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欧老师的事,最后果然引起了不小的动静。
朱小琴一开始听报社的人跟她说的时候,还以为要倒霉一批人呢,
因为给她传话的人说了句,
“老师怎么能出来补课呢,那对不补课的人不是不公平吗?”
这话听起来没毛病,但是总有些家长愿意在孩子身上多花点精力,
总不能让老师们下了班继续无偿奉献吧?
这话她在心里过了一遍,没有说出来。
觉得老师该免费的人可不少。
不过她后来才发现,这话就是那人自己的想法。
不是说有哪里来的消息,不好直接跟她说,借着聊天的口气说的。
害她还担心了一段时间。
要知道她美贤堂姐现在也在给人补课,
虽然她接的活少,但是谁知道上纲上线的话,这事要怎么算?
但是因为这个人从根本上的身份就有问题,所以最后反而对老师的影响没那么大。
也可能是教育工作者这块的问题比较敏感,处理事情的人压根就没往这方面靠。
重点都在于身份造假这一块,上面给了河东镇中学的校长一个大大的警告。
如果只是身份造假估计给个警告也可以了,但是他靠着这个身份捞了那么多钱,
这要是没什么关系,估计这校长就凉了,但是就现在这个处理结果来看,这曾校长还是有点背景的。
但是有点背景,他也被吓得够呛。
欧学文最后被查的干净,要被逮进去的时候,走投无路来找曾校长救他。
也不能说救他,给他拖延下时间就行。
其实他本来直接跑说不定还来得及,但是他又舍不得他的钱。
这一拿钱,可不就耽搁了嘛。
他拿了五千块出来,这一大包钱就是他这一年不到的时间捞的钱,一大袋子,让人看了都眼热。
本来他想的是就算进去了,钱也不能没了,但是这人他谁都不信任,钱只能在自己身边,
所以连钱带人一锅端了。
最后看这些钱都没法让曾校长帮他躲一躲,还说要举报他收受贿赂。
曾校长钱这块是真没收,但是真被他这样乱说,谁会信他呢?
他就想要个好名声,钱的事他不着急。
还好,上面没想着扩大战场,把欧学文和跟着他一块干的人一抓,这事基本上就结束了。
混混都肃清了一遍,河东镇的治安都好了不少。
剩下的内部的事,内部解决。
省里这些人还是看得清情况的,不像下面有些人还在垂死挣扎。
杨老看到朱小琴递过来的那些资料的时候,
竟然诡异的有了些安慰感。
他就说嘛,老师的日子才正常了多久,想赚钱也不能干这种拖着大家一块死的事吧。
“你以后做事还是要多想一想,毕竟小姑娘一个人在外面,安全是第一位。”
他虽然觉得这姑娘看到这种事没当没看见,他挺安慰的,但是安全最重要。
这举报信的事,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的。
而且哪有什么匿名举报。
“我晓得,杨老,我当初写那文章也不光是因为那人借我的名声这事,
现在大一点地方的孩子能接受到的教育比小地方多太多了,
我在京城的时候就已经在想这事了,也是赶巧了。”
朱小琴就是这种没有人拿个小鞭子抽她,做事情就不着急的人,
之前她还在想着如果直接出个比如考前大纲之类的书的,
但是她整理了两天就放弃了,知识点太琐碎了,
而且她的强项也不在理科这方面,虽然教现在的高中生,她肯定没问题,
但是很多小技巧其实都不太上的了台面。
嘴里说说就过去也就算了,把那些顺口溜写到书里,
还是算了吧。
这一算一拖,就拖到了现在。
要是没有这个天价补课事件,她还能继续拖拖,
之前在村里给那些来补课的人一个问题说五遍,都不耽误她拖沓。
大家都是免费来蹭课的,谁好意思提那么多要求呢。
当然,也有那种提要求提的理所当然的,
比如说什么“我的题重要,你先帮我看看。”
虽然少,但不是没有,
不过这种她都是不搭理的。
她一周供一次稿子,很快就到到了暑假的时间。
这次朱小琴没有回家,七七届的人都没回,这是他们最后一年的学习时间,
说是学习,好些人已经被一些单位提早预定走了。
还有一些,比如她们宿舍的,崔敏,也办好了留学的手续。
比较让她诧异的是,秋家两姐妹,这两人说一毕业就要结婚了。
这几年一块学习,又是一个宿舍的,只要性格不是太独,
不说跟姐妹一样亲近,但是也能看得出来都是性格大气独立的人,看着就是能做一番事业的,
所以说,很多事真的想不到。
她给省城报社供这种学习心得,大学见闻和解题技巧这些文章的时候,
不光宿舍里的小伙伴,还有好些别的同学,
她们都非常热情的跟朱小琴提了很多她们学习上的心得。
就是崔敏还给她写了纸条呢。
比如怎么背单词能背的快一点,朱小琴还是看了她的背诵技巧,
才发现什么联想法这些,大家一早就用了,只是没有成系统。
朱小琴是发现了,崔敏这种对于广义的穷苦地区上不起学,读不起书的孩子们,
是有同情心的,但是她做不到爱,或者说同情具体的人。
这种性格的人,朱小琴以前听过,但是见还是第一次见。
反正写了给她,就是让她用的,她文章里也都会写清楚,谢谢某一位同学的倾力支持。
几次之后,京大的一些学生也有些开始给京城的报社写这种类似的文章,
虽然学习技巧这块,具体用起来得看个人的学习习惯,
但是故事大家都爱看。
慢慢的还形成了一股写校园生活故事的潮流来。
毕竟读书这种事,不是谁都需要,
但是看故事这种事,那可是不识字的人也会愿意听听的。
古时候那些茶楼怎么能那么热闹呢,不就是那些说书的人来带动的气氛嘛。
虽然没过多久这事有些变味了,那些在文章里暗戳戳表白的,骂人的也就算了,
毕竟文章也得好才能被选的上,被骂了自己写一篇骂回去也没什么。
但是有些人,怎么说呢,可能确实是脑回路跟一般人不一样,
还是刺激受的太多了,总用隐喻写一些乱七八糟的事。
大的报纸选文章还是会谨慎很多,但是改革开放之后,报纸也增加了不少。
既然有谨慎的,就会有博眼球的。
朱小琴听到说外国语大学有人被带走的时候,
这事都过去好几天了。
周爱云因为在京城报社实习,所以消息会灵通一些,
但是因为事关她自己的学校,所以老师们也再三叮嘱了,让他们不要掺合到里面去。
“听说有好几个被叫去说话了,也不知道还有没有,你说说这些人都在想什么,好好的把书读完,找个好工作不好嘛,未来多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