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瑜扯了扯宋光琴的袖子,指着小姑娘身前那一篮不知名的蔬菜说,“妈妈,我想吃那个菜。”
宋光琴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看去,笑着赞了一句,“呀,这个荠菜真水灵。”
她挪到女儿身旁,柔声问,“囡囡想吃荠菜啊?”
张秋瑜都不知道那是什么菜,只胡乱点点头,“嗯。”
宋光琴笑了笑,抬头问卖菜的小姑娘,“你这荠菜怎么卖的啊?”
卖菜的小姑娘叫陈晶,今年十五岁,是村里陈奶奶的孙女,和陈奶奶相依为命长大。
父母在她八岁的时候去外省打工了,之后再没回来过,连个音讯都没有。
陈晶的学习成绩很好,可家里实在太穷,供不起她继续念书,小姑娘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回家了。
现在祖孙俩靠着种菜养猪,还有每个月一百多块钱的低保金,勉强维持着生计。
陈晶今天一大早去山上打猪草,顺手挖了一篮子荠菜,下山时路过这里,见路边停了很多小汽车,大家伙都在这里摆摊卖东西。
她好奇的多看了两眼,杨艳红便热情的招呼了她一声。
然后,她就糊里糊涂的加入了摆摊卖菜的队伍。
小姑娘年纪小,人也腼腆得很,拉不下脸来主动招揽客人,所以一直没什么生意。
此时宋光琴主动询问,她连忙应声,“十块钱一斤。”
见对方似乎有些犹豫,她又说:“这些荠菜都是我今天早上从山坡上挖回来的,这些都是嫩的,老的我都挑出来了,你拿回家都不用挑拣,洗洗就能吃了。”
怕宋光琴不信,小姑娘还把身后的塑料袋拿过来给她看,里面是一袋老荠菜,叶子上斑斑点点的,还有些发黄。
宋光琴扒拉了一下篮子里的荠菜,见确实很好,就笑着说,“好,你给我个袋子,我买一点回去尝尝鲜。”
张秋瑜开始撒娇耍赖,“妈妈,只买一点不够,咱们全都买回去吧,吃不完可以分小姨家一些。”
“好好好。”在女儿的央求下,宋光琴把陈晶篮子里的荠菜都买下了。
满满一大篮子荠菜,总共三斤还不到,只有两斤六两。
张秋瑜有些惊吓,“这么多菜,居然才两斤六两,刚刚那一小篮草莓都有四斤多呢。”
宋光琴笑得不行,趁机教育女儿,“傻囡囡,这是生活常识,也是初中物理知识,质量与密度;简单来说,就是蔬菜的密度小,所以不压秤。”
“哦。”张秋瑜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看着眼前的一对母女,陈晶莫名有些感触,心里忽然生出一丝羡慕。
如果自己的妈妈也在身边,那该多好。
买完了菜,要离开时,张秋瑜忽然问了一句,“姐姐,你下个星期还在这里卖菜吗?”
陈晶下意识的点点头,“应该在的吧……”
“好,那我下个星期再来找你玩啊。”张秋瑜冲她笑了笑,牵着妈妈的手,蹦蹦跳跳的走了。
宋光琴看了女儿一眼,有些不赞同的说,“囡囡,妈妈可没有说过,下个星期还要带你出来玩。”
“妈妈你最好了,我们下个星期再来一次吧,好不好嘛?”张秋瑜噘着嘴撒娇。
宋光琴没有直接拒绝,而是问,“那你得告诉妈妈原因,为什么下个星期还想来?不能说谎。”
张秋瑜低着头,犹豫了一会儿才小声说,“刚刚那个姐姐的鞋子破了,我看她好像很不开心的样子,所以我想用压岁钱,买一双新鞋子送给她,可以吗?”
宋光琴忍不住笑了起来,心里一阵柔软。
她伸手揉了揉女儿的小脑袋,“当然可以啊,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
陈晶目送着那对母女走远,心里忽然有些惆怅。
小姑娘把刚刚卖菜得来的26块钱小心翼翼的装到兜里,背上背篓,拎着篮子就准备回家。
“晶晶,你过来一下。”沈秋秋扒着草莓园的围栏,冲她招了招手。
陈晶愣了一下,还是听话的小跑着过去了。
“小花姐,你找我有事啊?”
沈秋秋笑着说,“我和大头叔准备在村里办个餐馆,预计下周六开业。
我记得你奶奶以前会做豆腐在村里卖,而且做的很好吃,你回去问问她,现在还能不能做。
如果能做的话,以后我们餐馆的豆腐就在你家定,量可能不会太大,每天一两板左右,具体需要多少,到时候看生意好坏来决定。
还有像荠菜,春笋,马齿笕,核桃花,棠梨花等等这些野菜,我们餐馆也收的。”
闻言,陈晶的双眼瞬间亮了起来,连忙激动地点了点头,“小花姐,豆腐随时都能做的,奶奶老了,没力气做;不过我也会做豆腐,你放心,保证跟奶奶做的一样好吃。
你要的那些野菜,我也都能找到,你啥时候要?”
沈秋秋想了想说,“暂时计划是下周六,等我这边确定了开业时间,会提前告诉你的。”
“嗯嗯。”陈晶高兴的不行,忙不迭的向她连声道谢。
沈秋秋笑着摆了摆手,又拿过她手里拎着的竹篮,给她装了一篮小草莓。
“这些都是早上现摘的,果子小,不值什么钱,你别嫌弃,拿点回去尝尝。”
陈晶原本想要拒绝的,听她这么说,拒绝的话也不好意思再说出口了,只得再次道谢。
小姑娘只觉得心里热乎乎的,眼睛也有些潮湿了。
忽然想起书上看到的一句话:生活虽苦,但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看着她微微泛红的眼眶,沈秋秋忽然有些心疼。
她拍了拍陈晶的肩膀,“不要被暂时的苦难打倒,好好生活,未来可期。”
是鸡汤,也是真诚的鼓励。
“嗯。”陈晶用力的点点头。
回到家之后,陈晶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好消息说给奶奶听。
陈奶奶高兴不已,笑着说,“好好好。”
……
除了童巧慧和陈晶,其他人的生意也很好。
秦满香的香椿芽全都卖完了,杨大进家的大公鸡也卖出去一只。
不过生意最好的,还是杨艳红家。
她除了卖腊货和鸡蛋,还把自家小卖部的货也搬了一些过来,瓜子,饮料,矿泉水,还有一冰柜的雪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