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煜在滇省搞的风生水起,将滇省经营的有声有色。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清廷也得到了消息。 紫禁城内,8岁的康熙坐在皇位上。 面前是索尼,鳌拜,苏克萨哈和遏必隆四位顾命大臣。 “滇省和平西王的事情,想必各位都知道了,今天召集各位到来,就是请各位那个章程出来。”
康熙此时无法执政,所有一切事务都是由四位顾命大臣负责。 他只负责坐在座位上当吉祥物就好。 “陛下,臣以为,滇省之患不过纤芥之疾,派平南王尚可喜去平叛便可。”
鳌拜满不在乎的说道。 “平南王虽然忠心,但狮子搏兔亦用全力,我看不如再让两广总督李栖凤提两广绿营督战更为稳妥。”
索尼捋了捋胡须说道。 李栖凤是汉八旗镶红旗的都统,在他们眼中比平南王更加可靠一些。 “那就加封平南王为平南亲王,带本部征讨叛军,两广总督李栖凤赐黄马褂,尚方宝剑,总督战事。”
康熙安心坐着人形印章。 朝廷的诏令很快就传达到了平南王尚可喜的手中。 “父亲,我们真的要去平叛,朝廷这是要消耗我们的实力啊。”
尚之信说道。 “哼,知道有能如何,你敢抗命不去吗?”
尚可喜无奈叹息一声。 “父亲,那些弗朗机人又来卖火绳枪了。”
尚之孝说道。 “不买,不买,破鸟枪,射程不过十余丈,买来甚用?赶走赶走!”
尚可喜不耐烦的摆手。 他正为出兵的事情而忧虑,哪有心情跟这些红毛夷做生意。 尽管万分的不情愿,但尚可喜还是点起本部人马,尽起二十万大军,向着滇省进发。 不起兵不行,两广总督李栖凤可就在身后三十里督战。 如果他敢不走,就成了叛军,恐怕清廷会将他和滇省的明军一起绞了。 “明军怎么也比清兵好对付。”
和明军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尚可喜最清楚明军是个什么样子。 让他最不理解的就是,吴三桂坐拥十万关宁铁骑,几十万大军,是怎么把整个滇省都丢了的。 这不合常理。 “或许是明军狡诈,夜间刺杀了吴三桂,关宁铁骑群龙无首,才被明军各个击破的。”
尚之信猜测道。 尚可喜思来想去,也只有这个猜测最靠谱。 不然,实在是无法解释,战斗力拉胯的一匹的明军是怎么打败吴三桂的。 “传令下去,夜晚扎营的时候小心谨慎,严防刺客偷袭。”
“是!”
命令被传达了下去。 尚可喜的部队风声鹤唳,在营中看到生脸每次都要反复盘查,确认无误才能放行,无形中增加了不少内耗。 让队伍变得疲惫。 尚可喜的大军缓缓的逼近了滇省。 此时的滇省,正在韩煜的带领下进行大基建活动。 正处于农闲时节,韩煜拿出了大笔的银子招募农夫开始修缮道路,修建水利设施。 修缮道路可以方便大军调动,方便货物运转。 货物运转方便了,他所能收的商税就更多。 而修建水利则能抗旱防涝,增加粮食产出。 有了粮食,他就能养活更多的军队,加快统一世界的步伐。 而农夫们拿了钱,又可以促进消费,整个滇省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 虽然,韩煜免了田赋田税,但所能收上来的税银却比以往更多。 除了农业之外,韩煜还废除了匠户、军户等限制性的户籍,除去犯人之外,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普通户籍,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不受任何限制。 明朝发展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户籍限制,每个人从出生就被规划好了道路,军户只能从军,匠户就只能当工匠,没有半点选择的权利。 在一个不喜欢的职业上熬一辈子,自然是能摸鱼就摸鱼,能有建树就怪了。 废除了户籍之后,可以自己选择,人尽其才。 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被发挥到了最大,一些喜欢经商的农民当即上交了田产,拿着本钱开始做买卖,混的风生水起。 社会上欣欣向荣。 看着越发繁华的春城,沐天波觉得朱慈煊绝对是受过神仙指点,否则,大明何时见过如此繁华过,有如此明君,大明何愁不兴? 看着府库里的钱越来越多,韩煜又开始琢磨起花钱的路子来了。 现在,他感觉到最缺的还是人手。 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他觉得手中可用的人越来越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年代的识字率太低,很多人字都不认识,没念过书,只能当苦力。 而读书的权利都被地主富商垄断了。 但那些地主几乎都被自己砍了,该怎么办呢? 韩煜一拍大腿,决定办学堂。 不光要让适龄儿童入学,成年人也要开办夜校。 尤其是那些军官,必须进入夜校进修,考试不合格,不能晋升。 大头兵也要读书认字,每个人背后背一块木板,木板上写着每天也背的字,哪怕行军打仗也要学习。 夜校中也不光教授读书认字,还教授各种技术,打铁,农耕,织布,做菜,只要能谋生的,夜校都教。 保证每个人从夜校毕业后,都能拿着知识去谋生。 至于童学,除了基本的读书认字之外,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等。 教材都是从各家经典之中抽出来重新编纂,然后再由韩煜帮忙查缺补漏。 虽然,韩煜也学的不怎么样,但是带着他们搞出蒸汽机还是不成问题的。 毕竟,韩煜怎么说也是一个机械专业的,蒸汽机的原理构造还是懂的。 一开始,还有不少农家不想送孩子去读书,觉得有那个功夫,还不如帮家里干点活,还能多打点谷子。 面对这种情况,韩煜大笔一挥,所有孩童入学免费,而且管一日三餐,每学期考评优异者,每人奖励一只猪仔,男女不限。 而且,只要能毕业,朝廷帮忙安排工作,表现优异者,能直接入朝为官。 听到这个消息后,那些农家疯了。 别的不说,管一日三餐对于他们来说,就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问题。 凭空剩下一个人的口粮,就能让家里宽裕不少。 更别说猪仔奖励,和入朝为官了。 谁不想自己家能出个大官? 一时间,各个村的学堂人满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