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环听懵逼了,这啥意思,修路和粮食有啥关系。
这修路不是用石板么,就算咱那水泥,也不用粮食呀!
这三名农夫抽着烟,此时似乎也发现了朱环的疑惑,其中一个农夫就笑着说道。
“这一看就是京城出来的官宦子弟,这不懂吧,我和你好好掰扯!”
这农夫深吸一口纸烟,随口赞道:“这是啥,抽起来好舒服,抽了几口就感觉浑身不累了。”
“这叫烟,咱这还有一些,都给你们!”
朱环也不吝啬,将卷好的几支烟全给了他们。
“这多不好意思呀,这可是你们有钱人家的高档货。”
话虽如此说,那几名农夫还是一人拿了几根,放在了旁边的竹篓里。
“小官爷,你想下,这修路是不是要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才能修,比如现在,是播种的时候,官府也不会安排我们修路的!”
“但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不做农活,在家里待着,这一天也就吃一顿饭,还是稀的,一点糜子加点野菜,再拿点咸菜,这一天也就对付过去了。”
这名农夫抽完一支烟,将烟蒂丢在地上,砸吧砸吧嘴,说道:“但是如果官府安排徭役,那咱们就得干活了,这干活就吃点糜子野菜稀饭怎么行。”
“这做事必须吃饱才有力气呀,至少也得这么大一个馍馍才行,这一天还必须两顿,不然这事情干不下去!”
“这样下来,这一天要多少粮食,咱们一年下来家里也就那点存粮,怎么够糟蹋!”
“这,这官府叫你们修路,难不成不给钱?”
“就算不给钱,也得管饭不是?”
朱环瞎眼了,这啥都不管,白做事?
“这小官爷果然是官家子弟,啥都不懂!”
三名农夫闻言,都笑了起来。
刚才说话的那农夫继续说道:“这徭役是必须要做的,而且这修路架桥可是造福百姓。”
“你说皇上又不会去走咱们这里的这条路,这都是给自个修的,还要钱,这怎么可能?”
“这古往今来,就没这么好的事情吧!”
“对呀,就前几年,咱淳安县有个在外县的县老爷告老还乡,他回来后就给咱们淳安县修了一所学校。”
“那学校不也是要咱们去修的,也是咱们自个带着干粮去的。”
“但是人家县老爷可是掏了钱修学校了呀,咱们咋还能找他要钱呢,这不丢脸么!”
“这也是给咱县里娃儿读书用的,是件大好事呀!”
另外一名农夫也跟着插话道。
朱环就这么安静的听着,他感觉自己脑海中有什么东西崩塌了。
苛捐杂税,摊派徭役!
这些在历史课本上的词语,今天被朱环活生生的看到了。
做事不给钱,吃饭自己管!
关键是还被称之为造福百姓,替乡里做善事!
朱环只感觉到自己的心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抓着,在狠狠的蹂躏!
这,这观念是谁带来的!
那老县令回家修了所学校,他们这些老百姓的孩子又有几个能去读书的!
还不是给乡绅地主们造福了么!
这叫什么狗屁造福百姓!
这特么鬼扯!
这三名农夫又去田里干活去了,他们一个将那麻绳绑在自己身上,另外一个在后面推着犁耙,另外一个在帮着一起推。
三人就像做牛做马一样,在辛勤劳作着。
做牛做马!
这不是夸张,这是活生生的现实!
这古往今来,百姓日子就没好过!
朱环带着怒意上了车,老爷子好整以暇的坐在那里,看着朱环过来了,问道。
“砸了,娃儿,你怎么心情也不好了!”
朱环坐在马车上,也不管鞋子上的泥土是不是弄脏了这马车,他愤怒的问道。
“老爷子,这什么狗屁规定,这百姓做事不给钱,还要自己管饭吃!”
“这样下去,那百姓修路架桥,不是越做家里越穷么?”
“是呀,所以咱皇上才不下令修路的!”
朱元璋回道。
“但是,皇上不修路,不代表老百姓没有徭役,这淳安县告老还乡的老县令回家修学校,凭啥百姓也要免费给他们修,这特么不是坑人么!”
朱环都直接爆粗口了。
“这父母官回乡造福百姓,你又不要掏钱,就出力而已,这为啥不做,不做你在乡里都待不下去!”
朱元璋回道。
朱环也紧握着拳头,牙关紧咬,他觉得,这就是观念的问题。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观念问题。
这是个吃人的社会!
关键是,都这样了,还是个好社会!
那坏社会将会烂到什么样子!
“咱知道你想说什么!”
朱元璋似乎看透了朱环的内心。
“那县令修学校,百姓的孩子又没钱去读,这其实就是给乡绅地主们带来了便利而已!”
“但这就是咱大明目前的情况,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所以咱如果按照你说的,拨款下来修路,这一分钱都到不了百姓手里。”
“甚至,如果你要将这修路款摊派给这些地主乡绅,你信不信,这帮地主乡绅会逼着百姓也捐钱,不捐钱,他们在乡里都待不下去!”
“因为这学校是给这些地主乡绅家孩子用的,咱大明科举考上来的官员,十之八九都是这些人的孩子!”
“他们不仅在乡里占据着财富,在朝堂之上也有他们的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夫百姓,在他们面前,根本无力反抗!”
“而这就是咱大明!”
“咱大明的另外一面!”
朱环心中涌起一股无力,他朝着老爷子问道:“那就没一点办法了么?”
“你今天带咱来,就是看这个?”
这时,马车开到了一个村子口,老爷子看着那安宁祥和的村子,朝着朱环说道:“下车,前面那个还只是开胃菜,这大明最黑暗的一幕,你还没见到呢!”
“咱们下车,到这村子里去,只有深入民间,你才能看清楚,这洪武年间的大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朱环此时已经没有了刚才下乡时的悠闲心情了,他带着沉重,跟着老爷子一起下了车。
两人并排走在前面,廖镛和解雨辰跟在后面,四人就像是春天野营的人一般,走进了这安静的小村子里。
这大明的村子,依旧是那泥泞的土路,不时有几个小孩踩着黄泥巴跑过,带着一丝丝笑声,算是朱环此时沉重心情的一点慰藉。
但是朱环还是记得老爷子在车上说的那句话。
“亩产五百斤的土豆,却还是有人抵制!”
而答案,似乎就在这个村子里。
三更,还有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