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四娘的家人抵达姜家滩的同时,赵四娘和江泠所乘的船也终于抵达目的地了。八一中?文网w1w?w.
之前江泠通过偷听早已得知,这条船的最终目的地将是南洋。到了那儿后,会将船上的药材、布匹和瓷器等货物销往当地,再从当地购入珍珠、宝石和香料等当地特产运回燕国,从中赚取巨额差价。
由于幽州离南洋很远,中途会靠岸几次,补充食水、食物以及各种基本生活用品。
江泠和赵四娘已经在船上呆了太久,当船第一次靠岸时,他们就迫不及待地离船而去。然而,他们登岸后就现那里竟是异国他乡,别说风土人情和山川形胜大异于燕国,就是最基本的语言也和燕国话毫无共通之处,他们根本无法和当地人进行正常的交流。
话都说不齐全的他们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实在很难漂洋过海,重回故土。
江泠和赵四娘很识相,对视一眼后,又悄悄潜回了那条船。
之后几次靠岸时,江泠会带着赵四娘出去放风,不过他们都会赶在船开之前老老实实地回来。
这一回,那条船停在了南洋最大的海港码头。由于要和当地人进行交易,不同于前几次的短暂停靠,船将会在海港里停靠过一个月。
这一个月的时间,江泠和赵四娘当然不会傻乎乎地待在船里不动,他们打算四处去逛逛,好好领略一下南洋风情。
至于沿途需要的花费,反正他俩已经在人家船上白吃白住了好几个月,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了,本着一事不烦二主的节操,就在船上顺了一些货物,打算将它们变卖成现钱供自己在路上花销。
起初,他俩还担心自己不会说南洋话,手上的货物会不会卖不出去。可等他们一下船,所有的烦恼就全没有了。
这里不同于前几次临时停靠的那些穷乡僻壤,码头上到处都是不停忙碌着的人们,人群中不时会有提篮小贩出没。这些小贩中,居然有不少在用宁国官话叫卖。
宁国官话虽然和燕国官话有所不同,但差别并不太大。毕竟这两国的官话都是自前朝的官话变化而来,而前朝灭亡还不到五十年,再变化也变化不到哪儿去,说着宁燕两国官话的人之间几乎不存在交流障碍。
于是,赵四娘将手中的货物很顺利地卖了出去。
令她惊讶的是,刚刚自己到底不大好意思白拿,就没从船上顺特别贵重的货物,只是拿了些寻常的草药。可就是这些在幽州卖不了几个钱的草药,在这儿居然卖出了难以想象的高价,而且是有价无市。
这些意外收获加上她小衣衣角里的数颗金豆子,以及挂在脖子上的金叶子,居然成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不管是不是出于本心,南洋来都来了,而且本钱也有了,赵四娘这个生意人自然不能空手而归,就开始寻思从南洋倒腾点儿什么东西带回幽州。那什么南洋风情观光旅行,早被她忘到了九霄云外。
至于说,赵四娘这么瞎改行程,人家江泠会不会有意见,这你就多虑了。
自从江泠有一次在船上烧了三天三夜后,醒来的他就转性了。以前他对赵四娘总是淡淡的,很多时候赵四娘问他十句,他都懒得答上一句。可那以后,尽管江泠还是惜字如金,可赵四娘能够感受到,他开始对自己上心了,不再敷衍自己。只要自己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他都会竭尽所能地去满足。
改行程这点儿小事儿,江泠自然不会逆了赵四娘的意思。
先不提赵四娘如何在南洋买买买,再继续说姜家滩这一头。
回到姜家滩后,赵四娘一家先和姜老爷子一家寒暄了一番,就开始聊起了近况。
不久前,姚氏又生了一个小闺女,起名叫桃花。小桃花和她的姐姐梨花一样,生得玉雪可爱,甚是招人疼爱。
赵三娘和她娘逗了小桃花好一会儿,才去帮忙张罗婚事。这才现,姚氏的娘家人也前来帮衬了。
这也不难理解。姜氏的娘家人丁稀薄,在村子里除了刚刚落户下来的杨家,基本上没有什么太近的亲戚,操办起婚事来难免有些吃力。姻亲姚家的当家人老姚头最是热心,哪怕他家离这儿有相当长的一段路,听说后也肯定会带着家人来帮一把手。
可问题是,同是姜家的亲戚,杨家和姚家似乎有些面和心不和。不对,两家有时连面和都谈不上,时常面对面的就怼上了。
就拿方才来说吧,为了给赵四娘一家接风,姜老爷子特地摆了两桌酒席。姜老爷子要和女儿女婿好好聊聊,就让赵四娘家和姜家人坐了一桌,安排杨家人和姚家人坐了另一桌。
那一桌上,杨老太爷的大儿媳妇廖氏在给杨老太爷布菜,她知道公爹的牙口不好,就多夹了几筷子入口即化的粉蒸肉给他。后来她见今儿的粉蒸肉肥而不腻,蒸得格外好,就忍不住也往自个儿碗里头夹了一块。
偏偏那盘子粉蒸肉就摆在了姚氏的娘亲朱氏面前,朱氏见廖氏三番四次在她眼皮子底下扒拉肉菜,不由得暗自嘀咕道,这还有完没完了,这还让不让别人吃了?她心里便有些不快。
说实话,朱氏人并不坏,就是有时候不大管得住自个儿的嘴。近一年来在女儿女婿的有意帮衬下,姚家窘迫的家境大为好转。朱氏不用再为衣食愁,渐渐少了很多烦心事儿,心里头自然松快了许多。她心里头这一松快,嘴上就没了个把门儿的,说话越口无遮拦起来。
朱氏拿筷子敲了敲装着粉蒸肉的盘子,转头朝她的儿媳妇孙氏道:“哎,最近也不晓得是咋回事儿,猪肉的价钱涨得厉害。”
孙氏忙接下婆母的话茬,点头称是。不仅如此,还添油加醋地说了好些有的没的,仔细琢磨就能现,她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在含沙射影地挤兑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