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主编也很忙,一看终于结束了,也没说什么让她和别人先熟悉熟悉,
就把她叫到了办公室,
开始跟她聊她之前提的教辅材料的事。
朱小琴刚跟主编聊这个事的时候,市面上类似的书还没有,
也就近一个月,现在市面上已经有类似的书出来了。
但是可能写的人自己本身水平有限,
内容复杂,作用不大。
不过即使是这样,一本三块,也卖的非常好了。
现在的父母家里有点钱的,除了给孩子买点吃的穿的,
他们觉得能帮助到孩子的,就是看孩子学习辛苦,想着怎么才能做点对他们学习有用的事。
补习班之前一下子被好好整顿了一下,他们又知道了那个收着天价费用的几个老师都是骗子,
没去那里上课,但是找了别的老师的,都好好考察了一下,
还别说,真有发现打酱油的补课老师,这又是一通闹啊,
搞得现在南省的补习热度普遍都降下来些了。
后来朱小琴开始写那些解题技巧,带着好些大学生给报社投稿这些内容,这些人的文章被登的也不少。
一开始《南省日报》出的时候,刚出没两天就开始被家长们抢了,
刚出来他们没反应,后来有些孩子看到那些学习技巧,再一看作者是京大的学生,
赶紧去让家里人买两份回来放着。
他们看那些学习技巧觉得新奇,看朱小琴写的校园生活,更加的神往。
好些给她寄信的学生都会问一句,
“老师,我要怎么样才能上京大呢?”
朱小琴后来看到这些话的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回。
人的智力就是会有差距的,有的人看看书就能上,有些即使努力一辈子,那也是没用的。
但是让学生或者学生的父母能接受这样的观点,很困难。
这也是为什么朱小琴后来写的书,好些都是写的生活中的体力或者技术劳动者的故事。
总也得给他们看看,不是说不读书日子就没法过了。
南省那报纸一出去,到朱小琴第三期的故事出来的时候,
就已经有别的省的,知道他们这里报纸上有特别好的学习方法,找亲戚或者认识的人来买了。
报纸的销量都上去了一大截子。
当然也有很多人,是借了报纸回去抄的,这种人还不是少数。
这也正常,为了一页纸买一份报,一两天行,长久的哪里受的了。
学校里那些写字好的人就来生意了,人家抄一份两分,速度快的一天能抄十分,两毛钱就有了,
光看两毛挺少的,但是这在学生这些群体中,这也不少了,而且积少成多啊。
朱小琴一个月五六篇稿子,后来又有别人写了登的,这些七七八八的加加,
那些抄起来有毅力的学生,一个月光靠抄报纸能挣三块多钱。
三块多,可以给家里买十几斤粮食了,要是不挑的话,二十斤都是能买的。
但是这天天翻报纸也是件让人头疼的事,毕竟谁也不知道哪份报纸出了相关的内容,
而且谁知道那方法到底好不好呢?
一开始还有劲天天翻报纸,后来大家积极性就下来了,因为登的报纸越来越多,好些还有重复。
更别说后来京城有些学生的暗喻文章了,
大家都小心翼翼了一段时间。
这补习材料就是那时候出来的,这种有着针对性的书,才是学生需要的。
而且确实一开始的基础相关的知识点说的还不错。
卖的好,也很正常。
就在朱小琴和主编在里面讨论如何写出一本适合学生看的教辅材料的时候,
外面实习生待的最后一排,都在窃窃私语的讨论刚刚那些事。
南省报社毕竟是大报社,每年要的实习生都不少,除了安排跟着去学习出差的,这里还有五个。八壹中文網
今天之前,他们讨论的都还是如何更好的写出一篇采访稿,
现在在讨论,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怎么那么大。
“你看看,人家没上大学前就是做编辑的,现在大学毕业还来做编辑……”
“怎么,上完大学就不能做了,我们不是大学毕业?”
“我的意思是京大毕业的,怎么跟我们一块实习呢?”
这话一出,周围人不乐意了,
“什么叫跟“我们”?我怎么也是冶城大学的,你最多说说跟你!”
嗯,这几人关系也不怎样。
这都不是一个学校的。
朱小琴真的开始在报社认真认人加熟悉工作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那些实习生的冷淡。
圈子一形成,想要再去打破,比起一开始就顺其自然的加入,那可难多了。
不过朱小琴她不在意这个。
她要真是个二十岁的小姑娘,估计还要为那些打量她的,好奇的的眼神而不适应,或者生气,
但是她不说上辈子的事,这辈子她都工作几年了,再跟这些年轻人计较?
她自己都累的慌。
而且,之前叶枫和周爱云就两人,她打打交道,交交朋友挺好的,现在大家关系都很好。
但是现在这么些人,可饶了她吧。
这也是为什么申城有个出差的机会,她赶着就要来的缘故。
教辅材料的事,主编那里还要考虑用什么形式最好,
她虽然也有些思路,但是一门心思闷头做,
做偏在重来吗?
但是谁能想到,到申城的第二天就能见到他哥这一群人呢。
大包小包很正常,但是怎么还带了个孩子?
“这孩子哪里来的?”
“从羊城那些坏人手上抢的,是不是,贝贝?”
“坏人,打坏人,贝贝回家。”
“对,贝贝回家。”
朱小琴看着那虽然穿着男孩子的衣服,也是一副邋遢样的孩子,
还是从一些细节发现了,这应该是个小姑娘。
羊城,这个时候去,要慎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