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公主也问过武曦月,为何执意让长孙冲游街,是不是她给徒弟没有开个好头,才使得她做事有点不顾后果。
说这话的时候祁阳也在,他倒是知道原因,只是想看看丫头怎么说才没有插话。
武曦月只是将这些年来长孙冲如何暗地里使坏的证据摆了出来,厚厚的一沓,平阳公主越看越惊心,有一些已经不是无伤大雅了。并且不仅是长寿郡王府,还有长公主府也遭受过损失。
武曦月道:"师父和王爷看在皇后娘娘的面子上屡屡退让,可是长孙冲却变本加厉,丝毫不顾自己是高门嫡子,抓着多年前的小事一而再再而三地算计。如果再这样纵容下去,难保他不会做出其他什么疯狂的举动,所以徒儿必须用这件事情震慑住他,让他不敢再轻易冒犯。"
这一番话说的有理有据,平阳公主频频点头,听了徒弟的这番解释,她也就放心了许多。
武曦月见师父也认同,脸上露出笑容,只不过心里却在想另一件事,她能查到长孙冲也针对过师父,那么王爷肯定也知道,但是王爷为何没出手,就眼睁睁看着无动于衷。
她忍不住看了王爷一眼,发现祁阳正在盯着师父的侧脸看得入迷,似乎注意到她的目光,他转过头朝着她微微一笑。
武曦月便低下头掩饰自己的表情,王爷知道!王爷早就知道!他不出手就是为了让长孙冲越错越多,是啊,以王爷对师父的爱护怎么会容忍这样的恶意针对师父。
她又仔细琢磨了下,忽然恍悟,这在兵法上叫骄兵之计,真是一劳永逸啊!
平阳公主看着发呆的徒儿笑道:"曦月累了去歇息吧,刚好兕子和若素正在找你。"
武曦月忙应了声,告退离去。
待徒儿走了,平阳公主转向坐在身旁一直沉默的祁阳道:"你交代吧。"
祁阳叹口气:"唉,你徒弟太聪明倒是把我埋里了。"他看到武曦月摆了一堆证据就知道瞒不住,没错,他就是故意纵容长孙冲。如果只是针对他自己,他是懒得管的,但是带上青瑶就绝对不行。
平阳公主皱眉道:"有必要这样吗?"
"有!"祁阳不假思索答道。"如果长孙冲自身抑制住恶念,那么无论我怎么退让他都不会犯错,现在只能说他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东西,那就怪不得任何人了。"
祁阳对敌人用这种办法没有错,平阳公主很快想通了,不再纠结此事。
而这时远在吐蕃的李承乾正在面临另一个考验,自从吐蕃归唐,侯君集带两万大军镇守,李承乾也带了一些文官来帮忙治理,吐蕃几乎一日一变。
在吐蕃李承乾说了算,任何事都要经过他的批准,侯君集只管军事,二人很少冲突,即便政见不合,各退一步也就罢了。但是这次冲突非同寻常,武曦月提出的和谈条件有一个是民间不许私藏武器,抓到一个实行连坐。
那么多人当中总有不服管的,平阳公主回军之后他们看唐人就留下那点人,心中反叛之意又起,但是在藏兵器的时候没有做好保密工作,侯君集发现了连忙带兵把这些人抓起来,再加上连坐的一共千余人准备一起砍了。
李承乾不同意,认为只诛首恶即可,连坐之法不适用吐蕃,再加上大唐的几位文官和吐蕃原有的大臣求情,都希望少造杀孽,有伤天和。
侯君集坚决反对,错就是错,军人干的就是杀人的活,有什么孽他担着。不仅是他,他手下的兵也觉得该杀!可是太子阻止,将军硬顶压力,事情卡在这一步。
侯君集甚至说出我乃陛下的臣子而不是太子的私兵这种话,誓死维护唐律,若这次特赦了那么日后吐蕃人更不会遵守大唐律法,后患无穷。
李承乾虽然是储君,但是面对强硬且军功累累的大将还不能让其无条件听命。二人多次协商均以不欢而散告终。
李承乾的属官给他出主意,先快马报长安,然后以侯君集不听令为由解除他大将军的职位押解回京,要尽早决断,不能让吐蕃人看笑话了。
李承乾犹豫不定,这样无故处置侯君集,岂不是落人话柄,传到父皇的耳朵里恐怕不妥。但若不这样做,他的威信何存,日后如何继位呢。
最后还是被属官劝动了,当即派遣亲随急报长安,这边解除侯君集的职位,放了吐蕃连坐的那些人,只杀主谋。
侯君集接到命令冷笑一声,泰然交了兵符,带着自己的亲卫离开了吐蕃。
李承乾看他这么痛快隐隐有些后悔,他好像做错了什么。不过事情既然已经到了这一步,他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放了那些人之后,大唐文官和吐蕃大臣皆称赞他的仁慈,他还特意搞了个演讲,飘飘然的李承乾没看见底下吐蕃人眼中的仇恨。
侯君集出了吐蕃王城直奔松州城,和都督韩威交待了一下事情经过,请他联名上奏折,可能要二次征伐吐蕃了,请陛下先召回太子。
韩威私底下直说太子愚蠢,结社率的事刚过了多久啊?对异族怎么能毫不设防!但事已至此已经无法,他只能先和侯君集上加急奏折,另一边派人跟太子说清楚阿史那结率社反叛的经过,请太子早做准备。因为路程太远,结率社的事李承乾还不知道。
韩威有些埋怨侯君集放手太快,说万一太子出事我们都活不了。侯君集却冷笑反驳他,刀架在脖子上,不放手他就是第一个先死的!
说到这的时候侯君集有些心灰意冷,太子虽然没明面命人刀胁,但是侍卫拔刀的时候是默许了的,这样的太子真的能继承大唐吗?侯君集有些怀疑。反而是平阳长公主……他很快摇了摇头,这种想法大逆不道,他不敢往深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