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城看上去虽然是空城一座,李定国却是一点也不敢大意。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是给李定国的第一感觉。
刚刚还在进进出出的百姓,看到大军压境,瞬间跑了个一干二净。
刘体纯走了好远,才找到一个百姓。
“我们是大明军队,你不必害怕,告诉我广元城内是怎么回事?”李定国看着面前颤抖如筛糠的百姓,声音尽量平稳的问道。
“禀将军,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三天前,城内的守军就走了个一干二净,临走时还将沿街店铺,掠夺的一干二净。”百姓胆战心惊的说道。
“李将军,我说没事吧。这帮守军,早就被咱们吓破了胆,望风而逃了。”郝永忠听完,依然是大大咧咧。
问完之后,李定国让人把这个百姓放走。
布置军队,搭建云梯,从云梯攀登城墙,确定城墙上没有埋伏之后,再由郝永忠带兵从城门入城。
“李将军,稳!”刘体纯竖起大拇指对李定国说道。
“稳个屁,他那是胆小如鼠!”郝永忠低声在刘体纯耳边说道。
李定国听到之后,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很快,云梯搭建完毕。士兵们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攀登城墙。
不大功夫,第一批明军即已登上城墙,将原来刘宗敏的旗帜换成了大明的旗帜。
并且摇旗示意,城墙内外,确实没有埋伏。
看到信号,李定国大旗一挥。
郝永忠一马当先,带领五千人马,飞快的从广元东门入城。
李定国率领军队,居中而进。
进入城内,只见街道上一个人也没有,两侧店铺,仅留断壁残垣,有些房子还有烧过的痕迹。
贼过如梳,兵过如篦,果然是名不虚传。
这刘宗敏的军队,临走还不忘祸害一下当地的百姓。
这些守军,或许是逃到成都,重回刘宗敏帐下,也有可能在此地抢得财宝,就此落草。
话说,广元的守军,的确是在听到明军攻占汉中后,大肆屠杀的消息后,顿时人心浮动。
死守,死路一条;
逃跑,也是死路一条。
无奈之下,纵兵抢劫,然后率领军队逃之夭夭,至于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
李定国来到广元府衙,未等士兵们打扫干净,第一件事就是派人从水路出发,去给重庆的阎应元送信。
以往的信件往来,都是从夔州,经湖北,饶陕西,最后再送到汉中,信件来往一次,足足月余,新闻早已成了旧闻。
此时,李定国还不知道阎应元已经攻占重庆,并且兵发简阳的消息。
下一步,就是打通广元和重庆之间的水上交通。
占据广元,李定国一方面整军备战,另一方面在当地招募士兵。
现在的粮草,足够大军吃一个月有余,先把士兵从六万扩充到十万再说。
征兵告示已经贴出,立即是人山人海,应者云集。
既给军饷,又给分田。
尤其是分田,那是每个老百姓做梦都会笑醒的事情。
新兵四万,仅仅用了两天,便已招募完毕。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好消息传来。
阎应元占据重庆之后,除主力部队兵发简阳之外,其他部队沿着各个水路通道,攻城夺地,招兵买马,现在最前沿的军队,已经占据南充。
嘉陵江上下州县,有的尚有残兵防守,有的早已经是望风而逃。
“刘体纯,率领你的五千人马,外加一万五千新兵,沿嘉陵江水路出击,攻占剩余州县。”李定国把刘体纯叫过来,直接命令道。
“不是沿途州县,守军要么是望风而逃,要么是老弱残兵,带这么多人,是不是有点招摇?”刘体纯谨慎的问道。
“摘柿子,要快!另外就是练兵。此次出兵,注意两点,第一要快,第二,不得骚扰百姓。”李定国叮嘱道。
“遵命!”刘体纯说完,领命而去。
“将军,那我呢?”郝永忠看着刘体纯的背影,向李定国问道。
“郝将军,你陪我在广元练兵。”李定国看郝永忠一脸着急的模样,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对郝永忠说道。
郝永忠摸了摸头,心中暗道有那么好笑吗?
暂驻广元,不过是李定国心中有数,过不了几天,阎应元的书信就会返回,到时候,才方便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现在贸然行动,可能会给阎应元添乱。
摆在李定国前面的,只有两个选择,第一,跟阎应元大部人马汇合,统一行动;第二,从上路一直打下去,直接打到成都跟阎应元汇合。
阎应元很快收到了李定国的第一封信,见李定国率领六万大军已经占据广元,从水路到重庆,仅仅三五天的距离。
接着阎应元又收到了李定国的第二封信,说自己现在已经有兵十万,其中两万沿着嘉陵江攻占附近州县。另外八万暂时驻扎广元,静待下一步的行动命令。
收到第一封信的时候,阎应元以为李定国会沿着上路,经绵竹一直打到成都。
收到第二封信的时候,阎应元意识到李定国想跟自己合兵一处,大军云集成都,攻占成都后,其他城池将不战而降。
八万大军的调动,阎应元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李定国也是一方大员,自己擅自下令调动方向,有违规矩。
阎应元,夏完淳,秦翼明,黄得功四个人团团坐定。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好下结论。
“其实合兵一处,对于攻占成都更有利!”黄得功说道。
“毕竟我们有重武器,但是李定国的军队缺乏这些。人多势众,再加上红夷大炮,就是轰,也能把成都攻下来,我也支持李定国将军跟咱们合兵一处。”夏完淳接过黄得功的话,对阎应元说道。
“我也赞同!”黄得功也说到。
“既然如此,我就修书两封,一封直接让李定国来简阳与我们汇合。另外一封向皇上奏明大军的调动方向,如何?”阎应元谨慎的说道。
见三个人都没有意见,阎应元立即修书两封,四个人分别签署名字。交由信使,分两路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