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禄见魏冉说出一番以商人为军大道理,心中奇怪:难道魏冉找自己来不是要完成胡阳的托付?他心中生了警惕,但仍然微笑应道:“微穰侯,臣实不知商贾之中,犹有可用之兵也。”
魏冉倒表现得似乎十分信任张禄,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道:“商君主政于秦,尽抑商贾,臣以为非也。商贾之人,虽轻土而重利,少义寡恩,然其行多,其见广,其力厚,其泽被。但以不胜兵而轻忽之,非国家之福也。故臣自封于陶,十数年来,未尝不思用商之道。故如水火,用之则利,纵之则灾;如干戈,节则强,滥则弱。况士农工商,国之柱石也。四者失一,国将倾也。关中少商,而陶少农。故臣欲于陶多耕种,而关中多商贾。咸阳之市,故不可少;陶之泽陂,尤不可缺。然于咸阳设市易,于陶劝农难。前者伐刚寿,得军万人,尽关中之民,而归于农。然灶卿来报,关中之民,少泽陂耕种之法,皆不安于邑。是为难也。”
张禄道:“穰侯朝乾夕惕,而不忘政,虽周公何以加之!”
魏冉淡然一笑,道:“周公之辅成王也,成王在西,周公在东,王在宗周,公在成周,其名辅也,其实篡也。吾楚,蛮也;秦,夷也。皆不与中国。周公之称,未敢应也!”
张禄没想到自己想拍一下马屁,倒拍在马腿上了。乃佯笑道:“臣虽秦臣,学在中国,未闻蛮夷之教,今且奉教。”
魏冉道:“陶者,宋之本也;宋者,千乘之国也,曾霸诸侯。陶邑,西及濮阳,卫都也;北及高唐、平陆,齐都也。皆国险民富,胜战之地也。卫、齐力弱,必不能保。兼而有之,是有二秦也。西秦之东出也,有殽函之险,黄河之阻,太行之限。若陶者,天下之中也,四出而无碍。诸侯有欲攻之者,则西秦将以窥之,必不敢动。如人之有两臂,左右挥之,而天下不足定也。”
张禄道:“君侯之策,非臣之浅薄所敢与闻。愿君侯献之于王,下诸臣议可也。”
魏冉道:“秦中诸臣,皆浅薄者也。目不出函谷,言不离耕战。欲求放眼山东,得论商战者,不可得也。张卿,魏之高才,故得与论之。非敢进于王而下诸臣议也。”
张禄再三表示对魏冉信任的感谢,并说,既然已经让客卿灶担任了陶守,必能得遂穰侯之愿。 魏冉问道:“卿之所见,可资陶以广其邑者,盖当何乡?”
张禄道:“其胜兵者,皆武安君之所司也。其粮秣也,皆出华阳君。臣未之与也。”
魏冉道:“若得中更入于陶,何其幸也!奈何,奈何!”
张禄似有所悟,道:“臣愚钝,不解君侯之意。魏之先近,故中更出于南阳也。”
魏冉道:“非卿之误也,臣方思而得之,而语于卿也。今虽有失,后必得之,未足恨也。”
再闲聊几句,张禄告辞出来。虽然春寒料峭,张禄已经汗流浃背!
回到馆驿,黄歇已经回到自己的院子里,而郑安平等一众人等,也在馆驿中找到安歇之处。张禄去访黄歇,问起太子招亲之事,黄歇满面春风,一脸的得意,张禄竟然怀疑黄歇是真的很满意!他本来还想和黄歇商量一下穰侯的事,猛然觉得黄歇好像也在自己面前伪装,就把这个心思压了下去。如此大事,张禄发现竟然找不到一个心腹人来商量,不由得悲从中来。 太子和太子傅还在甘泉宫没有回来,太子那边只有几个下人。黄歇让张禄一行也过来,和自己一处就餐。黄歇和芒氏三子坐了东道,张禄、郑安平、陈四和芒未坐了西席,本来张禄没有叫小奴和盖聂过来,但黄歇坚持一起叫来,于西席下另安一席招待。家臣们做好餐食后,于廊下侍候。 张禄道:“臣出洛阳,辱左徒相助,遂得成功。此恩将何以报之。今复劳赐宴,愈不安矣!”黄歇笑道:“张卿拔出秦军,归于故国,穰侯其无怨乎?”
张禄心中一动,不敢尽言,又想听黄歇的态度,就问道:“以左徒之见,穰侯何怨?”
黄歇道:“穰侯设两道,一入咸阳,一入陶邑。入陶邑者利穰侯,入咸阳者利秦王。今军入咸阳,秦王得而穰侯失,穰侯宁无怨乎?”
张禄道:“非有怨也,但恨未得入陶耳!”
黄歇道:“张卿开怨于穰侯,纵得意于秦王,亦恐不久矣。”
张禄故做惊恐状,道:“何谓也?”
黄歇道:“始立稷为秦王者,穰侯也。其可立之,亦可废之!”
张禄道:“王立四十年,犹为舅氏所挟耶?”
黄歇道:“但得太后在彼,其势不可解也。”
张禄道:“似此奈何?”
黄歇道:“卿当远出,勿当朝也。”
张禄道:“臣谨奉教!”
忽张禄问道:“太后赐婚于太子,左徒果何意也?”
黄歇道:“是恐太子之归也。太子留秦不归,是得佳妇也。”
张禄道:“太子其归乎?”
黄歇道:“本当归也,恐难能也!”
张禄道:“如此,左徒其应乎?”
黄歇道:“太后赐婚,不敢辞也。太子得佳妇,不可辞也。故当应之!”
张禄道:“谨承教!”
鼎簋上来后,两人边吃边纵论天下大势,犹如一对知音。
晚餐后,时间还早,张禄和郑安平等因为带着五名征召的亲卫,人口较多,亲卫还得自己掏钱交食宿费,不愿在咸阳驿过夜,就佣了一条驿船,回到灋丘槐里的家中。五旺独自一人留守,孤寂难耐;见众人回来,喜不自胜,要张罗晚餐,张禄等皆道已经吃过了。闲叙一会儿,陈四和芒未各自归家,五名亲卫被安置在厢房,和五旺相伴。郑安平也带着小奴和盖聂到后宅,前庭只剩下张禄一人。 张禄目送郑安平一家回到后宅,自己在厢房内探视了五名亲卫,他们都是叶县人。叶县的历史很复杂,最早属应国,应国被灭后属楚;楚迁许至叶时,还当了一阵子许国。叶县最著名的人物要属“好龙”的叶公了。其实此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曾经兼任楚国的令尹和司马,军政大权集于一身,还和孔子讨论过政治伦理,叶公认为大义灭亲是合乎伦理的,而孔子认为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再后来,韩国从楚国手中夺取了叶县,在华阳之战后的交换中,被交换给了秦国,被归入新成立的南阳郡。其实叶县入秦时间不长,叶县人对楚国和韩国的亲近感可能更深一些,所以听说要入住咸阳,几乎所有的叶县人都拒绝了。 张禄进了房,五人很拘束地坐起,向他行礼。张禄坐下,对他们道:“郑大夫,郑人也。陈大夫,陈人也。敝邑,魏也。五旺,梁人也。四海之内皆兄弟,愿勿以离乡为苦。”一人道:“吾等五人并无家人,亦无田亩,乃为刑徒,而至营中。”
张禄道:“何氏名之称?”
这人道:“家亦无之,焉得为名?”
张禄道:“诸兄既出于叶,可以叶为氏,以忠、义、仁、勇、智为名,可乎?”
五人皆道:“皆出父所赐!”
张禄向五人询问了各自的身世,问得很细。五人在张禄的层层诱导下,也敞开心扉,倾诉了自己的不平与委屈。张禄好言安抚一番,便至夜深人静,各自安歇。 次日,张禄和芒未一起乘车前往咸阳上朝。于途遇见朝臣,一一致意。一连五朝,均为议论胡阳之军行。王龁、司马靳、王陵,乃至所有随队出征的公乘,都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最后由穰侯进行总结。他认为,胡阳擅自改变秦军进军路线,属于严重违令;虽有斩获,并有攻城之功,但亦陷大军于危急之中,若非张卿多方奔走,恐陷师也。故功过亦不足相抵,故当评为“损”。张禄表示不同意,认为胡阳在发现伐阏与不足以惩罚赵国失信时,及时改变作战目标,是忠实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伐阏与非阏与也,赵也。伐阏与不足以伐赵,伐邯郸可也。”
武安君同意张禄的意见,华阳君同意穰侯的意见。
秦王最终同意了穰侯的意见,胡阳功不抵过,当评为“折”,但也采纳了张禄的意见,认为袭取邯郸并不为过,只是在攻击的过程中指挥不当,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在陈述完自己的观点后,秦王问穰侯道:“中更有所议与穰侯也,穰侯其言之。”魏冉道:“此非可朝议也。愿密报!”
秦王点头。见大家别无他事,宣布散朝,只让各位君侯留下。见张禄要走,穰侯道:“愿张卿同往议之。”
秦王看了一眼穰侯,不置可否,带着六人到旁边的偏殿中议事。
众人坐定,魏冉从怀中取出一幅地图,一一指示道:“中更以为,自上党至于邯郸,乃一密道也,秦固无所闻。今既知之,便当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