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正在我面前,咧着嘴冲我笑。
但是现在大伯看起来的样子……实在是有些恐怖。
大伯现在是个光头的形象,他的头发连着血淋淋的头皮全部掉了下来。他的身上也满是恐怖的伤口,被刘伯抹上了一层白色的药膏,然后用绷带缠紧。
“全沫哥哥你没事吧?”
“沫子,还好吧?”
看到我走过来,苏素和陈一恒紧接着走了上来。
苏素直接拉着我的胳膊,看着我的眼睛。
“没事,我挺好的。”
我握着苏素的手,轻轻笑了笑。一旁的陈一恒看到我们两个的小动作,不由挤了挤眼睛。
我白了他一眼,拉着苏素走到大伯面前道。
“大伯,你没事吧?”
“死不了。”
大伯笑了笑,只不过他的嘴角少了一块嘴唇,看起来有些狰狞。
“但是现在再遇到那东西,恐怕就完蛋了。”
“九爷,刚才那东西……真的是……”
而这时候,一旁的独臂山忍不住开口道,他的身上,已经绑好了绷带。不过那么大的伤口,他竟然也能撑得住,要是我的话,估计早就老老实实的躺在地上了,那里还能这样自己靠着树干坐起来。
“没错。”
大伯点了点头道。
“禹后遗族。”
大伯说着,招了招手道。
“都过来吧。”
大伯眼角还带着细密的鳞片,一双眼睛带着一种诡异的威慑力。在我们凑过去之后,缓缓开口道。
“之前我在路上说的虺,虽然叫虺,但是已经不算是真正的纯血虺了。他们很多都经过了不同物种的杂交,已经血脉不纯了。但是刚才的那一头虺……是纯血虺。”
“有什么区别吗?”
一旁的陈一恒忍不住开口道。
“自然有,普通的虺更多的像是野兽,顶多算是龙类的高等山皮。但是纯血的虺,在中国老仙儿中,有另外一个称呼。那就‘禹后遗族’。因为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个纯血虺……就是大禹!”
大伯没有看我们震惊的样子,而是缓缓的讲述出关于纯血虺的由来……
大伯讲述的是涂山之会。
《左传襄公七年》中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史记》中没有关于涂山之会的记载。《后汉书》中也有“至于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是以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的说法,不过《后汉书》的记载可以源于《左传》。
除此之外《左传》中还纪录到西周周穆王所召集过的另一次涂山之会。《左传》中有“穆有涂山之会”的纪录。在对《史记楚世家》的注释中也有提到“穆王有涂山之会”。
涂山之会,是大禹建立夏王朝的标志。
这次大会,各方诸侯都带来了朝贺的礼物,大国献玉,小邦献帛,史书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大禹大享诸侯后,对各诸侯又重加赏赐,并申明贡法,要求务须按照规则缴纳。同时,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护各诸侯国的权利,使其不受邻国的侵犯。涂山大会之后,诸侯们高高兴兴分道而去。大禹也率领群臣返回都城阳城。走到半路,忽然传来急报,说皋陶去世了,大禹听了,不胜伤悼,返都之后,就又改荐伯益于天。这样,从前疑心的诸侯知道误会了大禹,就在坚决拥护大禹的同时,也积极进献各类贡品。
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但为免诸侯责备,大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并将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异禽兽、神怪等一并铸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种是神,那一种是奸。
又过了几月,大禹已在位五年了。夏禹承帝舜之制,也五岁一巡狩。巡狩回来后,气势磅礴的九鼎铸成,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后来夏朝为商所灭,九鼎就迁于商朝的都城毫邑。商朝为周所灭,九鼎就迁于周朝的镐京。后来成王在洛邑营造新都,又将九鼎安置在洛邑,谓之定鼎。这就是所谓的“鼎在国在,鼎失国亡”。九鼎作为镇国之宝、传国之鼎仅传三代约二千年后,因周末战火频仍而神秘失踪,至今不知所在,成为千古之谜。
如果只是看这些记载,或许觉得大禹并没有什么异常。
但是有对当时九州来朝的记载说:“后建大狱,诸侯从,另铸巨鼎,煮人为羹,贡食之。”
意思是说,大禹建立监狱,诸侯每逢来朝,都会用铸造的巨鼎,将罪大恶极的人全部放在鼎中煮成肉羹,贡大禹作为食物。
正常的人,怎么会以人为食?
而带有神话色彩的记载,对大禹“好吃人”的特点,描述的更加露骨。
大禹治水的同时,还要打仗。禹时代,共进行了两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即与共工和三苗的战争。
共工氏在大禹之前治水失败了,他怀着嫉妒的心肠,不愿看到大禹治水成功,便千方百计将洪水引向大禹所在的治水工地—空桑山。空桑山被淹没后,治水工程只好暂时停了下来。
当时,涂山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中原各方国中势力最强。皋陶为涂山氏首领,禹任命皋陶为刑官,两族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对大禹治水给予强有力支持。据《尚书舜典》记载:帝舜之时,禹为司空,皋陶作士,伯益为虞。禹即帝位后,皋陶、伯益迭为首辅,涂山氏成了夏后氏最倚重的力量。为进一步获得妻族支持,大禹便携同女娇,在涂山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准备与共工决一死战。据《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云:“夏之兴也以涂山”。正是涂山之会确立了禹的天下共主地位。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会议开始后,当时有个叫汪芒氏方国的部落首领防风氏被共工收买,有意怠慢大禹的命令。大禹当机立断,在会上杀了防风氏,直接当着其他人,直接生食,用以威慑。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在战斗的时候,是经常的生吃活人,用来威慑众部落。这使得与会所有方国之君深感恐惧,他们只得小心翼翼地听从大禹的指挥。共工很快被大禹打败,但共工的臣子相柳却不服气,妄图继续顽抗。相柳为人贪婪,时常抢夺民众粮食,民众形容他长了九个脑袋,食量惊人,每次都要吃掉九座山高的食物。大禹于是又领兵继续进攻,杀掉了相柳,并……吃掉了相柳所有同族。
共工的另一个帮凶河伯,一看情势不对,态度急转直下,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忙从河里跳出来,献上了“洛书”,争取从宽处理。
涂山大会,大禹论功行赏,对有功者赏,对作恶者惩,众人咸服。大禹又任命皋陶为相,封女娇为后妃。把启留在涂山氏国培养,继续寻求妻族支持。为纪念战胜水患,禹用当时天下九州出产的铜铸了九个鼎,雕铸上奇兽异禽来代表九州,九鼎因此成为日后国家政权象征。
不久,大禹即指挥了对三苗的最后战争。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夏禹的王权得到了加强。
蚩尤为九黎部落的酋长,分为九派,亦称“九黎”,即后来的“三苗”,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与黄帝争锋失败被杀。颛顼和帝喾时代,“九黎”趁共工与颛顼、帝喾争夺帝位时迅速发展起来。颛顼曾多次打败三苗;到尧、舜时代,三苗再次兴起,又被打败。
到禹继承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后,三苗再度挑起事端。为进一步扩大原始居民的生存空间,统一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迫在眉睫的国家战略。因此,禹决定对三苗进行一次大规模战争。禹出兵前,在祖庙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祀上天和祖先的宗教仪式。
禹手执玄圭说:“三苗为乱,上天要惩罚他们。因为他们不听教化,多次叛乱,诛杀无辜。现在,他们那里妖魔四起,天生怪异,夜里出了太阳,又下了三天血雨,炎热的夏天竟然也结了冰。种在地里的五谷也发生了变异,祖庙中出现了青龙,狗也在市中嚎哭,人民惊恐,怨声载道。我受上天、祖先之命前去讨伐他们,希望大家同心协力,英勇奋战,歼灭那些有罪之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尚书禹贡》篇。
只不过那文章中没有记载出行之际,大禹下令斩杀举国上下所有罪犯。一部分当场生食,以壮声威,其他的全部煮成肉羹,作为军粮。
三苗见禹率军前来征讨,慌忙率众抵抗。但禹所率军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强悍无比,三苗之众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开战不久,其首领就被东夷部落的弓箭手射死。首领阵亡,苗军大乱,纷纷四散逃命。三苗故土难守,大部分逃往西南地区,逐步被当地土著氏族部落融合。相传今天聚居在湖南、广西、广东及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的苗族,就是三苗后裔。
而现在在南方等地还流传有大禹军队吃人的传说,是将大禹军队在作战的时候不需要休息,他们一边杀一边吃尸体,夜以继日的攻打,所向披靡。等到战斗打完,地上的尸体,基本上都有被啃食的痕迹……
而说到这里,大伯抬头。一双眼睛瞳仁闪动,像极了爬行动物。我能够明显感到他的身上,血液的温度已经慢慢的正常了,只不过空气中还残留着一丝丝刺鼻的气味。
而此刻,大伯看着我们云里雾里的表情,知道他说的这些,我们都还有些不明白,不由缓缓道。
“在我们老仙儿中,一直流传着一句话。”
大伯的眼睛看着我。
“西周之前,无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