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不明白为什么伍明总是说自己『不善良』『不是好人』『救不了别人』。威尔不赞同伍明总是对自己给予负面的评价,他认为伍明是个好人。在威尔的观察中,伍明是一个很注意观察细节的人。威尔也听说过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有一种人天生容易察觉事物的细枝末节。这种人如果智商过低,那就会发疯。而这种人如果智商很高,情商过低,就会出现自闭症的症状。而如果这种人智商、情商都很高,则又会出现共情能力过强,从而容易感受到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威尔觉得伍明就是这种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威尔就再也没有和伍明谈起过关于王蕊的话题,因为威尔不想让伍明再次难受。如果需要再找王蕊,威尔也是自己和王蕊联系。通过与王蕊沟通,威尔了解到,『科尔』每次做预算的时候其实都是由陈卫武进行最后拍板。在拍板之前,往往陈卫武都会强行增加销售预算指标。而在毛利部分,陈卫武则会卡得很死,即使有毛利空间,也要严格把控,把毛利做低。而从每年最后的完成情况来看,即使是这样,销售预算还是做低了,而毛利还是做高了。每年到了10月左右的样子,预算还要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一下。威尔注意到了这些细节,觉得中国市场确实和美国大不一样。威尔从数据的角度看,他感受到了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威尔也发现了中国人员和运输成本在整个销售过程中的占比之小,而配件耗材、市场公关等其他支出项目则与之相比大了很多。这与美国大不相同。于是威尔根据自己的经验,把配件与服务的相关项目一一进行了计算。威尔计划推出一个『付费服务项目』的增利计划,从而可以为『科尔』减少支出,并创收,从而增加毛利。但是在这个计划成形之前,威尔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安排了审计小组,对工程项目和客服项目进行审计。但是审计小组却过度解读了威尔的安排。他们认为威尔是对于工程部和客户服务的预算有疑问,于是反复进行市场考价和询价,想尽办法把这些项目中的水分挤掉。于是威尔就成为了好几个部门头头的眼中钉。这些头头也不会给威尔脸色看,只是在配合的程度上就很低,弄得整个过程进展很慢。每当威尔遇到问题的时候,威尔总感觉身心疲惫。好在有伍明帮他从中周旋。伍明在公司的时间比较长,在各部门的头头脑脑人物之间总有些关系,而且伍明和各部门主要干活的几个人关系更好,总能找到关键人物把威尔想要了解的情况搞清楚。威尔感觉,在中国干活和美国还真不一样。在美国是只要上面下指令,然后每个人各扫门前雪。而在中国,往往领导知道的不如下面的人详细,而掌握最关键细节的往往是每个部门的负责具体事务的人。有时候甚至一个部门会有几个这样的人,他们负责各个关键的环节。在美国,是一个聪明人带领着一群笨蛋;在中国,是一个笨蛋领导着一群聪明人。于是,威尔就向伍明请教,如何和中国的同僚打成一片。还有,怎样才能辨识出哪个人才是一个部门负责具体事物的关键人物。伍明说:『关键人物辨识很简单,一般你就盯着这个部门的「二号人物」就可以了。一般来说,一个部门就只有一个「二号人物」。如果一个部门很难看出谁是二号人物,那么就说明这个部门有多个关键职责,这些职责一般会有多个人物分别掌控,那么这个部门就抓他们的头儿』。伍明还说:『至于如何打成一片,这个很难用语言描述。我可以给你演示一下。我找个机会,弄两个部门做个团建活动,你参加一次,就能和他们部门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