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等拙劣无比的书,居然与老夫的书相提并论,耻辱,耻辱!”
康桢说道:“吴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是读书人读的。这《西游记》只不过搏得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一笑罢了。”
“寻常百姓看的书,能有什么好东西?”
方孝孺没料到康桢居然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吴王,简直是一点都不客气。正想替吴王辩驳,吴王忽地一下站起来了:“康大人,在我看来,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糟!”
“特别是读你这种注释的注释的注释的注释的注释的注释的,这叫一个糟糕!”
“特别是读你这种理解的理解的理解的理解的理解的理解的,真叫一个糟心!”
“书,是读书人读的。老百姓,特么就不配读书了?”
康桢没料到朱允熥言辞如此犀利!完全把传统的观念给反过来了!他居然说:万般皆上品,唯有读书糟,特别是自己准备出版的书糟糕、糟心!老百姓读书有什么用?康大佑见父亲被怼,不爽了。你一个吴王有什么好拽的?等到二皇孙朱允炆当上储君,看你还狂不?文不成、武不就,还时不时地打人、骂人!着实可恶。“吴王,老百姓读个屁的书?!要是都读书了,都当官了,谁来种地?谁来作工?谁来打仗?”
康大佑说完,康桢不禁点点头,社会有分工,人伦有纲常,千百年来都是如此,岂能乱变?“放屁!”
朱允熥怒道:“老百姓难道就不能读书了?种地、作工、打仗都不用看书了?”
“种地不看书,《齐民要术》给谁看?”
“作工不看书,黄帝如何作轩辕?”
“打仗不看书,关羽为何读《春秋》?”
“岳飞不看书,何来《满江红》?”
几句话一出,方孝孺不禁赞叹。吴王的怼人功夫,果真是天下无敌。朱允熥换了一种口气:“康大人说,寻常百姓看的书,能有什么好东西。这话说得好啊,这话说得真妙。”
康桢没有接话,感到朱允熥并非是真的赞扬,而是不怀好意。“康大人,依你的意思,陛下亲自编写的《大诰》就不是好东西,在你看来,恐怕连东西都不是!”
啊,康桢愣住了。朱元璋于洪武十八年亲自编定了《大诰》,并且要求每家每户都要有一本。《大诰》不仅是一部刑法典章,而且还有对各阶层人们的行为规范,甚至涉及到家庭教育等方面。朱元璋希望百姓能够各安其分,遵守自己的伦理道德。《大诰》还对百姓使用的器物、服饰的花色、饰物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比如规定百姓房子不允许雕花,否则都要处以重罪。朱元璋规定如果老百姓犯罪,只要家里有《大诰》就可以减轻罪行。如果老百姓能够念出《大诰》内容,甚至可以免罪。方孝孺真想击节赞叹!吴王的脑子,反应真是太快了!抓住康桢话中的漏洞不放,直接把康桢怼到了墙角,想转圈都转不过来!朱允熥继续穷追猛打:“《大诰》在寻常百姓家里,就算不得好东西!陛下编的书,康大人居然说不是东西!”
康桢的汗都出来了,天啊,怎么就掉到了朱允熥设置的陷井里?不是说了,朱允熥就是个废物吗?口才怎么如此犀利?想起来了,朱允熥曾在朝堂上发飚,就“奇技淫巧”怼过不少大臣。朱允熥文不成、武不就,嘴上功夫倒是一流。今天,算是栽到这里了。此地,再也待不下去了!康桢拉了一把儿子康大佑:“我们走。”
朱允熥呵呵一笑:“恕不远送。”
康桢走到门口,忽听得背后有人说道:“康大人,就这么走了?”
猛地回头!康桢的脸,刷地一下就白了!康大佑吓得,从康桢身上滑了下去,软了,瘫了。天啊,刚才与吴王的互怼,被陛下给撞见了!刚才发话的,正是当今圣上朱元璋!陛下居然把康桢叫“康大人”,这不是尊敬之语,而是罚人之兆!康桢脑中一片空白,“康大人”,陛下喊自己为“大人”。可见陛下有多么的恼火。康桢立马跪下:“陛下,臣,微臣刚才是无心之言、无意之举,罪该万死,垦求陛下恕罪。”
康大佑带着哭腔:“陛下,不是《大诰》不是东西,不,《大诰》是好东西,《大诰》也不是,我,我不是个东西!不是我爹!都是我。”
“你们两个都不是个东西!”
朱元璋怒了:“你们竟敢来吴王家里辱骂吴王!岂有此理?!”
“你们辱骂咱三孙,也就罢了!”
“但是,你们辱骂的是国法!你们眼里,已经没有了《大诰》吗?”
康桢和康大佑伏地,像触电一般浑身颤栗不已,显然已经怕到了极处。朱允熥一点都不同情。这种人,表面上显得很清高,其实内心龌龊,既想当坏女人,又想立牌坊。你出书,当然没问题。但是你的水平如此低劣,写出来还要逼着书商给你出版。并且还准备强行摊牌到翰林院、国子监,还有这样一来,全国的学子岂不是都要买?这是典型的利用职务影响力为个人谋利益!最让人厌恶的是,此人还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普通的老百姓就不配读书!对于这种假清高、实龌龊的货色,怎么能忍呢?哪怕暴露一下咱的文才,也在所不惜!怼他!怼不死他!朱元璋脸色阴郁:“蒋瓛,你带康大佑去康家,对康家全面搜查!”
康桢吓坏了,陛下这是要对自己抄家吗?不经过刑部、不经过都察院、不经过大理寺,直接让锦衣卫去全面搜查!自己家里,还存着一个顺天府治中送来的玉佛,盐课提举司同提举送的狗头金等等。这要是让查到了,恐怕吏部尚书是做不成了。蒋瓛没有动,感到陛下的话没有说完。因为全面搜查,总得有个重点。“蒋瓛,你看看康家有没有存《大诰》。”
康桢和康大佑,一下子软在了地上。第0179章 猪一样的队友两名锦衣卫上前,抓住康大佑的后衣领,像灌汤包子一样拎了起来。锦衣卫副指挥使毛易留在院子里。指挥使蒋瓛亲自去康府搜查。看康桢如丧考妣的样子就知道,康府要么有超出正常收入的奢侈品,要么是根本没有存放《大诰》。蒋瓛把康大佑拎到康府,立马进行全面封锁。不许任何人进出。找来找去,没有《大诰》的影子。最后找到了一大块狗头金、一尊大玉佛以及象牙、龙涎香等海外奢侈品。凭着多年打探消息、办案查案所积累下来的经验,蒋瓛感到这些东西,一定来路不正。当即将这些东西与康大佑带回了朱允熥的院子。蒋瓛带人搜查康府,马上传遍京城。陛下居然在朱允熥的院子。康桢惹恼了陛下。于是陛下让锦衣卫查封了康府,搜出了与康家收入不相符的奢侈品。康桢作为吏部尚书,正二品官员,在京城都算是跺一脚都要震三震的人物。现在,居然被查了!最后,锦衣卫把搜到的东西,连同吓糊涂的康大佑一同带回了吴王的院子!在朝堂之上,康桢侃侃而谈,陛下对其还表扬了好几句。这怎么转眼之间,陛下就要治康桢的罪?为什么?大家几乎都想到了一个特殊的因素。陛下到了吴王朱允熥的院子里!康桢随后去了这里。于是锦衣卫带着康大佑去搜查康府!而后,又将康大佑及奢侈品带回了吴王府!康桢被查,一定与吴王朱允熥有莫大关联!康桢被查,对于二皇孙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吴王朱允熥的院子里查办康桢,陛下是刻意如此吗?陛下的态度,太难以琢磨了。陛下从杭州回来之后,对朱允熥是先扬后抑。先是让朱允熥独享了一次百官盛大的欢迎,而后就让朱允熥回家,以后不用上朝了。朱允熥的任务,就是办好大明科技院。大明科技院虽说是与国子监平级,但它是最晚成立的机构。大科科技院所研究的事情,是百业之中的末流!朱允熥从此不再上朝,等于失去了参与朝政的资格。忽然之间,陛下就到了朱允熥的院子里。陛下到朱允熥的院子,这说明陛下对朱允熥仍然念念不忘。并且在朱允熥的院子里现场办公。有人还得到了更多的消息。太监刘洪抱着一堆奏疏,叫上了二皇孙朱允炆、内阁辅臣杨溥,随后也去了吴王府。天啊,陛下,真的是要在吴王府里办公了!陛下散朝之后,一般都要回养心殿。内阁辅臣将奏疏先拟出意见之后,再送到养心殿里。养心殿是殿下的办公场所。现在,养心殿里不待了,直接来到了吴王府。还叫上了二皇孙和内阁辅臣。陛下,这究竟是什么意思?短短时间内,人们的猜测就出现了多个版本。朱允炆、杨溥来到了朱允熥的院子中,看到康桢的样子,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康桢说什么话惹恼了陛下。这时,蒋瓛带着人和物回来了。朱元璋大怒,康桢,作为吏部尚书,本应为百官之楷模,哪知道竟然收这么贵重的礼物!这还算不得什么,关键是康桢的家里居然没有咱编的《大诰》!“康桢,你家中不存放《大诰》?!”
“朕出大诰,昭示祸福,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康桢,你把朕的话当耳旁风了?”
康桢此时,根本无话可讲、无理可辩。康桢明白,陛下这是在找茬。京中大臣,品级越高,对《大诰》就越不重视。普通百姓家中有《大诰》,就算犯罪也可以减免。但对于官员来讲,放不放《大诰》区别不大。当官员有罪之时,陛下根本不管你家里有没有《大诰》,只管治罪。胡惟庸等官员被杀之时,陛下何时让查过他家里有没有存《大诰》?因此,大凡五品以上官员,家中很少有存《大诰》的。归根到底,还是自己一时冲动,把吴王朱允熥的《西游记》贬得一踏糊涂。老百姓不需要读什么书,本来就是这么个理。但偏偏让朱允熥给抓住了,并且无限放大,扯到了陛下编的《大诰》上。此事,陛下完全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陛下偏偏认真了!这说明,自己得罪了朱允熥,而陛下对朱允熥又特别偏爱。虽说陛下不让朱允熥上朝议事了,但对朱允熥的宠爱却是一如既往,甚至,更甚之前。看来,文武百官,包括自己,误读了陛下的用意。此时,康桢看向朱允炆。眼中,满满的都是求生欲!朱允炆此时并不知道之前,康桢贬低朱允熥所写《西游记》的事。只知道康桢为何犯事:家中没有存《大诰》。眼前这些个奢侈品,则是顺带着搜查出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陛下认为康桢带头蔑视国法、不守国法。康桢一向是自己的坚定支持者,绝对不能袖手旁观。否则,就会寒了身边官员的心。“皇爷爷,孙儿认为,您颁行《大诰》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心中有法、时时守法。”
“百姓愚钝,需日日翻看诵读,方知《大诰》之义。而对于朝中官员而言,只要记住内容,可以不受户户有此一本之限制。”
朱允炆说完,眼光热切地看着朱元璋。如果朱元璋饶过康桢这次,那么康桢以后对自己就是死心踏地了。朱元璋看了一眼朱允炆,岂能不明白二皇孙心中所想?这一段时间以来,因为心声,只顾与三皇孙朱允熥腻歪在一起了。似乎是冷落了朱允炆。平心而论,朱允炆在才能方面与三孙相比,差了一大截子。但是允炆对咱也是知冷知热的,与三孙对咱内热外冷相比,又是另一种关心。允炆对储君的渴望,咱岂能不知?但是,咱内心真实的决定,却不能对二孙明说。还是等三孙显示才华、彻底让大家无话可说吧。如果此时把康桢给杀了,二孙恐怕从此惶惶不可终日。“允炆所言,说到了根子上。康桢,你就背背《大诰》,从头开始背吧。”
康桢的脸,更白了。「朱允炆真是个笨蛋!康桢家中连《大诰》都不藏,你认为他已经烂熟于心了?」「朱允炆,你这是救康桢吗?」「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看着朱元璋阴骘的目光,康桢打了一个哆嗦:“朕,闻,朕闻,自古以来……”卡壳了,康桢再也背不下去了。朱元璋怒了:“康桢,只会背前两个字吗?朕闻,朕闻,朕,也是你叫的?”
康桢心如死灰,陛下看来是不会放过自己了。联,也是你叫的?陛下这是在故意挑刺!「康桢算是栽了,只会朕闻朕闻的,看来是真不会背!作为官员,连陛下亲自编写的《大诰》开头都背不下来!」「不过,通过这个御制大诰序可以看出,老朱还是有一些功底的,遣词造句,尽显古意。」「方孝孺在课堂上还讲过这个序。我虽然是睡觉了,但这篇还是记得的。」「朕闻,曩古历代君臣,当天下之大任,闵生民之涂炭,立纲陈纪,昭示天下,为民造福。当是时,君臣同心,志同一气,所以感皇天后土之监,海岳效灵,由是雨阳时若,五谷丰登,家给人足。斯君臣之逝,遐且久矣,育民之功,载诸方册,犹如见存……」朱元璋听到此,忽然想到,三孙会背这个!不妨让三孙背背《大诰》,让康桢好好作个对比,同时,也逼三孙显露一下!“允熥,你背一下《大诰》,让康大人好好听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