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幼窈呶着嘴儿:“我才不傻呢,等幽王殿下平反了,表哥就能恢复封号了,到时候表哥就是手握兵权的大王爷,我当然要趁表哥还没发迹的时候,把表哥的腿儿抱紧了,将来谁也比不过我在表哥心里的地位,看谁还敢欺负我。”
说完了,她托着香腮,一脸“我是不是很聪明,快夸我”的表情。 可是把周令怀逗笑了:“以后,就请表妹多多关照。”
他手中也掌握了一条商道,是北境山西这一带,也经营了不少产业,既然小姑娘壮志勃勃要赚钱,他为什么不成全? 虞幼窈一拍胸口:“表哥请放心,我的镖行只要办成了,一定亏不了,等周永禾将策案做好了,就拿给表哥看一看。”
乍一听小姑娘提起旁的男人名字,周令怀眉心微跳,顿时就想到,这位周永禾是谁了,就道:“倒是个人才,他以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接下镖行这样的活计,倒也是个有魄力,也有野心的人。”
虞幼窈身边得用的人不少,但能叫他看上的,也只有一个周永禾。 虞幼窈点头:“不光如此,他本身手段和智谋也都不缺,做事也是妥当,在镖行里历练些时候,也堪大任。”
她重用周永禾一方面是,这人是祖母给她的,值得信用。 另她本人,也对周永禾也是比较欣赏。 周令怀转了话题:“幽王府护卫,设左、右、前、后、中五所,每所设一千户,十百户,也就是五千人众。”
虞幼窈一下瞪大了眼睛:“本朝官增设护卫按照官阶,都有严格规制,藩王最多设二千护卫军,为什么幽王府护卫指挥司这么多人?”
她原还因为幽王是皇室中人,多说了一些呢。 周令怀轻笑:“其实,所谓的护卫规制,虽然明文规定,但掌实权的人,本就有诸多特权,加之我父王又是正统的皇室中人,《周典》上明文规定,皇子可设三千护卫军,以策万全,皇子后代依次递减,如此一来,幽王府规制内可养五千护卫军,但加上种种特权,实际上最多可养八千护卫军,而这些都是明面上的,暗地里,也都养了暗卫,加起来达到万数。”
其中有三千,就是他暗里头养的潜蛟,这是精骑。 另有两千是精兵。 这两支军队战斗力强悍,精骑擅以少胜多,远征作战能力强悍,能一天以奔袭四百里地作战,其威力完全不亚于,前朝时期最强大的辽东军。 两千精兵最擅兵阵,擅长突袭,克制骑兵有奇效。 虞幼窈震惊不已:“这么多?!”
周令怀点头:“既然要开镖行,需要用的人自然不少,我拨一千人给你,三个月内陆续到齐,到时候你自行安排。”
虞幼窈吓了一跳,连忙摆摆手:“表哥,我用不了这么多人,五百人数就差不多够了,一千人太多了。”
周令怀轻笑:“给了你,便是你的人,往后他们的粮晌,都由你自己发放,随便你怎么使唤都成,一旦你的镖行成立,开商路,需要用到的人很多。”
虞幼窈本想拒绝,但仔细一想,表哥的话不无道理,就点头:“谢谢表哥。”
说完了,她就拿过桌子上一个老香樟宝盒:“表哥,这是我手中暂时能动用的银票,你先拿去用,不够了再问我要。”
她可不白占表哥的便宜和好处。 表哥对她好,她也要对表哥好才是。 周令怀打开盒子一看,里头放了一叠的银票,嘴角止不住地抽搐了几下,正好又听到小姑娘“不够了再问我要”这等财大气壮的豪言壮语,好险将嘴里的茶咽到了喉咙里,不然又要被整呛着了。 他到底是哪儿给了小姑娘很缺钱的错觉? 让小姑娘觉得他就像一个嗯“干软饭”的? 周令怀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推拒:“我暂时不缺钱,表妹把银票收回去吧,你要做镖行,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
虞幼窈将盒子又推回到表哥跟前,笑眯眯地:“我知道表哥不容易,手里还养了万数的护卫军,现在不缺钱,以后肯定缺啦,表哥不用觉得不好意思,这些钱算是一千护卫军的租借金,所以表哥一定要收着,苦了什么,也不能苦了表哥手底下的人,表哥从家破人亡走到现在不容易,他们忠心耿耿跟了你一路,肯定要厚待了。”
幽王府被叛谋逆,王府的产业尽数充分,表哥还要养这么多人口,这几年过得肯定不容易。 他说“暂时不缺钱”,只是习惯性谦虚了一下,总不能说,自己很多钱,一点也不差钱吧! 可也不知道小姑娘到底都脑补了什么,竟觉得他是抹不开面子,才不收银票,连借口都主动帮他找好了:一千护卫军的租借金! 可真是谢谢你喔! 周令怀彻底无语了:“我真是……” 虞幼窈笑弯了唇儿:“表哥,跟我还客气什么呢,你看我就从来不和你客气,想要开镖行,就直接找表哥帮忙,缺人了,就直接找表哥要,”一边说着,就皱着小鼻子,有些不高兴了:“表哥不要我的钱,难道是跟我生分了?”
周令怀抚额:“行叭!”
今后从别的地方补给她也行,免得惹了小姑娘不快。 毕竟,小姑娘可是拍了胸说要帮他养军队的。 总不能驳了她一片好意吧! 镖行的事敲定好了,周令怀又寻了两人行走江湖的游侠,虞幼窈了解到镖行内部的一些规矩事宜,并且整理成册,仔细研究。 之后,两个游侠被派到小周庄,帮着周永禾操持做镖行的应事宜。 不知不觉就到了六月。 天气越来越热,一个多月没下一滴雨。 大周流言四起,都说是幽王殿下含冤而死,惹得天怒,降下炎罚,只有幽王洗涮了冤情,上天才会降下甘霖。 百姓们不懂朝堂之事。 但是,有一句话叫“风起于青萍之末”,世事变化往往是始于朝堂,起于民间,越是小人物,往往越能最先体会世道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