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各位都已经在此列席,那么多余的开场白我也就不说了!”李儒当仁不让的站出来主持。八一中文网wくww√.81√zw.com
对于贾诩来说,他虽然选择了出仕,但是这么明显的抛头露面的事情他还是做不来的,也不是不足以胜任,而是先天不愿意走这个路线。
李儒就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要知道这家伙后来可是亲手去做掉了刘辩的狠人,这点小事情根本不算什么。
“的确!什么敌我分析之类的就不要多说了,既然大家能坐在这里,这些事情必然是已经想清楚了!”曹操却是没有安排什么代表,自己开口说道:“我们在这里只要各自分享关于黄巾营寨防卫的情报,以及约定好突袭黄巾军的时间等几个事情而已。”
鲍鸿暗自点头,智囊团也交代过,这种事情不可能安排大家兵合一处大家一起去突袭的,必然是各自筹备,相互配合而已。
另一方面,黄巾农民义军的情况大家也是心知肚明,非常清楚的,必然是散乱不堪,组织混乱。
哪怕是英布等名将前来统兵,同样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农民军本质的问题。
那就是侦查与反侦察,渗透与反渗透,保密与情报相关的问题。
从古至今,情报一直对战争的胜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武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这其中所说的“知”即充分地获取情报、科学地研判情报。孙子不仅将“知”视为战略决策和军事行动的基本依据,而且还科学地揭示了“知己知彼,胜乃不殆”这一战争规律,重点探讨了“知”与“胜”的辩证关系,指出情报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知”的问题,我国古代的人们很早就开始尝试将各种技术应用于情报活动中,可以说我国古代战争技术展史也就是军事情报技术的展演变史。
情报战是指围绕获取和运用情报而展开的斗争。又称情报作战。狭义的情报战是指敌我双方为获取对方情报和防御对方搜集已方情报而进行的各种对抗活动。广义的情报战是指敌我双方为最终达成军事斗争的胜利、保障已方的案例和利益而展开的以争夺信息控制为中心的情报系统的对抗。取得情报优势,是军事斗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情报战早就伴随着战争的产生而产生了。虽然从古至今,对于派出的情报人员有着五花八门的称呼,包括间谍、特工、斥候、侦候、细作、探马、侦察员、谍报员等等等等,但他们产生的目的是相同的,他们的任务就是为了刺探对方情报,做到知彼、知敌之情,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导权,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情报战历史悠久。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情报活动记载于《左传》书中,讲的是夏王启的重孙子名叫少康的人曾经派亲信女艾到对手浇那里从事间谍活动,刺探对方内幕情况,然后率军消灭了浇的势力,进而打回国都夏邑,恢复了王位和夏朝的统治。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少康中兴“。我国古代小说中也大量记载了这方面的故事:《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吴国大都督周瑜用假情报诱使曹操杀掉懂得水战的降将蔡瑁。《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的战斗中也有拼命三郎石秀化装成樵夫侦察祝家庄地形道路的故事。
为了获取情报,敌我双方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在战争之中,谁掌握更为先进的军事情报技术,也就能够掌握战场上的主动,进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就说两军对垒的时候,双方自然都想看到对方整个阵地的布置,但是在没有望远镜的情况下是很困难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使自身观察的位置身高,才能够登高望远。
巢车是一种专供观察敌情用的瞭望车,车底部装有轮子,可以推动,车上用坚木竖起两根长柱,柱子顶端设一辘轳轴,用绳索系一小板屋于辘轳上,板屋高9尺,方4尺,四面开有12个瞭望孔,外面蒙有生牛皮,以防敌人矢石破坏。屋内可容纳两人,通过辘轳车升高数丈,攻城时可观察城内敌兵情况。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时,楚共王曾在太宰伯州犁的陪同下,亲自登上巢车察看敌情。23年王莽军围攻昆阳时,造高1o余丈的大型巢车,用来观察城内守军动态,称为云车。
宋代又出现一种将望楼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楼车”。这种车以坚木为竿,高8丈,顶端置板层,方阔5尺,内容纳一入执白旗瞭望敌人动静,用简单的旗语同下面的将士通报敌情。将旗卷起表示无敌人,开旗则敌人来;旗竿平伸则敌人近,旗竿垂直则敌到;敌人退却将旗竿慢慢举起,敌人已退走又将旗卷起。望楼车,车底有轮可来回推动;竖杆上有脚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竖杆旁用粗绳索斜拉固定;望楼本身下装转轴,可四面旋转观察。这种望楼车比巢车高大,观察视野开阔。后来随着观察器材的不断改进,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观察敌情。
也就是说,一般经常说的云车并不是攻城车、冲车之类的攻击性武器,而是瞭望功能的道具。
提高空间高低是一个办法,另一个办法大家也是耳熟能详,物理课上经常会有这样的题目来考校关于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度远远比在空气中的传播度快,那就是听瓮。
在凿井的时候,把用薄皮封好口的瓮放置在井里,就可以听到从地下远处传来的音响,称之为“瓮听”。这种装置主要用来防止敌人在攻城时挖掘地道。
听瓮,其实就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时将听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有侦测需要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出周边的动静。需要的情况下,则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于瓮中,听辨声响,这叫“罂听”。为了减少情报失误,常会培训瞎子来执行“听”任务。瞎子眼睛不行,但听力往往强,据说方圆数十里的动静,都能通过听瓮听出来。
听瓮的明距今约有25oo年,《墨子·备穴》中对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说明。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听瓮得到了不断的改进,成为现代窃听器出现前最有效的窃听工具。如在唐代,出现了葫芦状枕头形窃听器,休息时将窃听器枕在头下,外面一有动静便能察觉;到宋代时窃听器已相当实用,多功能窃听器—“矢服”,成为选。矢服,就是盛装箭(矢)的器具,用牛皮来制作。当时侦察兵都会配备这种工具,需要当窃听时,拿出箭矢,吹足气,夜里枕在头下,几里以内人马声都能窃听到。矢服利用的是空腔接纳声音的原理而明的。另外,民间常用的窃听器还有“听管”,“隔墙有耳”就这么来的。
除此之外,自然免不了各种密写技术了,这个在鲍鸿看来就更不用多说了,化学知识而已,明矾水写字嘛!
密写术是借用于一种特殊墨水,达到写字看不出的目的。这种特殊墨水并非什么高科技,虽然一般人都不知道,但来源却非常方便,其实就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明矾水。明矾水写出的字,干后在纸上根本看不出来,但如果浸入水中,字迹顿现。
中国史书上有不少秘写案例的记载。据《金史·宣宗本纪》记载,金宣宗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乌古礼派间谍带着用明矾水写的密信,到京师告急,请求援兵。
康熙年间的“矾书案”,则是废太子胤礽利用密写术这种间谍手段引出的。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春,康熙亲征准噶尔,得到消息的胤礽决定利用这次机会解禁。他用重金买通了常为老婆(福晋)看病的医生贺孟頫,请贺带一份用明矾水书写的密信,潜到宫外。谁想这事让辅国公阿布兰侦知,矾书被截获,恢复皇太子地位的计划失败。
另外,除了明矾水,中国古人还用食用的米汤来写密件。
至于黑科技无人机—纸鸢……
纸鸢明于公元前的汉初,距今也有2ooo多年了,明人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淮阴侯韩信。韩信是军事家,他是怎么想到明纸鸢的?原来当时列侯陈豨造汉高祖刘邦的反,韩信与陈豨勾结,制作了纸鸢作为里应外合的信号,这也是最早用纸鸢来传递情报的实例。
纸鸢一般人都能制作,也方便控制,所以一经明,便在军事、间谍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纸鸢可以飞得老高,即便被敌方现,也奈何不了,那时没有高射炮、导弹什么的,弓箭根本无法击落。唐朝时魏博节度使田悦起兵谋反,围攻临洺城。守将张伾遂放纸鸢与朝廷援军取得联系。田悦当时也现了飘过营房上空的纸鸢,知道是城内传递军情,赶紧找来“善射者”,但根本无法射落,纸鸢飞得“高百余丈”。
我国两宋时期,战争频仍,间谍备受青睐,这可以说是一个谍战频繁的时代。而作为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城,聚集了全国重要政府机构,是最接近中枢脑的地方,因而成为各地间谍的汇聚之地。
时人曾感慨,天子脚下,哪里会没有外国间谍?官员王存也曾表示过担忧,说:辽人对我们朝中的事情了解得很详细啊!
政府为此曾多次下诏,公开招聘京城内外的能人来抓捕间谍,抓到一名赏钱三十万,还能够获得一定的功名。而知情不报或掩护间谍者,不单家长要斩,妻子还会被流放。可见,当时间谍成为政府头疼的问题,所以才要下大本钱来打击。
当然,宋朝并非一味防御,它也在积极组建自己的间谍和反间谍队伍,并形成完整的体制。
至于说鲍鸿最关心的密电之类的变态玩意,出现的就比较晚了。其实理论说出来也就那样,关键是没人想到罢了。
著名的抗倭将领、军事家戚继光明了作为密电的“反切码”。他专门编了两诗歌,作为“密码本”。取前一中的前15个字的声母,依次分别编号1-15;取后一36字韵母,顺序编号1-36。再将当时字音的八种声调,也按顺序编上号码1-8,形成完整的“反切码”体系。
使用方法大概是这样:如送回的情报上的密码有一串是5-25-2,对照声母编号5是“低”字,韵母歌编号25是“西”字,两字的声母和韵母合到一起了是di,对照声调是2,就可以切射出“敌”字。
当然,这些是属于隐秘传递的,还有各种明目张胆传递信息的玩意。
最著名的自然是烽燧。
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但也有独立存在挥预警防御作用的,新疆境内的烽火台就是最好的例证。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走向一致,起到了护卫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
烽燧长城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明,并以此骄傲了好多代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赵、秦等诸侯国即已开始修筑长城。秦始皇连接原燕、赵、秦北边关口塞防,“延袤万余里”,屏障华夏,汉武帝经营河西,“筑城障列亭”,护卫丝绸交通.而后筑修葺之事历代不辍。至明代,河西长城的修建达到最高峰。不然怎么会有嘉峪关这样的名胜古迹.修长城是国力的体现,有家底怕被贼惦着就得修。不是你想修就修,那是需要银两和人力来造。“峻垣深壕,烽堠相接”,构建起最完备的早事防御体系。当今世界各国只要有家底的都在修筑新的长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