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羊水破了?
众人一惊。
苏老太赶紧站起身,一边吩咐老三去隔壁村请接生婆过来,一边又吩咐章氏赶紧去灶屋里烧热水。
“老四媳妇别慌,先回房,在炕上躺着,万一羊水流多了,不光肚子里的娃遭罪,等下你生孩子也遭罪!”苏老太对着黎筱筱安抚道。
一旁的苏九眨眨眼,她反正是丝毫也没有看出四婶有半点慌乱。
只见黎筱筱一手抓起桌上的一块葱花烙饼往嘴里塞,一手扶着腰,小心翼翼地站了起来,边吃边朝着房间的方向走去。
吃饱了才有力气生娃!
肚子里的小家伙可算要卸货了。
黎筱筱天天都盼着呢!
许是被黎筱筱的淡定从容感染,众人很快便平静了下来。
“我来烧热水,你去把孩子出生要用到的东西准备一下!”苏向东对着妻子章氏说道。
章氏点点头。
孩子的东西都是她亲自洗亲自放的,她去找出来再合适不过。
苏向西骑上自行车便朝着隔壁村去了。
苏老爹也紧跟着出门了。
老四媳妇生娃是大事,家里离不开人,他去村里跟大队长请个假。
隔壁村离着没多远,苏向西把自行车骑得飞快,没多久便到了。
接生婆一听老苏家的老四媳妇发作了,不急不缓地换了身衣服,又把家里的事交代清楚,这才坐上苏向西自行车后座。
苏向西等的过程差点没急上火,接生婆一坐上车,他便猛地一踩脚踏,快速驶了出去,坐在后座的接生婆惊得赶紧抓住了他的衣服。
黎筱筱躺在床上。
身下已经垫了一大块褥子。
接生婆来了,在一旁等着。
随着阵痛越发频繁,黎筱筱从一开始和章氏有说有笑,到最后痛得忍不住吸气~
“四婶,喝点水吧!”苏九这时端上来一碗水。
黎筱筱想也没想便喝了下去,毕竟说那么多话,正好也口渴了。
上午十点左右,黎筱筱宫口已经开到十指,可以生了。
接生婆提前给她讲了如何吸气呼气和用力。
章氏和苏老太陪站在一旁,两人均是一脸紧张。
黎筱筱强忍着痛,随着接生婆一声开始,深吸一口气,呼气的同时,身体用力……
连续三下,黎筱筱只觉身下一空,孩子从产道里顺利生了出来。
一旁的接生婆连连感叹。
这还是她接生过的最顺利最快的一次。
“恭喜恭喜,生了个小子!”
剪好脐带,接生婆在小家伙屁股拍了一下,随着一声嘹亮的婴儿哭啼,等候在院子里的众人全都松了一口气。
黎筱筱在听到是个臭小子的时候,心里难免有些失望。
可惜没能生个和九儿一样漂亮的闺女!
孩子生下来,接生婆帮着清洗了下。
又给娃裹上小被子,紧贴着黎筱筱躺着。
章氏从灶屋端了一碗红糖鸡蛋进来,招呼黎筱筱赶紧吃。
“谢谢大嫂!”黎筱筱朝着章氏感激地说道,吃完鸡蛋,喝完红糖水,便疲惫地睡了过去。
苏老太拿出准备好的一篮子鸡蛋并两块钱给了接生婆。
接生婆见了钱,眉开眼笑,又见篮子里装着的鸡蛋,少说有二十个,心情无比欢畅。
一连串说了好些好听的话,这才准备离开。
苏老太让苏向西骑车送送,接生婆一听连连摆手,说自己不赶时间,慢慢晃悠回去就行。
早上坐自行车来差点没把她一身老骨头给折腾散架。
她可不敢再坐了。
老苏家出手大方,这次接生她几乎没费什么劲儿,而且很快就生下来了……
接生婆提着一篮子鸡蛋,美滋滋地走出了老苏家,在梨花村晃荡一圈,正巧村里的人下工回来了,遇上免不了打个招呼,于是全村的人都知道了老苏家的老四媳妇生了个儿子。
村里人那叫一个羡慕啊。
特别是那些想要儿子却生了一堆女儿的家庭,嫉妒得眼睛都红了。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众所周知苏老太不稀罕孙子,独宠孙女儿。
苏九是全村公认的长得最好看也最受全家宠的女孩。
同村的丫头片子可羡慕了!
现在老苏家又生一个带把的,不用说,小九儿在家中的地位无可撼动。
黎筱筱吃完那碗红糖鸡蛋,睡了一觉就涨奶了。
正好小娃娃饿了,张开嘴就使劲吸。
黎筱筱孕期吃的好,孩子吸收的好,长得也不错,胎头黑亮黑亮,小脸还有些红红的……
黎筱筱生下孩子当天,苏老太便分别打了电话去部队和黎家报平安。
黎妈隔天就提着大包小包赶来了。
有了黎妈帮忙照顾黎筱筱坐月子,苏老太只用负责做饭。
黎筱筱的孩子取名苏锦曦,家里排行十一,因此小名就叫做小十一。
小十一很乖,吃了睡,睡了吃,几乎不怎么闹人。
一晃,小十一满月了。
黎筱筱出月子第二天黎妈就回去了。
这段时间虽然留在老苏家照顾女儿月子,但心里却时常惦记着家里的黎爸。
从她和丈夫结婚到现在,还从没离开过这么长时间的。
苏子礼他们已经放暑假了。
外面天气炎热,知了一声盖过一声。
小十一躺在苏老三打的摇篮里,睡得正香。
黎筱筱在一旁看医书。
家里的西瓜熟了,自留地里的洋柿子多得吃不完。
还有老苏家的鸡,一天下两蛋,前院里的桃树、柿子树枝繁叶茂,在院子里投下大片树荫。
晚上,一家人坐在凉亭里乘凉,好不惬意。
唐启文、苏锦衍上初中了。
过完九月,苏九也满七岁了。
她和锦玉虽然还没上学,却已经把小学的知识都提前学完了。
小十一满四个月的时候,黎筱筱带着他回部队了。
少了小家伙,苏九感觉少了许多乐趣。
一晃,又过去三年。
苏九已经十岁了。
十岁的九儿出落得亭亭玉立。
苏子礼、唐启文、苏锦衍三人念完初中,已经去县里念高中了。
高中寄宿,每个月回来一次。
苏子义、苏锦瑞、唐启武在镇上念初三,苏子安和苏小宝念初二。
苏九和锦玉打算年后再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