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孩子的潜能是这样挖掘出来的 > 第七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性格倾向

第七章 纠正孩子的不良性格倾向(1 / 1)

1.对孩子进行适度的管教爱孩子就不要放任孩子,不要溺爱孩子。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如果孩子做得差,家长就一定要给孩子适度的处罚,这样孩子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教育家卡尔·威特为了培养儿子的善行下了很大功夫,从小就给儿子讲自古至今名人的各种故事。在小威特稍长大一些以后,父亲就教他背诵各种道德诗。德国有很多讴歌仁爱、友情、亲切、有度量、勇气、牺牲等方面的诗篇,小威特刚刚几岁时就能很熟练地背下来了。由于受到父亲的鼓励,小威特从小就立志要一辈子多做好事。不过,有时小威特也会在无意中做一些“坏事”。在小威特3岁时,有一次家里来了好多人,他们和老威特海阔天空地谈论着。这时老威特养的一条狗跑了进来,小威特像其他孩子那样,一把拽住狗的尾巴,把它拖到自己身边。他父亲看到了就伸手揪住小威特的头发,脸色吓人,拽住不放。小威特吃了一惊,把拽着狗尾巴的手放开了,这时他父亲也把手放开了。父亲对他说:“小威特,你喜欢被人这样拽着头发吗?”

小威特红着脸说:“不喜欢。”

“如果你不喜欢这样,那么对狗也不应当那样。”

老威特不仅赞赏孩子的善行,也对孩子的恶行予以适当的惩罚,是为了让儿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使他成为一个心地善良、富于感情的人。孩子就是孩子,他们总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和错误,因此一定要对他们进行合理的管教,就像威特教育孩子一样,在孩子做错事时,就一定要运用处罚的手段来教育他。著名教育家威廉·达蒙在《期待:克服家庭和学校的纵容观念》中写道:“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接受纪律约束,这既是积极性的,也是限制性的。如果孩子在学习技能,那么他需要这种约束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天赋。而在试探社会规定的极限时(每个孩子都不断地在这么做了),他们也需要这种坚定而又前后一贯的纪律约束。”

然而做父母的总是很难把握处罚的度。一方面,管教是必须的,但过于严厉的管教往往容易扼杀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破坏孩子的自尊和人格的形成。美国有一个美丽的少女患有忧郁症,这是由于在童年时期经常遭受父母亲残暴的殴打所致。有一次,她半夜不小心尿床,父亲就用尿湿的床单包住她的头,并且把她的头塞进马桶。这种强烈、充满敌意、过分的处罚,给这个孩子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以致长大以后她一直无法从父亲对她稚嫩心灵所造成的梦魇中挣脱出来。但另一方面孩子也是有判断力的,放任孩子也很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够关心自己。当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错时,不管是因为他的自私自利或是冒犯了别人,他都会期待父母做出适当的反应,毕竟父母象征着每个孩子想要的公平、法令和秩序。父母若拒绝接受孩子的挑战,孩子就不会尊重父母,也觉得没有必要听从父母的话。因此,作为父母,你的责任就是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改变他的行为和思想方向。如果奖惩不分的话,孩子对行为的认定势必跟着摇摆不定,无所适从。因此,无论是奖赏或惩罚都应有同样的程序和原则,作为家长运用“处罚计”以前,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适度的处罚”,然后才可能实施真正有效的管教,才能在奖励与惩罚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能伤害孩子,也不要放纵孩子。适度处罚的前提应该有一个事先设定好的合理的界线,以制度和规定的方式确定下来,并加以公布。这些规定应该在孩子违反之前就讲清楚,一定要让他清楚地知道父母的期待和理由。处罚孩子也是为了爱孩子,因此一定要掌握处罚的度,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动辄处罚,否则只会造成孩子的逆反。2.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很少有家长意识到这一点:让孩子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也是一种处罚。大部分家长常常是这样做的:孩子犯下错误后,家长赶快帮他弥补过失,事后再处罚孩子。其实这样教育孩子,效果并不会太好。在西方,每个孩子都很清楚地被要求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如果违反规则就要接受合理的教训。比如当儿子磨磨蹭蹭地误了校车时,就让他自己走路去上学;如果女儿不小心遗失了午餐的钱,就让她饿一顿。亚历刚上大学时,爸爸和他约定:每月3号给亚历寄400美元的生活费。结果第一次独立生活的亚历用钱既无计划也不节制。三天两头与同学到校园餐馆挥霍,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买。结果第一个月还没过完,亚历的口袋里就只剩下几个钢镚叮当响了。第一个月,爸爸容忍了儿子的无节制做法,提前把第二个月的生活费寄了过来。然而亚历却不知悔改。第二个月、第三个月仍旧早早就把钱挥霍完了。终于,在离第四个月的收款日还有14天的时候,亚历的口袋里又只剩下27美元了。万般无奈之下,亚历只好拍了一封电报回家,内容简短明了:“爸爸,我饿坏了。”

爸爸很快回了电报,也非常简短:“孩子,饿着吧!”

这实在是太奇妙了。在那之后只有27美元的14天里,亚历绞尽脑汁节衣缩食,出手之前必会细细打算,竟然也把艰难的日子熬过去了。从此以后,大手大脚的亚历开始精打细算,并且发现,其实只要稍稍节制一下不必要的支出,每月只要300美元生活费就足够了。这样一来,每个月亚历甚至可以积攒下一些钱。亚历用这些钱买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书、磁带、唱片,做了一些比如自助旅游、捐款等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也没有忘记偶尔和朋友们到餐馆聚聚。亚历的大学生活比以前过得充实而丰富了。在这个故事里,爸爸给亚历的处罚是,让他自己承担错误造成的后果,这种处罚手段可以说是纠正孩子错误的良方,比责骂更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因为这种因果教训更能使孩子直观地看到自己的错误。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在西班牙的一个城市,爱尔胡利的儿子在自家花园里玩足球,兴奋之下,把足球踢到邻居花园中,打烂了一盆百合花。小爱尔胡利怯怯地告诉爸爸,叫爸爸去拾球,可爸爸却要小爱尔胡利自己去,首先要道歉,还要拿上一盆同样的花作为赔偿。小爱尔胡利不得已捧着花不情愿地一步一步走向邻居家。邻居是一位70岁的老汉弗朗西斯,弗朗西斯看着爱尔胡利泪水盈盈的样子,非但没有责备孩子,没有留下花,还从屋里拿了一包巧克力送给小爱尔胡利。爱尔胡利见儿子回到家里,小脸蛋泪水未干,可掩饰不住喜悦,又见儿子手里多了巧克力,知悉内情的爱尔胡利径直去找老弗朗西斯,对他说:“弗朗西斯,我儿子犯了错,我想教育他,请你配合,犯错的孩子不应得到奖励。”

然后他又要儿子拿着巧克力和鲜花送给弗朗西斯爷爷。一天之后,爱尔胡利才借着一次机会奖励巧克力给儿子。爱尔胡利的做法似乎有点过火,但他是对的,对孩子明显的错误、明知故犯的错误、性质严重的错误,一定要严肃批评,并让其承担责任,直到他改正为止。我们作为家长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引导、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自我约束感——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我的制约,而不是来自外界的强制。任何不能使得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做人,不能维护孩子尊严的技巧都不能被称为约束,仅仅称得上是惩罚,不管它被包装得多好。让孩子从自己的过失中获得教训,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处罚手段,不要担心孩子无法自己承担责任,只有让孩子懂得违反规则就要接受合理教训,孩子才能学会自控。3.冷对孩子的“牛脾气”“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

一些年轻的父母抱怨说,“稍不如意,牛脾气就上来了。打也不听,骂也不灵,哄他吧,他还更来劲!”

生活中,确实有不少这样的孩子,那么对于孩子的“牛脾气”家长应该怎样处理呢?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爱发脾气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特别是独生子女,如果从小就事事以他为中心,吃不得一点苦,要什么给什么,那么孩子就会养成遇事爱发脾气的习惯。吴卓宇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外表看起来有点内向,然而,脾气却异常暴躁,许多时候控制不住自己。其实,小时候的他并不是这样,不知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来听话的吴卓宇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为此,他的妈妈带着他找到了心理咨询医生。这位母亲向心理医生诉说道:“小宇小时很可爱,很逗人喜欢。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学会了发脾气。脾气一来,九头牛都拉不转。他只要想干什么或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哭闹、打滚、扔东西、毁物品,甚至自虐——用头撞墙,扯自己的头发。他爸火爆脾气,他一闹,他爸就打。你越打,他越犟,一点也不示弱。眼看就要出人命,我只好央求他爸息怒,把他爸拉开,然后千方百计满足儿子的要求。可我却弄了个两面不是人。他爸埋怨,儿子也不领情……”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随意发脾气的孩子,可事实上发脾气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如果家长引导得不好,孩子就会像吴卓宇一样,养成乱发脾气的习惯,变成一个暴躁的孩子;引导得好的话,孩子的脾气就会成为每一次教育孩子成长的契机。要解决孩子乱发脾气就要先知道孩子为什么发脾气。一是孩子的需要没有及时得到满足,这些需要,有些是物质上的,比如,孩子想买一个玩具或者买一些零食。有时则是生理上的,比如,病了不舒服,而父母又不是十分地重视,等等。这并不是说父母必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当父母的要分析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既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生理需要,也不能让孩子的需求感变成贪婪欲。既然孩子发脾气可能是为了获取某种满足的手段。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改掉孩子乱发脾气的习惯,或者说对孩子发脾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是可行的?专家的建议是:一是不能向孩子“俯首称臣”;二是当孩子发脾气时,适当地采取“横眉冷对”的方式;三是父母“以身作则”,让孩子从榜样的身上学到正确的东西。孩子发脾气就向他屈服是最不可取的教育态度和教子方法。当孩子乱发脾气时,父母要保持冷静,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绝不迁就,始终要让孩子明白,无论他怎么发脾气,父母都不会“俯首称臣”,他始终都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当孩子已经“雷霆万钧”时,不妨运用“冷淡计”,父母及其亲人都不去理会他。事后,再当着孩子的面,分析一下他发脾气的原因,细心地引导、教育孩子,相信孩子会从一次错误的行为中吸取教训。专家认为,父母在阻止孩子坏脾气发作的时候,既不要采取过于强硬的态度,也不能采取过于软弱的态度。最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地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以缓和紧张的局面。也就是说,当孩子正处于发脾气的时刻,父母不要一心只想到训斥孩子,因为孩子这时是听不进去的;也不要强迫孩子或者用武力威胁孩子马上停止发脾气。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运用“冷淡计”把他撇下不管,或把他送出门外,让他一个人去发泄,去自我克服、自我平息。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渐渐改正乱发脾气的习惯,因为他知道这样做是什么也得不到的。在孩子乱发脾气时让他尽情哭闹,一定不妥协;但在他平静下来后,就不要再追究发生的事,而是温和地讲道理,这样孩子就会逐渐克制自己的脾气,让自己的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4.太在意会让孩子蛮不讲理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会出现不讲道理、无理取闹的情况: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别人的立场;不管自己有没有道理,说发脾气就发脾气……这些问题往往让为人父母者头疼不已。孩子的不讲道理其实是儿童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因此父母一定要努力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对孩子不讲理的行为决不姑息纵容。妈妈给晓晓买了一个漂亮的玩具车,准备下午带孩子到姑姑家做客,晓晓非常高兴,决定向表弟炫耀一下自己的新玩具。但是到了下午,忽然下起了大雨,晓晓趴在窗户上看了好一会儿,跑来问妈妈:“妈妈,这雨会停吗?”

妈妈知道,如果晓晓不能去姑姑家,他一定非常失望。于是安慰孩子:“再等一等看,也许会停的。”

一个小时过去了,雨还是没有停,甚至还刮起了大风。于是晓晓开始吵闹起来,一边吵闹一边哭泣。妈妈劝慰晓晓:“姑姑家我们都去过多次了,也不在乎这一次。等大雨停了,妈妈再带你去,你看好不好?”

晓晓吵闹着对妈妈说:“谁知道雨什么时候能停!你都答应我了,现在又反悔,我不干!我不干!”

晓晓越吵越厉害,连邻居都惊动了!妈妈很为难,又拿他毫无办法,于是就向他保证说:“妈妈明天带你到商场去,再给你买一个玩具枪,能射子弹的那种,以前你不就想要吗?”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父母犯这样的错误:孩子一哭一闹,自己就慌了手脚,马上对孩子又疼又哄,对孩子的不讲理百般迁就,或者很多时候,孩子因为某些不如意的事情,吵闹一阵子后,差不多快要停止下来了,忽然,又因为父母或其他人对孩子说了些安慰的话,孩子的情绪一下子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变本加厉,越发吵闹得不可收拾!晓晓对妈妈的吵闹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孩子来讲,由于天气的原因,不能参加原来计划好的活动,一定会感到很失望,但孩子因此而纠缠不休蛮不讲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妈妈的同情把这种失望的感觉扩大了。父母们常常会低估了孩子对失望与挫折的承受力,总是不知不觉地以父母的角色,心甘情愿地替代孩子“受罪”。在这个例子中,妈妈对晓晓表示了怜悯,晓晓自己就愈加觉得自己可怜,越加觉得“去不了姑姑家是难以承受的事”!更糟糕的是妈妈提出的“补偿”办法使晓晓形成一种观念,那就是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失望的事情都应该由别人来给予补偿。如果任何事情不能按他的愿望实现的话,晓晓就会感到生活亏待了他,他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当妈妈的认为孩子的失望太大了,是晓晓不能承受的,她的这种态度,实际上低估了晓晓可能有的承受力。妈妈认为晓晓太软弱了,根本无法对付生活中的现实,她的这种态度将使晓晓也形成对自己的错误认识:“我受到了一个很大的打击,没有能力应付了。”

因此,我们应当锻炼孩子,培养他们接受生活中的失望及失败的勇气,而不是依赖别人,依赖于别人的怜悯,等待着别人来安慰、同情自己。如果我们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我们对他的惋惜和过多在意的话,孩子就会学会如何接受失望的现实,调节自己的情绪,不再蛮不讲理。如果做父母的能够平静地对待孩子的失望,对孩子施加好的影响,将会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失望,迎接希望和挑战!孩子的有些行为不是真正地幼稚无知,他们其实也隐约感觉到自己的做法有问题。只是孩子“控制”得不成熟,因而表现出哭闹的情绪。如果父母常常为孩子的这种不成熟而批评他,反而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从而滋长孩子的不良情绪。例如:当孩子无理地吵闹、发脾气、哭叫时,父母故意不去理睬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不以任何态度表示知道那种行为的存在,孩子就会意识到父母对他的行为是不喜欢的,也不会给予他任何的满足,他从父母那里将得不到任何“补偿”。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往往是由于父母过多地在意孩子,才使得孩子得寸进尺,甚至于发展到无理取闹。而父母在处理孩子的这种行为时,通常会大声斥责,甚至大打出手,以达到使孩子改变行为的目的。父母的这种做法行不通!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改变那些不讲理的行为,那么,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适当地采取不理睬孩子的态度,至少应当保持相当程度的沉默。5.罚小错才能免大过有一句话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小过错不断纵容,也会累积成大过。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不要纵容孩子的小过错,要不然只会害了孩子。有一种父母,对孩子的小过错总是姑息纵容,如果碰上心情好的话,甚至还要表扬两句。等到孩子的小错发展为大过时,他们就又变得异常愤怒,严厉地责罚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也是极不可取的。6岁的小航总喜欢玩火,只要是与火有关的东西,例如火柴、打火机,甚至于家里的炉灶他都要去摆弄摆弄。小航的爸爸自己也喜欢各式各样的打火机,从气体、电子式到机械式打火机,甚至于还有古老的“火镰”……对于小航玩火的行为,父母从来没有给过任何处罚,他们觉得玩火也不是什么大错,看着儿子熟练地使用各种火机,小航的爸爸甚至还得意地说:“瞧,我的儿子就是像我!”

一天,小航在家里玩一个爸爸刚买来的打火机时,一不小心把自己的帽子烧了个洞,脸上还蹭上了不少黑灰!小航的妈妈看到儿子的狼狈样,非但没有狠狠地教训他,反而笑得喘不过气……过些日子,父母带小航去农村的姥姥家,一不留神,小航居然和几个表兄弟一起玩起火来,等到大家发觉后,姥姥家的草垛已经燃起了熊熊大火!小航的爸爸跑来,怒发冲冠,拉过小航来就是一顿痛打!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应当指责孩子不懂事吗?为什么孩子玩火得不到父母的约束、管制?难道当父母的就一点儿也不知道“玩火自焚”的道理?为什么小航烧了自己的帽子,父母居然视而不见?妈妈还“笑得喘不过气来”,一点儿也没有当场处罚孩子错误的想法?一个6岁的孩子还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父母的纵容会让他以为自己的玩火行为是正确的。直到孩子一把火烧了姥姥家的草垛,当父母的才如梦方醒!类似于小航父母的教育行为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也不知多少父母都是如此地处理孩子的过失行为——“小错嘛,哪个孩子没有?能将就过去就算了”。等到孩子犯了大错,父母就又觉得不把孩子狠狠地打一顿、骂一顿,简直不足以让他牢记教训!殊不知这样教育孩子的观点、行为都是相当错误的!这些错误的观点和错误的行为,当然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对于父母,我们的忠告是:面对孩子的小错误,父母要立即纠正,正所谓“堵蚁穴而保千里之堤”。如果孩子犯下小错误,当父母的不能立即纠正,一旦孩子犯下大错误便后悔莫及了。父母们应该知道,尽管小孩的判断能力比不上大人,但是他们区别好与坏的能力还是有的。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在他的意识里,他会感觉到自己做了错事。此时,父母应当抓住孩子“我犯错误了”的心理,立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行为上的纠正,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再犯这类的错误。另一种情况是当孩子已经自觉到自己的错误,而父母却在旁严厉指责时,孩子原本就有的自省心就会缩回去,转而用别的理由强辩,如此一来,即使给孩子什么特别的提醒也徒劳无益。换一句话说,当小孩犯下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时,切忌在旁边气呼呼地指责、斥骂,甚至于大打出手!最好先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冷静一下自己的情绪,过些时候再问他:“那件事情怎么啦?”

“那件事你真是做得太过分了!”

孩子因为在内心已经检讨过自己的缺失,因此会比较坦然地接受父母的意见。与其等到孩子犯大错时又打又骂,还不如在孩子犯下小错时就立刻处罚。爱孩子就要想得长远,谁说处罚不是爱的表现呢?6.“泼冷水”不等于打击孩子当孩子表现得太过骄傲自负时,家长要发挥“制冷”作用,给孩子泼点冷水降降“温”,但这并不等于粗暴地打击孩子,否则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哈利的爸爸是一个心理学教授,哈利从2岁时起,就一直表现出超常的才华,他比同龄的孩子更聪明,认识更多的单词。然而,这个孩子的不幸正是由于他的聪明引起的。小孩子总是很容易骄傲的,哈利也不例外。当他做对了数学题或是读了本好书后,总是想找人分享自己的快乐。然而正是这一点,引起了父亲的不满。因为哈利的父亲性格内向,不爱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人应该谦虚稳重,不要总是那么自以为是、自满自负。“哈利,你又在嚷嚷什么?”

一天教授对着正在高声欢笑的哈利问道。“爸爸,我又读完了一本好书。”

哈利高兴地对父亲说。“读完一本书是很平常的事,你用不着那么高兴。”

教授说道。“可是,这本书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呀!我居然能把这么难懂的书读完,真是感到兴奋。”

哈利说道,似乎正在等待着父亲对他的表扬。或许是由于哈利的性格与他不同,或许是他认为应该纠正儿子的骄傲情绪,教授突然发怒:“你吵吵嚷嚷地干什么?你以为只有你才有这个本事吗?我看你就是个骄傲自大的孩子。告诉你,我永远不会表扬你这样的坏孩子。”

“爸爸,我做错了什么?”

受到了责骂的哈利委屈地说道。“你做错了什么还需要问我吗?我警告你,不要成天叽叽喳喳的,这让人烦透了。”

教授继续训斥儿子,“你不要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天才。我告诉你,你什么都不是。我以后再也不想听到你那种赞扬自己的声音了。你是个笨蛋,你是在自欺欺人。”

教授说完,“砰”地一声关上了房门。站在门外的哈利委屈地哭了起来,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样对待他。一种极坏的感觉涌上了心头,他的快乐和自信被另外一种东西所取代:我是个很糟糕的孩子。从那以后,哈利不愿意再去读书了,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个原本极有才华的孩子最终一事无成。看完了这个故事,我们不禁为哈利的不幸感到难过,他或许是一个有点骄傲的小孩子,但他那精通心理学的父亲,就没有比粗暴打击孩子自尊心更好的办法来教育孩子了吗?在一次教育研讨会上,一位家长说:“打击孩子也并非是一件坏事,对于那些自负的孩子,我们就得狠狠打击他们一下,让他们收敛,否则,孩子怎么能成才呢?”

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兰兰是个聪明伶俐、讨人喜爱的女孩。她的爸爸是一家大公司的经理,妈妈是一名出色的律师。兰兰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条件优越的环境里。在家里,她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要什么有什么;在学校里,她成绩优秀,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疼爱,老师的赞誉,再加上自己的天赋,使兰兰产生了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一天比一天强烈——“我就是比别人优秀”,兰兰总是这样想。渐渐地,兰兰变了,在家里,她只要稍稍不顺心就对爸爸妈妈发脾气;在学校里,兰兰更爱表现和炫耀自己,取得好成绩就自鸣得意、沾沾自喜,甚至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在生活中,她总是拿自己的长处同别人的短处相比,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别人。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老师对兰兰的自负开始感到担心,于是她把这种情况反映给兰兰的母亲,并希望家长配合学校的工作,及早纠正兰兰的不良心态。妈妈是个对各方面要求都很高的人,她认为必须给兰兰一个深刻教训,让她克服自负。终于有一次,妈妈逮到了机会:那次兰兰没考好,数学才得了67分。妈妈斜着眼睛看着羞愧的兰兰,轻蔑地把试卷撕得粉碎,“这也叫分数吗?你不是认为自己比别人都优秀吗?怎么就得这点分!告诉你,你实在没什么了不起的,考的好点尾巴就翘起来了,丢人不丢人啊!你等着同学们看你笑话吧!叫你骄傲!”

这劈头盖脸的责骂让兰兰简直崩溃了,她不知道慈爱的妈妈为什么要骂她,只是听懂了两个字:骄傲。从那以后,兰兰再也不在同学、老师面前得意了,事实上她完全变成了一个自卑胆小的孩子。这就是母亲无情打击造成的恶果,对于兰兰的骄傲自负,母亲本来可以用更温和的方式来改正它,这样也不至于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孩童时期的孩子,智力还没有充分发展,阅历还很浅薄,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往往完全靠大人的评断来认识自己。大人生气之下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常常是很偏激的,而且心情平静下来以后早把气话的内容忘记了。但是孩子却听得很认真,记得刻骨铭心。他忽然之间发现自己在他人眼中是那样地不堪,心中突然十分惊异和沮丧,稚嫩的心灵难以承受那致命的打击,从此便极有可能以心灰意冷的态度来选择悲观的生活道路。本来完全可能有锦绣前程的人在少年时代就凋谢了,这份打击真是太残酷了。不少孩子后来成绩不好,工作生活能力差,精神委靡不振,该成才而未成才,大都跟他们的童心曾经遭受过的深刻痛苦有关。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蔑视孩子的事例数不胜数,虽然父母们做这些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要注意,我们所说的泼冷水,绝不等于对孩子的心灵进行打压,这两种方法在本质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家长们千万不要走向极端。放纵孩子的自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但粗暴地打击孩子也绝不可取。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毛病时,家长们一定要把握好“度”,过犹不及。7.训诫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教育孩子是一件严肃复杂的事,父母必须仔细观察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并适时地加以引导,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而不走向邪路。在引导孩子的方法中,训诫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生活中,一些人认为:孩子不用太管,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变好了,懂事了。结果由于父母的放任,孩子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都缺乏规范。尤其是潜意识的东西,更难把握。只要外界诱惑一下,邪恶便容易占据其心灵。如今,青少年看的书,接触到的事物,想的问题都远远胜过上一代,他们的思想活跃,行动敏捷,性格开放,若能引上正确的成长轨道,那么就会成为人才。然而,一旦偏离方向,被邪恶的东西引诱,那产生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其实,孩子再懂事,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也不会那么成熟,如果受了不好的影响,或是不好的行为习惯长期得不到纠正,那么孩子就很可能走向邪路,因此家长必须适时地运用训诫的方式教育孩子,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一位父亲,平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树大自然直,孩子不用管”。孩子从小聪明伶俐,于是这位父亲自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生聪明,无须管教也能很好地发展。后来,孩子迷上电子游戏,上课逃学,老师要求家长批评教育孩子,但这位家长却毫不重视。结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只好留级一年。此时他才恍然醒悟,以后再也不说“树大自然直”了。其实“训诫计”,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常用的教子方法。古代许多名人或名人的父母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东汉时期的张奂教子谦谨,齐相田稷的母亲教子不贪,东晋陶侃之母教子清廉,唐太宗教诸子不残,北宋欧阳修之母教子严格执法,北宋宰相王旦、清代的宰相曾国藩教子不贪贵势等等,都是采用训诫的手段。而训诫也就是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批评教育,这是一种永不会过时的教育方法。校长给约瑟夫的妈妈打来电话,告诉她两天前约瑟夫在休息时间打了某个同学,老师让他带张字条回家让父母签名,但是,约瑟夫并没有把父母签名后的字条带回学校。当然,妈妈对字条的事全然不知,她谢过校长,答应等约瑟夫回家后她马上处理这件事。并且妈妈还从校长口中知道约瑟夫以前就经常惹是生非。约瑟夫放学回家来了。“你好,妈妈!”

他轻松地同妈妈打招呼。“你好!”

妈妈强压怒火。她努力提醒自己小孩子常常会做这样的事。“今天学校没有东西要交给我吗?”

妈妈想给约瑟夫最后一次机会。“没有呀。”

约瑟夫一面若无其事地回答,一面把书包扔在沙发上。“我刚接到你们校长的电话。他说几天前你就应该给我一张字条,上面说你在休息时间行为不当。字条还得由我签名。”

她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是因为觉得没有必要再问他“你肯定吗”之类的话,那只会给他再次撒谎的机会,并使自己受挫。“哦,我弄丢了。”

约瑟夫低头看着地板说。妈妈点点头说:“我知道了。那你至少也要告诉我这件事。”

“我忘记了。”

约瑟夫耸耸肩膀说。这下子妈妈决定不能轻易原谅约瑟夫的过错了。“不,约瑟夫,你在撒谎,你打了人是吧?你让妈妈很失望!妈妈几乎不敢相信你会做出这样的行为!知道这样下去会怎样吗?你会变成一个坏孩子!”

“妈妈!”

约瑟夫吓得哭了起来。“孩子,不管怎样我都是爱你的,因此我必须对你负责。我批评你是因为你确实做错了。对同学动手已经很不应该了,而且你还对妈妈撒谎!现在回到你房间去,好好想一想你的错误!”

妈妈的批评没有白费,约瑟夫给妈妈写下了保证书,保证不再说谎和欺负同学,从那以后他真的改正了错误。当孩子屡次犯错,不知悔改或者对自己的错误没有深刻的认识时,家长就应当运用训诫法教育孩子,让孩子彻底悔悟,避免走上邪路。教育孩子,犹如护理树苗,在树苗歪曲时,须及时扶正,这样树苗长大后,才能成为栋梁之才。儿童心理学也认为:孩子由于世界观不成熟,是非观念比较弱,容易走向迷途,因此父母应对儿童实行基本限制与约束。就像这个故事中的妈妈一样,发现约瑟夫屡次犯错而不知悔改时,立刻运用训诫的手段教育约瑟夫,让孩子彻底改正错误。家长们应该明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但会受到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社会上的不良思潮和习气,很容易诱导孩子走上歪道,同时孩子撒谎、偷窃一类的小毛病如果不严加管教,也会让孩子变坏。因此,父母们应牢牢掌握“训诫”这一招,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要记住:子不教,难成才。当孩子有不良倾向时,训诫孩子是父母的权力和责任。当然,要记住的是,训诫不是单纯地责骂,而是批评加教育。8.严管坏行为才不会形成坏习惯一些家长常常会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我儿子学习好、体育好,可就是有些坏习惯让人受不了。”

所谓习惯,当然是在生活中慢慢养成的,而孩子之所以会养成坏习惯,也都是由于当孩子刚刚出现小毛病时,当父母的或者听之任之,或者姑息迁就,以至于有了这样的结果。如果家长能一直对孩子进行严管,努力消除妨碍孩子形成好习惯的消极因素,那么他们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烦恼了。童童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父母就对她格外娇惯。童童虽然聪明可爱,但也有不少小毛病和小脾气。比如挑食,不吃青椒,不吃姜蒜,不吃牛肉;还有,不会洗衣服,她的衣服从来都是妈妈洗;另外,童童还特别任性,什么事都得听她的,爱发脾气……不过父母认为,谁家的孩子能没有毛病,想管吧,自己又怎么舍得骂女儿呢!转眼童童上高中了,父母的烦恼和麻烦也就来了:童童是在另一个城市里读重点高中,因此得住校。结果开学不到三天,童童就哭着打来了电话,抱怨说学校食堂的饭菜没法吃,她每天都吃方便面,不会洗衣服也没人帮她,另外与同寝室的室友相处得也不好,大家都欺负她……童童的父母赶忙扔下工作,赶到女儿学校,结果发现学校的饭菜其实很可口,只是有青椒、牛肉,所以童童不肯吃;童童的衣物用品丢得满寝室都是,同寝室的人都拿她没办法,而且也不是同寝室的女孩难相处,而是童童自己太任性、太自我中心了。看着哭闹不休的女儿,夫妇俩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生活中,如果发现孩子自私、任性、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时,父母就必须及时进行批评,指出这种行为的错误,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嘛!都是这样,长大就好了”。孩子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大人的迁就只会使孩子变本加厉,到最后不可收拾。这就是为什么说,爱必须是严格的。严才是爱的表现形式之一。没有真正严格的要求,也就不会有真正的爱。所谓“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就是这个道理。严格要求孩子,不姑息孩子的一点小毛病,就是在他们懂得道理的基础上,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防微杜渐,不让小毛病变成大患。当然,运用“防微计”严格要求孩子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原因就是父母总喜欢或容易原谅孩子的一些小毛病,对孩子的一些不太好的行为与言论给予宽容,而不能够真正及时纠正或及时指出。做父母的教育孩子一定要懂得爱就必须严的道理。另外,在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时,必须要有连续、连贯性。当我们固定某一个人——在一般的家庭里这个人通常是母亲——负责培养教育孩子的时候,教育的连贯性比较容易做到。当一个孩子由周围或家庭里几个人:妈妈、爷爷、奶奶同时负责培养时,这时由于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没有统一的认识,在培养孩子上就会步调不一、宽严不一。具体表现就是许多家庭中常出现母亲与奶奶或爷爷的矛盾。母亲想严格要求,爷爷奶奶要庇护。妈妈打孩子一巴掌,爷爷奶奶把脸拉得老长。因此,防微杜渐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既是一件细致艰巨的工作,也需要我们当父母的人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很容易被大人忽视的不好行为,那就是在许多公共场所,如在等候公共汽车时,许多人都在排队,有些孩子见排队的人多,就到前面去插队,或者干脆不排队就站到最前面,或抢上公共汽车而且还为父母占位子。这原本是一种不遵守公共纪律和投机取巧的行为,而有的父母也为了图一时的方便和舒适,不加阻拦,反而沾沾自喜地认为孩子机灵。这种纵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不但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利,还加重了孩子的自私、野蛮、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所以,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某些小节绝不能忽视,要随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9.该拒绝时要向孩子说“不”现在的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爱护和物质享受。然而孩子们的要求却越来越多,花样层出不穷,让父母们着实有点难以招架。父母们爱孩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一味顺从孩子只会助长孩子的任性和贪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一点好处。因此,父母们不要一味地满足孩子无度的需求,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就要坚决地拒绝。这是一位年轻母亲的教子心得:我的儿子叫小凯,今年9岁,他既聪明又漂亮,从小就受到了家人的宠爱。然而这两年,我们越来越觉得这孩子太任性了:走在街上看到什么就要什么,不给买就连哭带闹,因此我们只好一次次迁就他。半年前,我去听了一个教育专家的演讲,他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不讲原则地迁就孩子就是害孩子。”

因此我决心要改变孩子乱要东西的坏习惯。在一个星期六下午,在儿子的要求下,我答应带他去逛街。出门前,我跟儿子约定:只看不买,否则就不去。儿子满口答应:“行!”

不过在我以往的经验里,带儿子逛商店,儿子的眼睛一旦瞄到玩具柜台上,不管合适不合适,只要他看中就一定要买。到了商城,像以往一样,儿子照例要光顾一下四楼的玩具区。由于有约在先,我便放大胆子带他去了。儿子兴奋地东张西望,没一会儿,一种可以远程遥控的玩具汽车便引起了儿子的注意,他便缠着我要买,我说不买。这下可不得了了,他顿时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边哭边说,他最喜欢小汽车,一直想要小汽车,如果不买就回去告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要买了他就听话,以后什么也不要……以前在这种情况下,我就给他买了,但今天我却站着不动,告诉他不能买的道理。可他根本不理这一套,咬紧牙关一个字——买!并且越哭越凶,最后,索性赖在地上不走了。这时,服务小姐及许多顾客都围了过来:“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就给孩子买一个吧。”

你一言他一语的,说得我真是尴尬极了,真想一买了之。可是一想起自己的计划,便又横下一条心:不买!我冷淡地对儿子说:“你走不走?你真的不走?那我走。”

我躲在楼梯口,很久才见儿子抹着眼泪跟了出来。回到家里,我开始告诉儿子,他什么样的要求可以得到满足,什么样的非分之想会被拒绝。儿子似懂非懂地听着。有了这第一次成功的拒绝后,我就继续进行我的计划,孩子的爸爸也和我站在一起,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一律严词拒绝。半年下来,孩子果然改变了不少,他的不合理要求、不良习惯少了,家长会上老师告诉我小凯是个懂事又独立的孩子。这位母亲的教育方法是非常成功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坚决地予以拒绝,正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一味地言听计从,就是溺爱孩子、害孩子。请看下面这个例子:妈妈说:“豆豆,吃饭了。”

孩子说:“今天吃什么?”

妈妈说:“米饭、红烧鱼。”

孩子说:“不,我要到街上吃肯德基。”

妈妈说:“可是饭菜已经做好了,我也累了,明天再去吃,不行吗?”

孩子说:“不,我今天就要吃。”

孩子又哭又闹,最后妈妈屈服了,带他到街上吃肯德基。在这个故事中,孩子对母亲提出了极不合理的要求,母亲怕孩子发脾气竟然顺从了孩子的要求,她这样做既损害了自己的权利,又降低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说这位母亲的做法是非常失败的。孩子是没有自立能力的,他的需求很自然要靠父母来满足。可今天的孩子生活在现代社会,他们不仅从父母身上,也从电视上,从大街上看到这多姿多彩的繁华世界,他们的视野宽广,他们的欲望也变得强烈。而父母们常不忍心拒绝他们的要求,千方百计予以满足。可是人的欲望永无止境,小孩亦是如此,甚至更为强烈。不要说以有限的精力、财力、时间去满足孩子无休无止、花样翻新的欲望几乎是不可能的,就连对孩子的需求全部都予以满足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极大大的错误。过于迁就孩子,等于间接促使孩子养成随心所欲、唯我独尊的不良思想,势必导致他们在日后迈入社会,进入实际学习、工作、交往中碰得头破血流,甚而误入歧途。因此,在生活中,父母千万不要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除了对孩子非分的要求不能迁就外,对孩子正当的要求,有时基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或者出于教育孩子的目的,也未必一定全部满足。但是,不迁就孩子必须讲究方法。在孩子情绪激动时,要试图安抚他,要运用“冷淡计”:冷冷地拒绝孩子的要求,让孩子知道你坚决的态度,事后再把自己的理由坦率认真地告诉孩子,要相信孩子的认知能力,使孩子最大限度地理解自己的做法,让孩子感到父母不是不愿意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自己的要求过分,或者家里的确有困难。促使孩子做到这一步,自幼明白道理与克己节制,心理承受一定的挫折,这对他们今后的生活道路亦是大有裨益的。有些父母当时不迁就,可是经不住孩子的纠缠,或是由于心软,过一会儿又予以满足,这是最失败的。这样出尔反尔,定会让孩子产生这样的认知:即通过死缠硬磨的手段,无论什么样的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也有些父母不注意相互之间的通气、默契,爸爸不迁就,妈妈却迁就了。又或许父母达成一致意见,爷爷奶奶却悄悄地予以满足,当父母提出批评时,老人又说这是他自己的积蓄,背后又在孩子面前唠叨。这样不仅会造成孩子心理失衡,误以为父母不疼爱他,说得好听,说什么事情做不到,其实可以办到,只是不愿意为自己花钱、不为自己着想。冷淡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是处理孩子任性问题的最佳办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平静下来后,一定要告诉他拒绝他的原因,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这个医生不缺钱最新章节 超品香水师 地狱战狼 地狱公路 全能武侠系统 笑傲香江 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类似的小说 重生79之我在美国开银行胡拉夫 寻宝大师 每日零元购:开局校花军训送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