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乾清宫早朝。洪武帝宣布了一道影响大明王朝两百年的旨意:裁撤亲军都尉府,改置锦衣卫。锦衣卫负责守卫值宿、稽查百官不法情事、典诏狱。锦衣卫内部分为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管本卫法纪,北镇抚司管刑狱。锦衣卫百户以上,皆赐飞鱼服,绣春刀。毛骧任锦衣卫指挥使,职正三品。蒋瓛任锦衣卫南镇抚使,职从四品,常歌任北镇抚使,职从四品。其余指挥左、右同知;指挥左、右佥事作为赏衔赐予功勋老臣及其子孙。
锦衣卫——一个影响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特务机构在洪武十五年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锦衣卫继承了亲军都尉府的职权。区别在于权力分给了南、北镇抚司。二者相互制衡。任用蒋瓛、常歌这对冤家分别担任南、北镇抚使更是为了分化权力。
群臣山呼万岁。常歌心道:看来圣上已经对毛骧、蒋瓛开始不放心。重新启用我说白了就是往新成立的锦衣卫里掺沙子。
当日下晌,亲军都尉府的衙匾被人摘下,写有“锦衣卫”三个大字的衙匾挂了上去。
毛骧、蒋瓛、常歌三人站在门口,凝视着“锦衣卫”三个大字。
毛骧道:“换了新名字,自然该有新气象。咱们去指挥使值房议事吧。”
三人来到指挥使值房。
毛骧拿出了一份名单:“既然圣上将锦衣卫分成了南、北镇抚司,我作为指挥使自然要对两司的千户、百户、总旗、小旗等等做一番人事安排。这是我列的名单,你们看看吧。”
常歌看了名单,心中暗骂:毛骧你好手段啊!你这是要让我的北镇抚司变成一个空头衙门!
这份名单上,凡是年富力强者全部集中到了蒋瓛的南镇抚司。毛骧派给北镇抚司的,或是勋贵家的纨绔子弟、或是老弱病残。
大明开国后,勋贵子弟都会被赏赐亲军都尉府的虚衔。这些人大部分根本不来上差当职。说白了就是吃一份空饷。至于老弱病残更不必说,根本办不了事。
毛骧这是要让常歌变成一个徒有虚名的光杆镇抚使,这叫釜底抽薪。
常歌怎能看不出毛骧的用心?他嘲讽道:“指挥使真是太重视我们北镇抚司了!”
毛骧笑道:“知道就好!今后你可要在我下面好好当差!不要辜负了我对你的一片期望。”
常歌扔下名单,愤然离开了指挥使值房。
蒋瓛问毛骧:“指挥使,我有一事不明。”
毛骧道:“咱们是自家人,有话直说。”
蒋瓛问道:“你为何不把咱们的亲信全都留在北镇抚司里,那些人只听咱们的,直接就能架空常歌。”
毛骧摇头:“你错了!人都是会变的!如今圣上重新启用常歌,有些人免不了这山望着那山高。今日他们是咱们的亲信,明日有可能变成常歌的亲信。还不如直接给常歌派一堆废物当手下。常歌再厉害,没有得力的手下也办不成什么事。到时候锦衣卫还是咱们二人的。”
毛骧忽略了一点,常歌有洪武帝的支持,召集一帮得力的手下为他效力又有何难?
几日后,乾清宫,洪武帝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召见常歌。
洪武帝开门见山的问:“明白朕为何让你做锦衣卫的北镇抚使嘛?”
常歌直言:“圣上是让微臣看住毛骧和蒋瓛。”
洪武帝笑道:“明白就好。今后你要做好毛骧、蒋瓛的对手。不要让朕失望。”
常歌却道:“圣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毛骧派给微臣的手下,或是世勋纨绔,或是老弱残兵。按照这份名单,堂堂北镇抚司竟没几个可用之人。微臣请求圣上,将贺升、李千面等老弟兄调回京城效命。”
洪武帝道:“这好办。朕准你自己挑选属下。你拟一份名单递上来便是。”
常歌叩首:“谢圣上隆恩。”
常歌丁忧在家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以前的亲信全都毛骧清了出去。这回常歌又将这些人全部调回了锦衣卫北镇抚司。
在常歌给洪武帝呈上的名单中,北镇抚使下五位千户由贺升、李千面、柳寒月、高慈、朱久担任。其余百户、总旗亦是常歌的老心腹。至于小旗、校尉、力士,则从明军中立过战功的将士里挑选忠实、可靠之人充任。
两个月后,北镇抚司初见规模。外省的老弟兄们全都回来了,众人在北镇抚使值房齐聚一堂。
贺升笑道:“金陵的天儿还是这么热啊!在北平吹了两年冷风,乍一回来还真有些受不了。”
李千面指了指自己身上的飞鱼服:“在大同镇整日身着甲胄,穿上这滑溜溜的绸缎浑身都不自在。”
常歌道:“诸位老弟兄都是因为跟着我才受了排挤,被贬到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受苦。我常歌对不住你们啊!”
朱久一向深不可测,他道:“我们被贬往各处,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起码没有被卷入这两年诛杀胡党的腥风血雨中,手上没沾太多脏血。”
常歌道:“是啊。如今毛骧、蒋瓛杀人杀上了瘾。圣上也是看到这一层,才改置锦衣卫,启用我们这些人制衡他们的。”
柳寒月高声道:“弟兄们愿像以前一样,惟常镇抚使您马首是瞻!”
一众老弟兄齐声道:“愿惟常镇抚使马首是瞻!”
常歌拱手:“马首是瞻谈不上,同甘共苦而已!”
紧接着常歌给一众千户分派了百户、总旗、小旗、校尉、力士。如今的锦衣卫员额共有五千六百余人。其中南镇抚司有三千八百余人。北镇抚司只有一千八百余人,且南镇抚司还有指挥使毛骧的支持。这让南镇抚司的实力远超北镇抚司。
不过常歌在锦衣卫的竞争中并不是没有优势——关押钦犯的诏狱由北镇抚司统辖。毛骧再想通过诏狱里的严刑逼供制造冤案已经不可能了。
洪武十五年,夏。常歌身披飞鱼,腰佩绣春,开启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的一段锦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