸的河东陈兵十几万,随时有可能攻打长安,京师民众极其震骇,西逃凉州的人越来越多。黄河于本月下就要化凌解冻开河了,请太师回长安主持大局。另外,最近长安城中的一些大臣频繁聚焦,其中还有南军的几个都尉,我们怀疑这些人正在密谋叛乱,是不是先抓起来。刘艾列举了几个大臣的名字,其中霍然就有尚书郑泰、华歆、恒阶,司隶校尉宣璠等大臣。
董卓上书感谢了天子的浩荡皇恩。最近函谷关东面的张飞、黄忠、魏延和于禁等人,南面的袁术、孔伷、孙坚都已做出了攻击姿态,估计战事将在这几天展开,所以臣目前无暇脱身。只待平定叛逆,臣即刻回京,随侍陛下左右。
董卓给三公大臣回信,四月将近,请诸位想尽一切办法安定民心,组织春耕。今年是关中摆脱粮食危机最关键的一年,请诸位务必竭尽全力,先保关中。关中稳,则数年后,社稷必能重振。
董卓给刘艾、董旻等人回信,说先不要急着抓那些谋反的,让参与叛乱的大臣全部浮出水面后再抓。现在抓,未必能把他们的长安余党一网打尽,反倒是打草惊蛇了,并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只有等那些人全部跳出来之后,将其全部连根拔起,这才是最好的办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