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歌道:“茹部堂,将私库银当作遣散银并非不合法度。要知道,朝廷裁撤任何地方的卫所军,都是要发遣散银的。这笔钱是户部出。横竖是左袖子进右袖子出的事。不如只走个账,将这笔银子留在锦衣卫中。明日我让裁撤了的老弟兄来领就是。”
茹太素想了想,常歌所说的办法倒也合理合法:“好吧,就按你说的办。”
常歌送走了茹太素,吩咐李千面、贺升制定发放遣散银的花名册。他自己则来到了大理寺。
如今的大理寺卿是赵勉。此人是湖广夷陵人。他的老丈人是翰林院掌院学士刘三吾。
赵勉见到常歌,没好气的说道:“呵,大名鼎鼎的北镇抚使来了。我们大理寺蓬荜生辉啊!”
有道是破鼓万人捶。锦衣卫成了落了毛的凤凰,连鸡都不如。任何官员见到常歌都敢淬几口吐沫。换在以前他们哪里敢用如此的口吻跟常歌说话?
常歌知道,自己今天是来求人的。只能低声下气。他跪倒叩首:“下官常歌,叩见赵寺卿。”
赵勉道:“你这一拜我可受不起。名震应天的常屠夫给我磕头,不是折我的寿么?”
常歌满脸堆笑:“下官是正四品武官。赵寺卿您是朝廷的正三品文官。朝廷规矩,文见武高三级。这么算,您比我高五级呢。我来见您,自然要先给您叩首。”
赵勉道:“罢了,起来说话吧。”
常歌起身拱手:“赵寺卿,下官这趟来是来求您的。锦衣卫裁撤了四千多人。这其中不乏办案的好手。大理寺这边能否接收两百人充作捕快?”
赵勉一口回绝:“绝无可能!锦衣卫都是些嗜血的恶狼!我这里可容不下两百匹恶狼!”
常歌为了老弟兄们今后的生计,只能低三下四的说:“还请赵寺卿赏我那些老弟兄一个饭碗。求您了。”
赵勉冷笑一声:“常歌,锦衣卫得势时,我们大理寺几乎是一个摆设!你们的人屡屡欺压我们大理寺。就算我同意收留你们两百人,我手下的那些属官也不会同意。”
常歌见哀求无用,抬头直视着赵勉的眼睛。老虎虽死,余威尚在。赵勉下意识的转头,不敢直视常歌的目光。
常歌道:“难道锦衣卫失了势,大理寺就不是摆设了嘛?”
赵勉不动声色的问:“哦?何出此言?”
常歌侃侃而谈:“朝廷制度,三法司中刑部主管审讯判决;大理寺管复核、慎刑;都察院管监督刑部与大理寺。也就是说,刑部判了的案子,大理寺有权驳回。大理寺的地位应该在刑部之上。可实际上呢?刑部督捕司有数百名办案好手。大理寺却只有一群文官书吏,根本没有办案的能力。”
赵勉捋了捋胡须:“你说的倒是事实。”
常歌继续说道:“大理寺作为朝廷的复核、慎刑衙门,却没有办案能力。就只能沦为刑部的传声筒。刑部判好的案子,你们只能走走过场表示没有异议。说白了,大理寺就是刑部的附庸而已!如果接收了我们锦衣卫的两百名办案高手,状况就会大不一样。刑部所判的刑案若有蹊跷之处,你可以派这批人去查。查出冤案可以驳回让刑部重审。这样一来,大理寺才能真正履行复核、慎刑的职权。”
赵勉道:“呵,你以为就你们锦衣卫的人会办案?你刚才所说的,我已经想到了,我昨日下了公文给各府、县,让他们抽调精干捕快到大理寺来任职。”
常歌摇头:“试问各府、各县的地方官,谁愿意将用着顺手的精干捕快上调走?地方衙门本来就缺办案经验丰富的捕快。他们一定会抽调一些生瓜蛋子敷衍赵寺卿你。”
赵勉语塞。他知道常歌说的是事实。
常歌又道:“再说了,地方衙门的捕快再精干,能跟我们锦衣卫的人相比么?锦衣卫办案的手段,远比他们高明的多!”
赵勉似乎被说动了:“是啊。锦衣卫吃的就是办案这碗饭。虽说名声不好,但办案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常歌道:“那您看我那两百名弟兄?”
赵勉沉思良久,终于下定决心:“好吧,让他们来大理寺担任捕快。不过饷钱不能跟以前比。”
常歌如释重负:“赵寺卿,谢了!”
接下来的几日,常歌如烧香拜佛一般四处求人。将一千多名老弟兄分别安置在了大理寺、刑部、应天府衙门、五城兵马司。他又动用徐家军中的关系,将一千多老兄弟分散安置在了各地卫所军中。剩下两千人实在无法安置,他加倍发放了遣散银。
不管怎么说,锦衣卫的年轻骨干成员都留在了京中。为十五年后常歌重建锦衣卫埋下了伏笔。
这日,常歌正在值房之中闲坐。以前他的案头堆满了公文,如今案头却是空空如也。他倒乐得闲在,找来一本《三国演义》细细读着。
十几年前罗贯中在四川告诉常歌,他要写一本三国的书。时过境迁,这本书的前六十回已经付梓,在全国各地方流传甚广。江南文士圈子甚至称赞这本书是“第一才子书”。
太子朱标忽然来到了常歌的值房。
常歌连忙放下手中的《三国演义》,跪倒接驾。
朱标道:“锦衣卫被削了权不假,衙门却还保留着呢!蒋瓛这个正堂官儿怎么不见踪影?”
常歌如实回禀:“蒋指挥使这几日一直称病告假。”
朱标冷哼一声:“别是丢了手里的权,心疼出的病。他不在,孤就将父皇的旨意传给你吧。有上谕,今日下晌,命锦衣卫焚烧档房所有官员底档。在京正七品以上官员皆到场观看。”
这是朱标给洪武帝提出的建议。这么做等于告诉朝廷百官:朕将你们的黑料一把火烧了。你们今后可要兢兢业业的替朝廷办差。
常歌叩首:“微臣遵旨。”
朱标走到常歌的案前,拿起那本《三国演义》:“这本旷世奇书你也在看?”
常歌道:“回禀殿下,是。要说写这书的人还是微臣的老相识呢。微臣追随颖国公伐蜀时,这人还帮过朝廷的忙。”
朱标大为惊奇:“哦?说说,你跟这位罗先生是如何相识的。”
常歌将当初奉旨焚毁《水浒传》时初识罗贯中;大明伐蜀时,罗贯中给明军带路的事一一告诉了朱标。
朱标听后不甚唏嘘:“想不到那位罗先生跟朝廷还颇有渊源。改日孤给父皇上一本,让罗先生入仕谋个官职。”
常歌劝道:“殿下,罗先生随性惯了,恐怕不想做官。”
朱标道:“是啊。大明的官员成千上万。能够写出《三国演义》这样旷世奇书的,却只有一人。如果罗先生做官,恐怕会在史册中籍籍无名。如果他写一辈子书,可能会流芳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