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敏总算松了一口气。这一次是皇上让他说话的。“皇上、大臣认为用铜质做宝钞相应实物比较合适。朱元璋问:“原因是什么?”
范敏慢语道:“皇上所说的货币应该是稳定的,大臣们都极赞成。之所以选铜,就是因为我们发行过很多洪武通宝的缘故。“皇上亲制《铸钱则例》,规定铸钱施用生铜”。“铸局已有所成,铸造作坊,用具齐备,若弃之不顾,不免遗憾。”
朱元璋再次点头。心底里说自己发行的洪武通宝并不愿意亲手送给废掉。许多官员都出了班,附了议。朱元璋之所以不急着做决定,是因为终于要听听朱允慜是怎么说的了。再看一眼朱允玏。这眼神所指,真的很清楚。朱允炆下意识地挪到一边,朱元璋的视线却紧随挪动。“老朱啊!你是不是又要我出糗啊!”
“一定要我回答问题吗?”
“一定要我陪读太子吗?”
“老朱啊!这样下去良心不就疼了么?”
朱元璋真想揪着这孩子暴打!咱是不是把自己弄得很难看?咱分明就是要把自己搞出彩!真是没良心孩子!又说俺们没有良心了,良心不疼?“这事儿,关键是老朱能否把面子放下来。”
“自发洪武通宝自废要有点胆量”“范敏啊,真是饭桶啊,大明缺铜块,不就知道了么?”
“你看洪武通宝,多是用废钱、回收的旧铜浇铸而成的,造成铜质繁杂、纯度参差不齐。”
“这样,朝廷的声誉不是受到很大的影响吗?”
“还有,社会愈发展,所需货币量愈大,所需铜材也愈多!“我国铜矿储量居世界后位,因此,不如选择其他呢?”
朱元璋觉得大明缺铜矿的原因是我们找不到铜。只要是派足了人来寻找,总可以找到的。不料朱允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铜矿储量居世界后位!似乎派出了多少人就找不到多少铜。然后按照皇孙的话去做,选择其他金属来做那个储备。只要能把财政货币体系理得井井有条,个人有点脸面又算得了什么?朱元璋站立起来,一边踱着步子一边说道:“范敏啊!你说得很有理,也很有些道理!”
范敏心喜,最后,终会获得皇上首肯!“只不过,以铜为物,亦不切实际,因为咱们大明,确实缺铜”。臣想不到朱元璋竟拒绝了以铜的选择!每个人都觉得这个方案最容易!皇上竟然要自我推翻之前的决定,真是皇上,只是器量很大而已!下一步是挑选金银。选项越少答对的几率越高。臣下突然熙熙攘攘。范敏尚未开口,另外几位尚书乃至太常寺和光禄寺等官亦出面。每个人都有一个惊人的疡:银色。朱元璋并不急着做决定,只是不明白人们为何要这样选择。户部尚书好不容易才捞一把:“皇上,用银,古已有之,百姓早已习以为常了。”
有些官员补充了原因,也提供了根据。朱允炆还建议说:“白银是民间普遍流通的货币,可利用宝钞将银两逐渐回收,铸局均匀铸造银锭,为了避免老百姓不利用宝钞简单地利用白银进行贸易,官府对每年可供兑换的银量应予以适当管制"。②市场流通白银数量较少,直接利用白银进行的民间交易数量也较少。“时间一长,宝钞变成民间交易用的钱,白银也变成储备用的钱。朱元璋听了,朱允炆的话还挺有理!这个时期与朱允炆形成反差的是他似乎并不是很出色。现在看来朱允炆刚提出的意见显然已经深入考虑!很可能正是他对朱允炆所表现出来的良好心态给他带来危机感。亦不知朱允炆地朱允炆这番提议是怎么评说。正在思索之时,朱允炆内心的声音便传入他心中:“朱允炆能成为皇太孙并最终称帝,虽在位4年,终究是称帝了“朱允炆还算得上是一个层次吧!”
“这一提议颇有创见!它解决了一个老问题!“这比刚建议的加强监管、严惩以银交易的老百姓要高明很多!”
善良、善良、善良,朱元璋在心里不停地称赞。既有对朱允炆意见的褒奖,也有对朱允炆态度的赞赏。对于朱允炆,朱允炆并不抱有什么成见!虽然有不愿做皇太孙之嫌,但是其地位终究是不带主观的。叫好之余,朱元璋再一次大吃一惊。朱允炆称帝后仅仅执政4年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联系前三皇孙的声音来看,燕王朱棣大概谋反。站在朱棣立场上,也许是对小字辈的上位心有微词。因为朱棣确实有可能当上国君。事实果真如此的话,你自己才会真正下定决心。不允许朱允炆成为皇太孙怎么办?三皇孙朱允炆知道这些,难道造反这件事不可能吗?只不过皇孙呐何时愿意展现自己的天赋?由于朱允炆对他提出的宝钞和白银均予以确认,所以才会如此定夺。朱元璋说:“允炆提出的意见不错,我们感到安慰!我们家已经定案了。”
话音未落,有声音闯入我的眼帘:“不对,老朱会选银吗?!”“老朱向来不沉稳?”
“这一次定的决定为什么那么草率呢?”
“选白银吧!真的吗?历史还硬要走回当初的轨迹!”
“选白银吧!让窝国有机会与西方国家站在一起!”
“选白银吧!无异于落入西方国家圈套!”
朱元璋直听得傻了眼,有没有那么严重的事情?窝国的兴起?西方国家?是不是西夏复活了?或者残元势力奔向西方,复国?还是西域的哪一国重新强大起来?无非就是选白银如何能使他国强大?真是风马牛不相及!考虑到三皇孙的每一次预测都很准,判断也很准,这一次,他必须再信一次!“选白银吧,银本位啊!这个就是将大明、不是、就是将我的花夏推入火坑啊!”
越是这样,越是厉害!朱元璋面色肃穆,慢步走下阶梯。到了朱允錡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