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8 章 春耕忙(1 / 1)

过了元宵,年节就已经过得七七八八,该上班了。

谢玄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二月的两件要事上:春耕和秋粮。

秋粮曾说过,二月前必须上缴完毕,春耕就更不用提,关乎今年的民生。

经过考虑,谢玄英决定只在大同县推广红薯和土豆,暂时不要求其他县试种,一来新谷本就要尝试,二来,各县令未必会上心,与其给他们做手脚的机会,不如只让他们垦荒。

垦荒的主力是流民,而招募流民就需要优惠政策。

谢玄英和师爷们讨论了一番,最后认为,十年间自山西逃往河南之地的流民,至少有数万之多。

想要逃亡的流民回来,就必须给出合理的政策支持。

比如,开垦的荒地既归流民所有,可于当地入籍,并且三年之内免赋税,后两年只收一到三成税,以此吸引各地的流民黑户。

而为了推广红薯种植,谢玄英决定,种植红薯土豆的人家,第一年免除徭役,流民依旧三年内免税,普通人家则收低税。

这样等于百姓种出来的粮食,大部分都归他们自己所有,应该可以大大提升积极性。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如何教导百姓种植。

一秒记住

在中央,这是户部的差事,“以垦荒业贫民”“以树艺课农官”,放在地方,自然就是户房的活了。

户房本来有三人:张户书被程丹若杀鸡儆猴,但因为吏书的说情,目前回来继续试用,最近十分老实;包户书的母亲过世,回家守孝;郑户书后来居上,目前是户房头一人。

――他也是当时向谢玄英告密的人。

两个人显然是不够干这么多活的,钱师爷必须凑份,另外再招募一二打杂的,算是凑足了劝农的队伍。

谢玄英本来想亲自下乡,为百姓讲解如何种植,但被程丹若“委婉”劝住了。

“对你自己的样子有点数。”她道,“别帮倒忙了。”

谢玄英悻悻然:“我看了好些农书呢。”

程丹若安抚他:“家里够我们折腾了。”

她已经把后花园的花铲得七七八八,从前知府栽的花都被她移盆了。

现在,后花园已经变成田地,等待红薯、土豆和辣椒的宠幸。

“我们都不会种地,所以,我找了会的人来。”程丹若道,“以后你不许去西花厅了。”

谢玄英问:“女眷?”

她点头。

他原也不去那儿:“知道了。”

数日后。

三堂正间。

贺三娘和贺四娘挽着包袱,怯生生地看着面前的丫头。

“两位姑娘好,奴婢叫竹枝。”竹枝落落大方道,“这是小燕和小雀,以后你们有什么事,可以吩咐她们两个。”

小燕和小雀都是在大同买的丫鬟,□□了半年,也顶用了,忙不迭福身:“亲家姑娘好。”

贺三娘与贺四娘面面相觑,平时也算泼辣的她们,现在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怎么杵着?”程丹若进屋,言简意赅,“两位妹妹坐吧。”

“不敢。”贺三娘胆子大一些,“太太叫我们名字就行。”

“都一样,坐。”程丹若开门见山,“我请两位妹妹来城里,是有件事要让你们做,放心,亲兄弟也明算账,你们来我这帮忙,我会给你们工钱,够你们在老家雇人种田了。”

两个姑娘微微放心,她们是家里的劳力,一下走了两个人,光凭二娘五娘可不够干活的。

“不知道夫人要我们做什么?”

贺三娘问。

程丹若:“种地。”

她道:“有一些南边来的新庄稼,和小麦、稻米都不同,需要懂侍弄庄稼的人试着种些看看。”

两个姑娘明显放松了。

让她们绣花,她们不一定做得好,可种地不一样,她们提得动镰刀,就去地里割麦子了,打小在田里长大。

“有人教吗?”贺四娘问,“没人教,我们也不知道咋种啊。”

“我会让丫鬟念给你们知道。”程丹若道,“你们平时就住西面的抱厦,除了侍弄庄稼,也学一学打毛衣,每天的饭菜和这年的衣裳,我都会筹备好,月底你们可以回家一趟,如何?”

她安排得这样妥当,她们还有什么问题,一口答应:“没问题,多谢夫人。”

程丹若看向竹枝:“你负责料理两位姑娘的事,不要怠慢了。”

竹枝心中一喜,连连道:“夫人放心,奴婢知道轻重。”

*

贺家姑娘不愧是从小种地的人,她们了解清楚红薯和土豆的特性后,就开始尝试育苗。

程丹若只要每隔几天,过去查看一下情况就行了。她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纺织业上。

皇帝封的“司彩”一职,让她名正言顺地有了继续干涉的理由。

所以,她把宝源号的鲍贤、昌顺号的程正、做煤炭的史数石,做酒的许原一块儿叫到衙门,准备开股东大会(?)。

开会前,四个人争先恐后地拍了她一顿马屁。

“还未恭贺夫人得封淑人。”

“夫人真乃奇女子也。”

“羊毛衣惠泽甚众,皆是夫人之功。”

“吾等誓死效力。”

程丹若端茶的动作久久顿住,少时,放了回去。

在场都是人精,察言观色的本事一流,马上看懂了她的意思,纷纷住口。

“今天我想说一下春末收羊毛的事。”程丹若整理思绪,“北边冬夏温差大,羊在夏季前也会换毛,要把握住这个机会。”

程正颔首:“我们原也这么想,冬天收羊毛的时候已经和百姓说过,夏初会再收一次。有去年的经验在,他们一定会留好。”

程丹若问:“但这里养羊的人还是不够多,对吧?”

程正略显无奈地点头:“养羊最多的还是羊行,可羊行不愿意多卖羊毛给我们。”

普通的百姓家庭,就算养了牛羊,数量也很少,真正饲养大量牛羊的还是羊行和牛行。

可他们的羊是要卖的。

剃了毛的羊丑不拉几的,容易让人误解为生了病。即便有利可图,羊行的人也不愿意赚这个钱。

程丹若道:“只有等到毛衣真的做起来了,这里才会像江南百姓养蚕桑一样,多养山羊,这是急不来的。”

“夫人说的是。”程正附和了一声,试探着说,“可今年总要收上一些。”

程丹若点点头,说:“还是和胡人做交易。”

程正试探道:“互市不是六月才开?届时怕为时已晚。”

“鞑靼春时进贡,官府交易不走互市,走贡市。”程丹若慢条斯理道,“他们应该不会拒绝用羊毛交换东西。”

程正心中的猜测成真,不由振奋,夸赞道:“还是要仰仗夫人。”

“贡市时,你们派人过来和我一起去谈。”她敲定此事,又问,“别的方面可有进展?”

鲍贤方才一直装老,闭目养神,此时才慢悠悠苏醒,说道:“倒也有些收获。”

他示意掌柜打开匣

子,排列出六件不同的毛衣。

掌柜介绍道:“经过咱们织娘的尝试,毛衣姑且分为厚薄两种,厚的能顶替寻常棉袄,薄的可以做春秋夹袄,又根据毛线的品次,分为上中下三品。此外,还有一特品,如今尚未织完,全以羊的底绒织成,细腻柔软,又比皮草轻薄,保暖效果却极好,贴身穿着,寒冬腊月也不冷,就是绒少,一年怕也出不了几件。”

程丹若:“……”

很好,这下等级都出来了。

但她很配合地查看了六件毛衣,发现它们都有了繁简不一的花纹,其精美度比最开始的毛衣强了不知道多少。

而上等的细薄毛衣上,还缝了大大小小的珍珠,组合成花卉的图案。

“辛苦了。”程丹若并不吝啬夸赞,可也没忘记敲打,“毛衣之所以要紧,是关乎民生大计,这也是圣人看重的原因,论珍奇斗巧,可比不过刺绣巧夺天工。”

鲍贤道:“夫人所言是正理,只不过此事既然已经上达天听,咱们总要表表心意才好。”

“您的意思我明白,可光送奇珍异宝上去,怕是讨不着好。等到今年冬天,同正事一道报上去,才是锦上添花呢。”

程丹若不咸不淡道,“当然,我就这么一说,您不信,自可安排了去。”

鲍贤说:“这事当然听您的。”他要托人上贡,别说能不能成,掏多少银子,那是越俎代庖,以后可就生出嫌隙。

况且,圣人点明要她主理此事,自己若不听,恐怕这颗脑袋也在脖子上放不了几天了。

程丹若这才道:“那就好。”

她终于能喝口茶,微微润润嗓子,沉吟道:“其他倒是没有要紧事,春天羊毛收足了,夏天就能开始织,秋冬之际,咱们再见分晓吧。”

其他人都应了。

--

春天的脚步慢慢近了。

大同这个地方,三四月还可能下雪,可虽然暖和不到哪里去,农民却开始了新一年的耕种。

小麦、小米、高粱依次播下,今年又多了红薯和土豆。

对于抗风险极低的普通百姓家庭来说,尝新并不是什么正确的选择。大多数人家依旧保守得种了小麦。

但在听说今年夏天,可能要去疏通河道时,不少人家考虑到免除一人徭役的优惠政策,便决定咬咬牙,再多种点红薯。

至少要种一亩,不足一亩是无法免除徭役的。

人口多的人家,则想到红薯低税,便决定在周边垦些荒田,胡乱种点,说不定到年底,家里人就能多两碗干饭。

而这个时候,细心的百姓不难发现,大同的外来者变多了。

是的,经过去年秋冬的宣传,在河南、直隶甚至山东的部分流民,听说朝廷和鞑靼停战的消息后,逃亡的晋人陆续开始返乡,另一些无家可归的人,在听说大同府招募流民,垦荒入籍的消息后,也决定来碰碰运气。

当然了,还有少部分更“特殊”的人群。

――某些失去了户籍,不知能在何处安家的人。

比如,彭万年和于美娘夫妻。过了元宵,年节就已经过得七七八八,该上班了。

谢玄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二月的两件要事上:春耕和秋粮。

秋粮曾说过,二月前必须上缴完毕,春耕就更不用提,关乎今年的民生。

经过考虑,谢玄英决定只在大同县推广红薯和土豆,暂时不要求其他县试种,一来新谷本就要尝试,二来,各县令未必会上心,与其给他们做手脚的机会,不如只让他们垦荒。

垦荒的主力是流民,

而招募流民就需要优惠政策。

谢玄英和师爷们讨论了一番,最后认为,十年间自山西逃往河南之地的流民,至少有数万之多。

想要逃亡的流民回来,就必须给出合理的政策支持。

比如,开垦的荒地既归流民所有,可于当地入籍,并且三年之内免赋税,后两年只收一到三成税,以此吸引各地的流民黑户。

而为了推广红薯种植,谢玄英决定,种植红薯土豆的人家,第一年免除徭役,流民依旧三年内免税,普通人家则收低税。

这样等于百姓种出来的粮食,大部分都归他们自己所有,应该可以大大提升积极性。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如何教导百姓种植。

在中央,这是户部的差事,“以垦荒业贫民”“以树艺课农官”,放在地方,自然就是户房的活了。

户房本来有三人:张户书被程丹若杀鸡儆猴,但因为吏书的说情,目前回来继续试用,最近十分老实;包户书的母亲过世,回家守孝;郑户书后来居上,目前是户房头一人。

――他也是当时向谢玄英告密的人。

两个人显然是不够干这么多活的,钱师爷必须凑份,另外再招募一二打杂的,算是凑足了劝农的队伍。

谢玄英本来想亲自下乡,为百姓讲解如何种植,但被程丹若“委婉”劝住了。

“对你自己的样子有点数。”她道,“别帮倒忙了。”

谢玄英悻悻然:“我看了好些农书呢。”

程丹若安抚他:“家里够我们折腾了。”

她已经把后花园的花铲得七七八八,从前知府栽的花都被她移盆了。

现在,后花园已经变成田地,等待红薯、土豆和辣椒的宠幸。

“我们都不会种地,所以,我找了会的人来。”程丹若道,“以后你不许去西花厅了。”

谢玄英问:“女眷?”

她点头。

他原也不去那儿:“知道了。”

数日后。

三堂正间。

贺三娘和贺四娘挽着包袱,怯生生地看着面前的丫头。

“两位姑娘好,奴婢叫竹枝。”竹枝落落大方道,“这是小燕和小雀,以后你们有什么事,可以吩咐她们两个。”

小燕和小雀都是在大同买的丫鬟,□□了半年,也顶用了,忙不迭福身:“亲家姑娘好。”

贺三娘与贺四娘面面相觑,平时也算泼辣的她们,现在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怎么杵着?”程丹若进屋,言简意赅,“两位妹妹坐吧。”

“不敢。”贺三娘胆子大一些,“太太叫我们名字就行。”

“都一样,坐。”程丹若开门见山,“我请两位妹妹来城里,是有件事要让你们做,放心,亲兄弟也明算账,你们来我这帮忙,我会给你们工钱,够你们在老家雇人种田了。”

两个姑娘微微放心,她们是家里的劳力,一下走了两个人,光凭二娘五娘可不够干活的。

“不知道夫人要我们做什么?”贺三娘问。

程丹若:“种地。”

她道:“有一些南边来的新庄稼,和小麦、稻米都不同,需要懂侍弄庄稼的人试着种些看看。”

两个姑娘明显放松了。

让她们绣花,她们不一定做得好,可种地不一样,她们提得动镰刀,就去地里割麦子了,打小在田里长大。

“有人教吗?”贺四娘问,“没人教,我们也不知道咋种啊。”

“我会让丫鬟念给你

们知道。”程丹若道,“你们平时就住西面的抱厦,除了侍弄庄稼,也学一学打毛衣,每天的饭菜和这年的衣裳,我都会筹备好,月底你们可以回家一趟,如何?”

她安排得这样妥当,她们还有什么问题,一口答应:“没问题,多谢夫人。”

程丹若看向竹枝:“你负责料理两位姑娘的事,不要怠慢了。”

竹枝心中一喜,连连道:“夫人放心,奴婢知道轻重。”

*

贺家姑娘不愧是从小种地的人,她们了解清楚红薯和土豆的特性后,就开始尝试育苗。

程丹若只要每隔几天,过去查看一下情况就行了。她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纺织业上。

皇帝封的“司彩”一职,让她名正言顺地有了继续干涉的理由。

所以,她把宝源号的鲍贤、昌顺号的程正、做煤炭的史数石,做酒的许原一块儿叫到衙门,准备开股东大会(?)。

开会前,四个人争先恐后地拍了她一顿马屁。

“还未恭贺夫人得封淑人。”

“夫人真乃奇女子也。”

“羊毛衣惠泽甚众,皆是夫人之功。”

“吾等誓死效力。”

程丹若端茶的动作久久顿住,少时,放了回去。

在场都是人精,察言观色的本事一流,马上看懂了她的意思,纷纷住口。

“今天我想说一下春末收羊毛的事。”程丹若整理思绪,“北边冬夏温差大,羊在夏季前也会换毛,要把握住这个机会。”

程正颔首:“我们原也这么想,冬天收羊毛的时候已经和百姓说过,夏初会再收一次。有去年的经验在,他们一定会留好。”

程丹若问:“但这里养羊的人还是不够多,对吧?”

程正略显无奈地点头:“养羊最多的还是羊行,可羊行不愿意多卖羊毛给我们。”

普通的百姓家庭,就算养了牛羊,数量也很少,真正饲养大量牛羊的还是羊行和牛行。

可他们的羊是要卖的。

剃了毛的羊丑不拉几的,容易让人误解为生了病。即便有利可图,羊行的人也不愿意赚这个钱。

程丹若道:“只有等到毛衣真的做起来了,这里才会像江南百姓养蚕桑一样,多养山羊,这是急不来的。”

“夫人说的是。”程正附和了一声,试探着说,“可今年总要收上一些。”

程丹若点点头,说:“还是和胡人做交易。”

程正试探道:“互市不是六月才开?届时怕为时已晚。”

“鞑靼春时进贡,官府交易不走互市,走贡市。”程丹若慢条斯理道,“他们应该不会拒绝用羊毛交换东西。”

程正心中的猜测成真,不由振奋,夸赞道:“还是要仰仗夫人。”

“贡市时,你们派人过来和我一起去谈。”她敲定此事,又问,“别的方面可有进展?”

鲍贤方才一直装老,闭目养神,此时才慢悠悠苏醒,说道:“倒也有些收获。”

他示意掌柜打开匣子,排列出六件不同的毛衣。

掌柜介绍道:“经过咱们织娘的尝试,毛衣姑且分为厚薄两种,厚的能顶替寻常棉袄,薄的可以做春秋夹袄,又根据毛线的品次,分为上中下三品。此外,还有一特品,如今尚未织完,全以羊的底绒织成,细腻柔软,又比皮草轻薄,保暖效果却极好,贴身穿着,寒冬腊月也不冷,就是绒少,一年怕也出不了几件。”

程丹若:“……”

很好,这下等级都出来了。

但她很配合地查看了六件毛衣,发现它们都有了繁简不一的花纹,其精美度比最开始的毛衣强了不知道多少。

而上等的细薄毛衣上,还缝了大大小小的珍珠,组合成花卉的图案。

“辛苦了。”程丹若并不吝啬夸赞,可也没忘记敲打,“毛衣之所以要紧,是关乎民生大计,这也是圣人看重的原因,论珍奇斗巧,可比不过刺绣巧夺天工。”

鲍贤道:“夫人所言是正理,只不过此事既然已经上达天听,咱们总要表表心意才好。”

“您的意思我明白,可光送奇珍异宝上去,怕是讨不着好。等到今年冬天,同正事一道报上去,才是锦上添花呢。”

程丹若不咸不淡道,“当然,我就这么一说,您不信,自可安排了去。”

鲍贤说:“这事当然听您的。”他要托人上贡,别说能不能成,掏多少银子,那是越俎代庖,以后可就生出嫌隙。

况且,圣人点明要她主理此事,自己若不听,恐怕这颗脑袋也在脖子上放不了几天了。

程丹若这才道:“那就好。”

她终于能喝口茶,微微润润嗓子,沉吟道:“其他倒是没有要紧事,春天羊毛收足了,夏天就能开始织,秋冬之际,咱们再见分晓吧。”

其他人都应了。

--

春天的脚步慢慢近了。

大同这个地方,三四月还可能下雪,可虽然暖和不到哪里去,农民却开始了新一年的耕种。

小麦、小米、高粱依次播下,今年又多了红薯和土豆。

对于抗风险极低的普通百姓家庭来说,尝新并不是什么正确的选择。大多数人家依旧保守得种了小麦。

但在听说今年夏天,可能要去疏通河道时,不少人家考虑到免除一人徭役的优惠政策,便决定咬咬牙,再多种点红薯。

至少要种一亩,不足一亩是无法免除徭役的。

人口多的人家,则想到红薯低税,便决定在周边垦些荒田,胡乱种点,说不定到年底,家里人就能多两碗干饭。

而这个时候,细心的百姓不难发现,大同的外来者变多了。

是的,经过去年秋冬的宣传,在河南、直隶甚至山东的部分流民,听说朝廷和鞑靼停战的消息后,逃亡的晋人陆续开始返乡,另一些无家可归的人,在听说大同府招募流民,垦荒入籍的消息后,也决定来碰碰运气。

当然了,还有少部分更“特殊”的人群。

――某些失去了户籍,不知能在何处安家的人。

比如,彭万年和于美娘夫妻。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规则怪谈:我和同桌一起快穿 大哥的逆袭 蛮荒重生野人相公宠上天 穿成极品恶婆婆,连房带车入农门菠萝奏乐 拯救悲情反派进行时免费 我在惊悚游戏里封神无限宝书网 反派被迫洗白(快穿) 重生之锦绣皇子妃热门小说推荐 O装B后撞上了少将的易感期 招惹病弱少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