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数十载,留下了“三箭定天山”“脱帽退万敌”“神勇收辽东”等无可比拟的不朽功勋,并因惯穿一袭白袍作战故而得名“神勇白袍将”,著有《周易新注本义》十四卷。
他就是大唐名将——薛仁贵。
蔡东藩在通俗历史小说《隋唐演义》中评价其:以少胜多,有战必克;贾言忠所谓:“勇冠三军,良非虚语”。
然而,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忠君爱国之士,为何会兵败大非川,致使所向披靡的虎贲军队全军覆没,被皇帝一气之下贬为庶民?
这一重大失误是名将的江郎才尽,还是其中另有隐情?
薛仁贵挂帅出征
公元670年,武将薛仁贵被唐高宗李治秘密传召入宫,他此次进宫的目的是什么呢?
吐蕃宰相钦陵,挟天子以令诸侯,置年仅十三岁的吐蕃王芒松芒赞于不顾,擅自对西域十八州发起进攻,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霸主,严重威胁到了大唐在西域经商、管辖、驻兵等多方面自主权。
为保西域太平,也为了大唐自身的综合地位,唐高宗决定派精兵强将前往吐蕃进行征讨围剿。
头脑冷静、战功赫赫的薛仁贵就在人选的考察范围之内。
薛仁贵虽寒门出身,但有学者考究,他其实是名门望族出身。
为什么呢?
据坊间传闻,薛仁贵来自河东薛氏一脉,是彼时的豪门显贵。
只是因为民间资料记载较少,并且草根的身份会更好地激励子孙后代不懈进取,是民间写作创作的不二之选,遂将其平民化。
这一番推测我们无从考究其真实性,但薛仁贵从小生活艰苦、无人庇护的童年是真实的。
是他从小喜好读书、勤于习武的坚持,才致使他能够在投身军队后立下赫赫战功,最终成为名震天下的大将。
昔年,万年宫遭遇山洪,李治正酣睡于帐中。
所有奴仆全都惊慌逃窜,只有薛仁贵冒死爬上屋顶横梁,大声叫醒李治,将他拉上横梁,二人才逃过一劫。之后,唐高宗一直对薛仁贵颇为照顾,且因薛仁贵的一身好本事和聪明的头脑,更是将他当成了值得托付要旨的亲信。
虽受皇家照顾、在高句丽之战中表现不凡的薛仁贵,并不敢洋洋得意,他生怕树大招风引来杀身之祸。
所以,当李治征求他围剿吐蕃的策略时,他并不敢侃侃而谈,而是以无能自称。
在唐高宗一再的劝说与鼓励下,薛仁贵才将自己早就想好的围剿策略一一详述,并全面分析了利弊。
唐高宗大喜,但要求调整一下进攻策略。
原来,李治的姑姑弘化公主当年远嫁吐谷浑部落,钦陵所带人马吞食了吐谷浑,公主大怒,找到李治含冤诉屈,要求侄儿帮助吐谷浑重新恢复独立,报仇雪恨。
唐高宗碍于血亲之托,也不好一口回绝,只能将这个难题交给薛仁贵一起解决。
再加上,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也有心归顺大唐,所以大唐何乐而不为呢。
这无疑打乱了薛仁贵的作战计划,他本来只想征伐吐蕃,并不想掺和其他的事情。
但,身为臣下,君命不可违,他也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
自此,薛仁贵挂帅出征,皇帝为其举办送别宴,亲自送行。
争强好胜的郭待封
薛仁贵上战场之前,唐高宗特派副帅两名为其助阵,分别为郭待封和阿史那道真。
郭待封何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