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昐几个齐齐给十四叔请安,站直后各个眼睛都发光,齐刷刷盯着十四叔。
要不是军营里士兵给十四叔行礼,他们都差点没认出来眼前这个满脸黑灰,脏兮兮的汉子是那个傲娇自负的十四叔。
四爷看着老十四虽然邋遢,但是精神状态还挺不错,看来在军营里适应良好了。
“行啊,这才多久就已经干的像模像样了。”
“要是不忙的话,去看看额娘吧。她可是很牵挂你了。”
十四在哥哥面前居然主动收起了浑身的叛逆之气,说话也不再阴阳怪气了。
四爷明显就感受到了十四的变化,好像有种老父亲看见儿子变懂事的欣慰。
他暗想,误打误撞把老十四弄到这里来,居然把他的轻浮之气给去了一些,整个人变得沉稳了。
不过这才没欣慰多久呢,十四就立马显摆起来了。“走,四哥,我带你们去演武场打几把火枪。如今我的水平可是相当厉害的,打败军中无敌手!”
四爷一挑眉,毫不示弱。
是哥哥我拿不动刀了?
还是老十四他飘了?
……
兄弟俩在演武场友好切磋了一番,结果半斤对八两。
老十四也没想到自家亲哥,居然火枪水平也还不差嘛。
四哥肯定是偷偷练了,想要碾压他。结果自己也是下苦功练出来的,所以打个平手了。不过,他在火器营以后练习的机会多得是,早晚能彻底赢了四哥。
内心活动丰富的老十四,对于打败亲哥的执念十分固执,或许这也是导致老十四最后和亲哥对立的原因。
自此之后,四爷倒是成了火器营的常客。
弘昐几个孩子也跟着阿玛练习火枪,居然学得都挺快的,弘昐和弘昀已经和军营里的正规兵差不多水平了。
老十四都有了危机感,这两小子吃什么长大的。
“四哥,弘昐和弘昀在家里就练过?”
四爷自豪的嘚瑟,“没有,他们就是对枪械十分感兴趣,还是来了你这之后才开始练的。怎么样,学得还行吧?”
老十四倒不会嫉妒侄子,不过属实羡慕的很就是了。“他们俩挺有天分的,想练习就来,我这里弹药管够。”
几个孩子倒是挺喜欢十四叔的,虽然总喜欢和阿玛比高低。
但是他没什么长辈架子,能跟着他们玩到一起去。
四爷却笑老十四没长大,跟个孩子似的。
到了十月份,卢沟桥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火器演习。
观赏台上一众王公皇子皇孙,目光都集中在了下方的总指挥老十四身上。
老十四特别喜欢这种被人瞩目的感觉,顿时那种青年的意气风发,自信飞扬一下子表现得十足。
此刻昂首挺胸的老十四,好像只骄傲的花孔雀,不过花孔雀是开屏,老十四则是做着各种指挥操练的手势。
随着老十四手势的变化,炮声枪声轰隆不停,大地都被震得想要裂开了一样。气势惊人、声势浩大。
不管枪炮技术有没有在老十四的带领下有突破进展,这些兵士们的演练水准,还是让大家狠狠夸赞了一番的。
康熙对于这个成果也挺满意,看来老十四这两个月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不是去混日子去了,老四这看人用人的眼光倒是相当不错。
回到紫禁城后,老康还特意赏了德妃,两个儿子都优秀,这也是她母凭子贵该有的体面。
德妃领了赏赐自然特别自豪,小儿子这才第一次办差,就给自己挣来这样独一份的荣耀了。
她不禁暗想,我果然没有看错老十四。这个孩子,定会给自己挣来更大的尊贵体面来。
德妃对于这一点坚信不疑,小儿子承载了她这一生的寄托和期盼,她得尽全力支持儿子。
于是这位“慈爱”的老母亲,一边兴奋的幻想以后无上尊荣,还一边在库房亲自挑了一些好东西,巴心巴肝的让人送去老十四府上。
至于另一个儿子,则是被她选择性的遗忘了。
到了十一月,朝堂上百官联名上书,恳请康熙上尊号。
尊号一般是朝臣认为皇帝功绩卓越,做出了极大贡献才会在皇上生前就上的称号。
用于外交、礼仪、祭祀等正式场合。
皇帝的尊号不需避讳,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直接称呼。
不过老康却坚决不受,“朕只希望能多为百姓和社稷做点实事,好过这些无意义的称号。尊号的事情不用再提及,朕不是假意推辞,确实不想贪这虚名。”
其实,这已经不是百官第一次提出上尊号的请求了。
第一次请皇帝上尊号,是在康熙平定三藩之后,第二次是在收复台湾之后……
皇上明年六十大寿,百官也想再试试皇上的心意变了没有。
况且皇上在位期间,政治清明、仁政宽和…………功绩斐然,上尊号才能显示出百姓和朝臣对皇上的认可跟爱戴。
不过康熙是真得觉得没什么意义,坚决不受。
皇帝的尊号,是唯一生前就能见得着的赞美性质的称号。
毕竟谥号、庙号都是死后才封的。
最近朝堂上下,市井内外都是讨论这个事情的,李恬也浅八了一下。
康熙上尊号这件事儿的意义,就相当于后世被写进教科书里的伟光正人物,还是活着就让所有人称颂瞻仰的那种人。
甚至因为皇帝的这个至高无上的身份,大家不仅仅是赞美,还带着像是对圣人般的尊敬。
从官方角度,要是上尊号的话,礼部和理藩院还会把皇上的尊号,以国书名义广为传播,昭告天下。大清朝各级政府,机构、大清之外各个建交的国家,附属藩国等等都会知晓。
这样的好事都能拒绝,多少人感动于皇上的谦和、伟大……
就在这一年,老康还颁布了几条涉及全国的惠民政策。
第一条就是“永不加赋”政策,既按照今年的丁税总额作为基准,以后即使新增人口,也永不加赋。
然后还减免了二十三个受灾州县的赋税,分发种子和农具等帮助农民复产。
这些都是普惠性质的政策。
针对士子,即读书人的科考政策,老康决定明年加开乡试、会试恩科。
这还是有清一代,首次开恩科的举措,并且把这个形成了制度。
“嗣后每遇十年,皇上万寿正诞即加一科,亿万斯年,永为定例。”
从此后,每个皇帝即位后的万寿,逢遇十年整数,就加恩科。
这些举措都让康熙在民间百姓的呼声中,威望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
四爷等众位皇子也在为皇上的六十大寿,准备贺礼以表达孝心。
这一年所有金石玉玩、古董字画、瓷器摆件、珍惜药材……只要是贺寿礼物全都涨了价。
李恬和老九的海船以及蒙古商队,因为货品稀缺,还在这一年大赚了一笔。
四爷都笑她财运亨通,有财神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