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三藩作乱之时,有一个人本可以乘虚而入,给予大清致命一击,但他没有这么做。不是他对大清有好生之德,而是他鼠目寸光并且没有胆量,使大清逃过一劫,最后,他和他的子孙却在劫难逃。这个人就是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当时,吴三桂已然拿下陕西,耿精忠则占领江西、浙江大片土地,两人正准备联合作战,攻取江南。这时,郑经跳了出来。郑家作为当时掌握东亚制海权多年的海上霸主,如果这个时候选派精锐海军,来个天津卫大登陆,大清当时四面受敌,京畿兵力空虚,恐难有招架之力。如果清廷招架不住,皇室逃离首都,那么清政府势必威信全无,将彻底丧失对各地带兵汉官的约束,届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大清很可能输得一塌糊涂。可惜,郑经毫无战略大局观,为争沿海那几府地盘,在吴三桂、耿精忠准备合围江南的关键阶段,挥兵杀向福建。耿精忠老巢被捣,腹背受敌,最后支撑不住,索性降清。郑经这时才向大清发起进攻,率兵攻打福建福州,结果在乌龙江被清军一顿狠揍,溃退厦门,数年后连续丢失沿海各岛,独守台湾。“三藩”平定之后,玄烨终于腾出手来,开始全心收拾郑经。在动手之前,玄烨曾多次派人和郑经谈判,非常真诚地表示,希望大家能化干戈为玉帛,一起坐下来把酒言欢。和平统一,玄烨是认真的。可郑经却说,他想和高丽、琉球学,只做大清的藩国。一句话,彻底点燃了玄烨的怒火!他霸气地反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永远不可分割!何来藩国之说!你郑经好歹也来自中国,怎么能背宗忘祖呢!郑经,你小子一点也不正经,你可对得起你爹郑成功给你起的这个名?”
玄烨见郑经顽固堡垒,冥顽不灵,断然决定:打到他服为止!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有三个人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们一个是姚启圣,一个是施琅,一个是冯锡范。姚启圣,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八旗乡试第一名,被分配到广东香山当知县,不久,因自作主张擅开海禁,遭到弹劾,丢了顶戴花翎。“三藩”举兵后,他投入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帐下,因为鬼点子多,屡献奇谋,深受康亲王器重,官职也从代理知县一路升到了布政使。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春,郑经为给清政府施压,以争取谈判资本,遣猛将刘国轩进围海澄,接连大败清兵。清军将领对全局缺乏统一规划,遇事惊慌失措。玄烨见他们干啥啥不行,吹牛第一名,统统将其解职查办。后经康亲王荐举,破格提升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姚启圣走马上任以后,始终认真执行玄烨的怀柔招抚政策,为争取人心,特别注意对投诚人员家属的安顿工作,并豁达任用海上降将降兵。这一招抚政策,随即产生了巨大效果。姚启圣一边怀柔招抚,一边整兵备战。过去,福建各地镇守官员出于某种目的,常以当地流氓混混充当书记处、监狱等部门的临时工作人员,这些人平时个个精猛,一上战场就怂,逃遁、投降者十之七八。姚启圣知道,要强化部队战斗力,必须革新除弊。因此,他首先拿自己的直属部队总督绿营军开刀,革除不合格兵员,重新招募生力军。玄烨得到消息,认为姚启圣是真心为国,干得漂亮,特别予以表彰,并下令将此法在全国各省推广。在姚启圣和当地巡抚、提督、满洲将领,以及外省援军的共同努力之下,福建军事形势一片大好。同样是在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这年的9月,姚启圣与将军赖塔等人,于漳州附近大败郑军主力,相继收复长泰、同安。此后,又连败郑军于江东桥、潮沟等地,刘国轩狼狈逃回海澄。姚启圣见海澄深沟高垒,不好对付,便全力开展招抚工作,但郑经顽固抵抗,拒不受抚。公元1681年,康熙二十年,4月,郑经病亡,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王位大打出手。冯锡范心怀鬼胎,联合众人将德馨、才能、口碑都不错的世子郑克□绞杀,立年仅12岁的小正太郑克塽为新延平王,岛内上下人心惶惶。姚启圣知道,做大事的时机到了,立即上书玄烨,请求大兵压境,并希望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统兵出战。施琅,初为明朝总兵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手下悍将,后随郑芝龙降清,因而全家被郑成功所杀。他对台湾郑氏的仇恨很大!玄烨继位当年,施琅被提拔为福建水师提督。或许有报仇心切的成分在里面,施琅一上任就主张暴力收复,但鉴于当时条件还不成熟,他的提议并没有通过。后来,清廷大概是害怕施琅在福建搞事情,撤掉了他的军职,调回京师,任为内大臣,编入汉军镶黄旗。姚启圣一上任就曾力荐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但因为有谣传,施琅的长子、族侄没死,还在郑经手下当官,清廷很不放心,找了个借口就把姚启圣的提议给回绝了。姚启圣这个人比较拗,他不死心,于是亲自核实,确认施琅长子、族侄已因试图“擒郑逆献厦门”被杀,两家73口一个没留。施琅这才在姚启圣、李光地的大力保举之下,重新得到启用。施琅吸取前些年间进军台湾失利的教训,为避免总督和水师提督之间相互掣肘,一上任就向玄烨要专征大权。玄烨秉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管理原则,大方授权给施琅,让他总管攻台军务,又命姚启圣总管政务,李光地总管后勤。攻台铁三角就这样形成了。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台湾郑氏再次向清政府发出请求,希望仿照高丽、琉球,只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又被玄烨一通臭骂,严词拒绝。双方爆发澎湖海战,施琅水军锐不可当,刘国轩溃败东宁。战败后,延平王府召开高层会议,商讨如何应对大清的咄咄威逼,一部分人主战,一部分人主和。千钧一发之际,冯锡范玩了一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起初还大义凛然地表示,生是郑家的人,死是郑家的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兄弟们跟清廷拼了,用我们的鲜血永保明郑国祚!然而,转个头的工夫,他就与主降派刘国轩凑到了一起,选择降清,郑克塽年幼无权,只能随波逐流,也跟他们一起降了。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8月11日,施琅率众前往台湾受降。郑克塽乘小船出鹿耳门迎接,施琅当众宣读玄烨赦诏。郑克塽等人遥向北京叩头谢恩。施琅也是个懂大义,有原则的男人,他入台之后,不负玄烨期望,未对郑氏进行血腥报复,却前往郑成功的庙宇焚香告祭。在台湾政权变换、人心浮动之际,这一举动,对于安定郑氏官兵的情绪、稳定社会秩序,无疑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功效。捷报传到北京,玄烨兴奋极了,他将当天所穿的衣物赐予施琅,并附赠五律一首:岛屿全军入,沧溟一战收。降帆来蜃市,露布彻龙楼。上将能宣力,奇功本伐谋。伏波名共美,南纪尽安流。伏波,指的是东汉名将马援,曾受封伏波将军。康熙表示,施琅智勇双全,建不世之功,可与马援齐名,流芳百世,特封施琅为靖海侯,世袭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