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骠骑国君 > 第151章 虞为天子

第151章 虞为天子(1 / 1)

“‘虞为天子’?袁本初年逾不惑,竟然做出这等三岁小儿都不信的‘吉兆’出来?”

袁绍和韩馥想立刘虞为帝,而前日的那个天象,四星会聚于箕宿,对应在幽州地界,套上玄学正好有了那么点谶语的意味。

结果后续给新帝造势的舆论没能跟上这么高级的天象,袁绍整了个玉印刻上“虞为天子”四个字,这么低档次的虚假宣传,直接就拉低了最近各种“祥瑞”的整体观感。

赵国这边的军方,也就是骠骑营,一直密切关注着南边邻居们的动静。刘寿每隔两三天就出城到兵营里开会,聚众强势围观。

谁能想到,袁本初都四十岁出头的人了,整个祥瑞居然就这么敷衍地胡编乱造,属实是有点掉价。

“此举与赵高指鹿为马何异?”

“可叹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竟然出此不肖子孙!”

“怪力乱神,哈,怪力乱神,真是令人耻笑!”

今天的中军帐里,气氛显得有些微妙。

刘寿自己,身边一个正牌汉室宗亲,成功地被袁绍和韩馥这波操作给逗乐了,然而堂下一众文武纷纷痛心疾首,他就不好发笑。

结果众人说着说着,这种沉痛当中又透出来那么一丝滑稽......

毕竟真正的大汉忠臣,卢植、刘陶、士孙瑞、傅燮全都远在千里之外,现在堂中正值盛年的黄忠、鲍信、郑泰他们对于汉室的所谓忠心其实也就那么回事,而袁绍为了拥立刘虞搞的这一轮造势确实有点好笑。

我们是专业的,一般不会笑,除非忍不住。

周瑜出言打断了众人越聊越歪的话题,对着刘寿问道:“将军,袁本初、韩文节图谋篡逆,是又一国贼也。我等当作何应对?”

众人一听提起刘寿,立时都住了口。

刚才黄忠嘲讽开得有点大,此时反应了过来,有点担心地瞄了眼上方。

刘寿感受到了他的目光,看过去微微一笑。

刘寿从来不要求部下对汉室能有多忠诚。总之他已经靠着先帝的偏爱比各路诸侯更早地发展了起来,现在赵国实力强,待遇好,稳定性高,人才自然会往这里流动;而他自己就不认刘协这个皇帝,有没有那点所谓正统的加成其实都不重要了。

对于刘寿来说,他有的是钱给人发放俸禄,所以他用人就只需要考虑管理成本。或者说,只要不是意志坚定想要自己当皇帝的人,其他不管什么样的人才他都敢收在麾下,贤时则用,不贤则黜。

甚至他会刻意减少自己的独断专行,来避免某些优秀人才会因为跟他当初一样的理由而被激发出过量的野心。

此时刘寿被周瑜问起,就看向身旁的荀攸。

荀攸神情自若,用沉默表达了“同样的话他不会再劝第二遍”。

好吧,现在韩馥跟袁绍打得火热,他们应该再等等。

刘寿于是自己答道:“啊,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今绍受韩馥节制粮草,势必相离,缓则其自兼并,急则邺城坚深,故宜缓出兵。”

鲍信比较急公好义,当即出言道:“如今袁绍、韩馥欲图动摇国本,大王若不制之,复待何人?”

刘寿看向他:“我虽有强兵三万,今韩文节以兵万余、民夫数万守城,如何克之?而袁本初、曹孟德近在咫尺,势必相救,邺城不易取也。”

鲍信突发奇想:“近日黑山张燕与袁绍交恶,不如联合黑山贼共击之?我等攻邺,使张燕阻河内?”

“想都别想。”郑泰的白眼都快翻到天上去了:“当初将军夺了张燕的名位,卢公又率兵清剿数月,黑山贼恐怕更恨赵国一些吧。”

鲍信叹了一声,没再说话。

牵招又提出了一个思路:“青州黄巾暴乱,众至数十万,刺史焦和原本要去酸枣会盟,如今只得困守州府,屡战不胜。将军如肯发兵相助,青州必扫榻以迎将军,则东南之势成矣。”

“哦?青州......”

刘寿忽然想起来,牵招有位同乡的刎颈之交,名叫刘备,应该正在青州任高唐县令。

这时周瑜说道:“青州殷实,军革尚众,其所以黄巾群盗处处飙起,盖因焦青州好玄虚清谈,但坐列巫史,萗祷群神,不理兵事,故而不能胜。此人未必愿迎将军。”

刘寿挑眉,这就叫脑子坏了,神仙来了也救不了。

郑泰提议道:“青州刺史好立虚誉,不能守土治民,将军何不以此罢之,另立一位刺史?”

许久不说话的段煨也加入了讨论:“若去青州,须经魏郡、甘陵,倘或出兵,韩馥断我粮道,如之奈何?”

“可以先取甘陵国,再进青州......”

刘寿赶紧打住:“出兵之事,若有良策再议。”

这种暗流涌动的状态,乍一上来感觉真的很不好,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动一动棋盘。

然而智者会认真地思量每一个可能性,分别给出最合适的应对,如果各个方向都是一动不如一静,那就坚决地保持不动。

众人又聊了一会军情,便散了会。

这天傍晚,刘寿传了荀攸到王府密谈。

荀攸一见面就说道:“韩文节,袁氏之故吏也,动之不易,当以众劝。将军所问者,钟元常其宜也,吾可试行之。”

刘寿闻言大喜:“多谢!还请公达为我一试。”

韩馥乃是颍川人,到任以来他所征辟的从事郭图、辛评都是颍川人,可见韩馥是个重视乡里的人。

几十年前,荀淑、韩韶、钟皓、陈寔合称颍川四长,如今韩馥跟荀氏、钟氏的交情自然不浅。

刘寿便是动了这个心思,想问问荀攸,能不能说动韩馥抛弃袁绍跟着他干。

现在荀攸给的答复是,韩馥是袁家故吏,估计已经拉不动了,不过他可以联系一下郭图和辛评,来影响韩馥的决断。

这事钟繇来干其实最好。荀攸这一支并不是荀家的掌权者,而且还低了一辈;而钟繇则是钟氏这一代最有话语权的人。人家此时远在河东,刘寿想着,他一会就给钟繇写封信去。

荀攸看出了他心中所想,笑道:“元常为钟氏菁英,与乡里自有联络,将军且待佳讯吧。”

刘寿知道他俩关系最好,荀攸说有佳讯,肯定是已经跟钟繇通过书信了,“公达,有何音信,可否告知一二?”

荀攸含糊答道:“不过是分韩氏乡佐,以助将军。”

分其乡佐,这是说,日后如果他跟韩馥打起来的话,如果韩馥的同乡势力在两边都押了注,他遇到的阻力自然会小上很多...?

颍川士族啊。刘寿顿时心动!

……

立刘虞为帝这事儿,其实只是袁绍和韩馥一起琢磨的一出大戏,同属关东联军的袁术根本不同意。

那俩人各自给袁术写信,韩馥说了一堆怪力乱神的征兆,四星会聚、玉印、还说代郡出现了天有二日,总之就是编。袁绍就更直接了,写“长安名有幼君,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直接就说董卓所立的刘协可能根本不是汉灵帝的血脉。

此时袁术早有不臣之心,他当然不希望立一位年长有德的人当皇帝,不然万一汉室就此复兴了怎么办?何况,他看了这俩人的说辞,心里满不乐意,配得上天降祥瑞的怎么可能是刘虞嘛,只有我袁公路!

于是,袁术以大汉忠臣的姿态否决了袁绍,称自己是“慺慺赤心,志在灭卓,不识其他。”

袁绍一看这天被袁术聊死了,就不再找他商议了,自己带着跟剩下的关东诸侯一起筹备起了迎立新帝,派遣故乐浪太守张岐为使去幽州,要给刘虞上尊号。

大司马幽州牧刘虞见了张岐,厉色叱之,坚决不肯称帝。

袁绍以为刘虞是在走三辞三让的流程,于是又派人劝进。而正在酸枣聚众吃喝的诸侯们为表支持,也派出了当初首倡会盟的臧洪来到袁绍处,准备让他作为第三次劝进的使者去幽州。

谁知袁绍派的第二波使者被刘虞直接收斩了,袁绍这才知道刘虞是真的不干,只好暂时作罢,臧洪也就留在了河内。

韩馥退而求其次,没有皇帝的话,来个人能给他们封官就行,于是又请刘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刘虞还是不听。

这一场闹剧之后,“大汉忠臣”刘虞倒是没跟袁绍翻脸,反而默默加入了袁绍的盟友之列。

阻止刘虞称帝的原因当中,忠诚所占的比例不得而知,毕竟他后来还是跟袁绍联合了;不过有一条利害关系是确定的,那就是他自己的儿子,侍中刘和,此时就在长安的小皇帝身边当值。

袁绍两兄弟举事可以丝毫不在乎长安的家族,说不定这哥俩还有点逼人杀掉兄长袁基好自己继承袁家政治遗产的想法;而刘虞只有刘和一个儿子,他可不会陪着这些亡命之徒蛮干。

初平二年的正月,关东大地上所有势力都在关注着幽州的动静,随着刘虞固辞尊号、又固辞领尚书事的消息传出来,有人振奋,有人失望。

而在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刘虞新添了一名掾属,名叫田畴。

就在这个正月里,此人带着青壮勇士二十骑出了居庸关,沿阴山北麓向西而行,去往大漠铺延的朔方郡,而等到了那里,他们还要再转道向南。

田畴有一手走山道小路的绝活,他选的这条路全程三千多里,终点正是长安。

关东诸侯们发现不了北方塞外疾行的田畴,某人的天眼却能探知千里,不过,他乐见其成。

“传信上郡太守韦端,叫他近两个月清扫一下郡中盗贼,可不要耽误了幽州使者。”

谁愿意北边有个受制于董卓的邻居呢?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秦第一皇帝 走私大明 极品万岁爷 三国之生化狂人 回到旧石器时代 晨唐旧梦 开艘航母去抗日 大唐开局摆地摊卖面膜 三国开局我能撒豆成兵 阳光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