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蛋的生意孟云清转交给了刘氏二人,孟家的地单独招了工人帮工,替他们打理,每日交的工钱也不过二十文。
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工钱,有不少人抢着要做,孟云清招了两个瞧着不错的工人替着她打理孟家的几亩地。
她生意上挣得银子可要比种地得到的粮食换来的价格要高的太多,孟云清心知肚明,便不愿意将着家里的劳动力用在这上面。
她觉得两个儿子的半生不应该只是在庄稼里和家中忙碌。
将来若是有朝一日她又莫名穿越回去了,家里所有的人都已经被她安顿好,她也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孟怀恩常常同着客人们打交道,做事情又十分勤快,耳朵又激灵。
客人一句话他便赶回去服务,准备客人需要的东西,甚至还会同着客人开一句适宜的玩笑。
客人被服务好了,心里舒坦,吃的也高兴,便会经常光顾。
火锅的生意久而久之也积累了不少客人。
待家中罐子里的钱再一次堆积起来,孟云清有意租下一间铺子,按着她最初摆摊的想法,孟怀恩也跟着答应下来。
当孟云清询问孟怀恩可有心仪的姑娘的时候,孟怀恩摇头了。
他并未说谎,只是这些日子忙忙碌碌,无暇顾及儿女情长,也没有一眼看中眼缘的姑娘,这件事情便一直耽搁了。
孟云清也不曾催促孟怀恩,只说的婚姻大事并不急于一时。
不过孟怀恩若是想了,随时可以同她说。
在那之前,孟怀恩一直想着早早成家,担心家中清贫,他讨要不到媳妇。
又因着原主整日在孟怀恩面前念叨,刘氏对一家言听计从,任劳任怨,孟怀恩便也想着得刘氏这样的妻子,伺候他的衣食起居,又能够当他的出气筒。
他常常也会羡慕兄长,讨要了一个漂亮能干的妻子。
原主一直都知道孟怀恩的心思,时常在孟怀恩面前教导刘氏,让孟怀恩看着。
将来有朝一日讨要了老婆,如法制炮,妻子言听计从便是随手拿捏的事情。
在他们家,刘氏的地位一直都是最低的,这一点儿原主不停的给众人灌输着。
直到孟云清穿越过来,附身到原主的身上,家中的局势才有了改变。
孟云清保留着原主本该拥有的记忆,对刘氏始终都是心疼的紧。
她一直想着将来为孟怀恩娶了妻子,要如何教导孟怀玉善待妻子,她不知的是她潜移默化中,已经改变看孟怀玉根固在骨子里的想法。
娶妻并非是娶一个伺候人的丫鬟回家,而是得到一个相濡以沫,了解彼此之人。
孟云清知晓,孟怀恩的书只读了一半儿便放弃了,家中只供孟怀文一人,原主家里清贫,供不起兄弟二人在学堂里的花销,最后采用了抽签的方式决定了一人。
有关于孟怀恩的想法,孟云清也未曾问的明白。
她倒是想要请个私塾先生,单独教书孟怀恩,不过这件原本只有矛头的想法也因为火锅生意的红火被淡忘在脑海里了。
直到深冬的一个夜里,孟怀恩陪同着孟云清一道清算一整日下来的利润。
“娘,三弟在京中书院待的有一段日子了,我们要不寄一封家书和些许细软给三弟?”
许多日子,孟云清未曾提及孟怀文,孟怀恩以为母亲忘记了三弟。
一家人皆知,母亲同着三弟的关系一直都不算和谐,三弟一向不喜母亲的所作所为,不讨好母亲。
母亲对三弟始终都是冷冷清清的,并且讥讽着自己的儿子本事不大,对待娘亲的态度倒是一绝。
三弟鲜少回家,也不喜同家中伸手要银子,每次回来都隔着数月光景。
全家无事的时候也不会提及这个名字招惹母亲的不快。
孟云清这才想起原主还有第三个儿子,已经许久未曾归家。
她这些日子忙碌,倒是将着未曾谋面的小儿子给忘记了。
孟云清拍打着自己的脑门,有些懊恼。
“你想得周到,我这就去写。”她向来是随想随做,很少做拖延的事情。
人还未走到门口,她又折了回来,双手撑着桌面靠近着孟怀恩。
孟怀恩有着困惑,不解的看向孟云清。
“娘还有吩咐?”
“倒也不是什么大事,关于你的。”
趁着这个机会,孟云清难得想起。
“我打算请个私塾先生黄昏之后来家里为你开课。”
“娘在说什么糊涂话,我们这样的人家哪里能够请私塾先生。”
入学堂本就需要不少的银子,请私塾先生那样的大手笔向来只有京中的富贵人家才会去做的。
孟怀恩以为是娘亲被如今的收入冲昏了头脑,说的糊涂话。
他还算是清醒,虽想要要重新读书,但也不会不明状况便答应着。
孟云清瞬间蔫了气,很快她又提起了精神。
“不是不可以,你告诉我你想不想读书?”
“不是很想,不过愿意读书。”
孟怀恩清楚他肚子里的墨水并不多,但他不愿意屈居人后,他心里始终有高人一等的抱负。
小小的年纪,满腹的心思。
他是个聪明人,孟云清不愿意埋没他,他也不愿意糊里糊涂度过此生。
若是有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和见识的机会,孟怀恩一定不会错过的。
他一口答应着孟云清,满是期待的目光看向孟云清,只希望对方并不是一时兴起。
孟云清当天夜里便写了一封家书给孟怀文,并且附上了一些碎银子和两身简单的亚麻质地的长衫以及一双黑色长靴寄给孟怀文。
原主虽然不喜孟怀文,但对其不算苛刻,该有的东西都是有的。
孟云清希望她能够给足孟怀文足够的关心,原主记忆里对孟怀文的了解并不多,她也未曾见过那孩子,如今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书信被寄出去的那一刻,她显然轻松了不少。
那孩子是孟家唯一一个在学堂的孩子,将来若是能够中个秀才,再接着举人,以此类推,必然能够出人头地。
就相当于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一样,在京中的声望也能够跟着提高。
孟云清知道古人迂腐,一些文人一辈子穷过日子读书科考,就是为了一纸文凭。
孟云清也并非看不起这些文人,相反阅读古文时反而觉得他们意志坚强,学识渊博,算得上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