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张婷婷又提醒道:“宝贝,你给爸爸的惊喜在哪里?”
肖清雪一听,顿时就从肖云毅腿上下来。
把手伸向座椅旁的一个袋子里,很快就拿出一枚精致的小牌子,看起来像是纸质的。
“爸爸,妈妈和姨姨说你是英雄,英雄都有牌牌。”
“还有花花。”
小家伙又拿出一束小花花,都是手工折成的,然后涂上漂亮的颜色。
“只是我和妈妈一起做的喔。”
“谢谢,宝贝。”
“婷婷,谢谢。”
张婷婷笑了笑,没说话。
大概半个小时之后,三人就回到桂云村了。
刚到家,肖新宇没说什么,倒是老妈陈秀珠责怪了几句。
不过现在都回来了,人没事就好,之后一家人又恢复平静的生活。
“…………”
晚上进入梦乡之后,肖云毅再次来到了学习空间。
原本之前承诺给大家直播铁画的,但是现在手上伤没好,做不了。
他只好把制作铁画的时间挪后,先直播其他对身体要求较低的技艺。
在书库转了一圈,最终在剪纸前停了下来。
剪纸不算是地方技艺,而是全国都有,普及率比较高,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肖云毅决定就选他了。
随后就打开剪纸的书卷开始学习。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
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纸艺术的出现的。
但当时人们运用薄片材料,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艺品,却早在未出现纸时就已流行。
即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
这也可以算是剪纸的前身。
而夏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发现是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时期的五幅团花剪纸。
这几幅剪纸,是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
唐代剪纸已处于大发展时期,杜甫《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纸招魂的风俗当时就已流传民间。
当时的剪纸手工艺术水平已极高,画面构图完整,其上表达了一种天上人间的理想境界。
唐代民间还出现了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们用厚纸雕刻成花版,将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丽的图案。
到了南宋时期,已经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行业艺人。
当时杭州的“小经济”多达上百种,其中就专门有“剪镞花样”者,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随着造纸业成熟,纸品名目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如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
后来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逐渐扩大,甚至吉州窑将剪纸作为陶瓷的花样,通过上釉、烧制使陶瓷更加精美。
之后就是明、清。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时期。
民间剪纸手工艺术的运用范围更为广泛,举凡民间灯彩上的花饰,扇面上的纹饰,以及刺绣的花样等等,无一不是利用剪纸作为装饰成再加工的。
而更多的是夏国民间常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美化居家环境,如门栈、窗花、柜花、喜花,棚顶花等都是用来装饰门窗、房间的剪纸。
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就连当时的皇亲国戚也都离不开剪纸。
京都故宫的坤宁宫是清代皇帝结婚时的花烛洞房。
宫殿前后窗的窗纸都是裱糊在外面的。
墙壁用纸裱糊,四角贴有黑色的“囍”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是黑色的龙凤团花剪纸。
宫殿两旁的过道墙壁上也贴有剪纸。
从剪纸的纹样、用料、用色来看,与普通农家的顶棚花、墙花相比,除了剪纸图案稍大以外,基本没有差别。
同时,剪纸也有分类,比如单色剪纸,彩色剪纸。
单色剪纸又分为折叠剪纸、剪影、撕纸。
折叠剪纸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制作表现方法。
所谓折叠剪纸即经过不同方式折叠剪制而成的剪纸。
最早的“对马”“对猴”等团花就是经折叠剪出的。
折叠剪纸折法简明,制作简便,省工省时,造型概括而有一定变形,尤其适于表现结构对称的形体和对称的图式。
剪影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古老形式,通过外轮廓表现人物和物象的形状,所以它最注重外轮廓的美和造型,剪影由于受轮廓造型的局限,一般以表现人物或其他物体的侧面为好。
其工具主要是剪刀和刻刀,纸一般用黑色或重色纸,在表现人物侧影时,一般是边看对象边剪。
很适合表现透光效果,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剪纸类型。
撕纸是由传统的民间剪纸变形出的新类型。
其方法是利用不同类型的纸,采用手撕的方法去撕裂造型,以手代剪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不适合去表现巧工细琢的效果,但正是这种局限,又恰恰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个性,有一种古拙雅朴、豪放雄健的格调。
在撕纸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种随意性,有一种自然天成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