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寒门状元 > 第一一五八章 来不及

第一一五八章 来不及(1 / 1)

紫禁城文华殿偏厅,七位顾问大臣汇聚一堂,商讨军政大事。

之前商讨一整天,都是按照既定流程办事,没什么新意。结果才散会一个多时辰,就有新议题了。

居庸关守将李频,上报朝廷出动援军两千余众增援土木堡,其得到的军令不是朝廷下发,而是由沈溪这个延绥巡抚直接开出的调令,让朝中的大佬们大出意外。

建昌侯张延龄并非七位顾问大臣的成员,但他跟兄长一起统辖京营,此时同在文华殿内。

听到熊绣的阐述,张延龄心想:“沈溪这小子不甘心引颈就戮,居然擅自调兵!?原本死后还可以追封个功臣,使得家族荣耀,但出了私下调兵这事儿,足可让你身败名裂,不是功臣反而是罪臣。这小子简直是自找麻烦!”

除了张延龄幸灾乐祸,与会大臣大多生性谨慎,诸如刘健、马文升,他们担心的是出动援军后对居庸关防务的影响。

虽说给沈溪派去的属于“预备役”,但在内长城一线遭遇鞑靼攻打之时,这些“预备役”兵马也可以派上大用场,沈溪此举在朝中大臣看来,有“僭越”嫌疑,擅自调兵,必须要拿出个对应的态度。

英国公张懋环视殿内群臣一眼,说道:“延绥巡抚,从居庸关调兵,未经兵部许可,怕是不妥吧?”

张懋没敢把话说得太满,因为他要试探在场大臣的反应,张懋清楚谢迁和马文升肯定会保沈溪,李东阳、刘健、张鹤龄则会站在踩沈溪一边,至于兵部侍郎熊绣则属于中立一方,两边都不会得罪。

张延龄蹙眉:“公爷这话不对,沈溪的行为哪里是不妥,根本是罪大恶极!沈溪身为延绥巡抚,本为光复榆林卫城出兵,结果他出京一个月,尚未离开京师六百里,兵不过宣府,如今延绥已顺利收复,他尚停留土木堡,如今调动的又是隆庆卫兵马,于情于理,都该追究责任!”

张延龄对于西北战事一知半解,只顾着攻讦沈溪,没有考虑太多。但像张懋、刘健这样的老臣,却清楚延绥巡抚这个职务有着怎样的定义……沈溪以右都御史领延绥巡抚,乃是刘大夏副手,征调兵马范围绝对不仅仅限于三边,为了达到对鞑靼作战胜利的目的,征调隆庆卫兵马帮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

问题在于沈溪征调的兵马不是往宣府,而是往援土木堡,土木堡已荒弃,不在朝廷刚刚做出的军事防备体系之列。

如果朝廷将沈溪这种调兵行为认定是抵御鞑靼入侵,那就合情合理,属于正常调兵;如若将沈溪的这种调兵行为当作是为解救自己危难而不顾大局,那就是自私自利、贪生怕死的僭越。八壹中文網

说白了要看朝廷怎么给沈溪定性,在大明,以成败来论英雄最恰当不过。

在沈溪提前判断鞑靼人出兵计划,并且成功预言鞑靼主攻方向并上奏朝廷的前提下,沈溪的调兵合情合理,甚至被很多人看作是妙笔。

问题在于沈溪的先见之明并未被朝廷采纳,朝中这些大佬可不愿承认是自己的懈怠才在战局判断上出现重大失误,他们只觉得沈溪是撞了狗屎运,至于沈溪获得的战功,也被他们选择性忽略。

如果现场出现一致声讨的情况,那即便沈溪调兵合情合理,也会被定义为不合法,必须问罪。

从开始,就只有张懋和张延龄两个管军队的勋贵发话,旁人都在沉默中。

谢迁没有出言为沈溪辩解,旁人也未落井下石,这会儿都在等别人发表意见,自己站出来说话,或者会显得包庇纵容,或者会显得小肚鸡肠,以文华殿中这些大臣的阅历,他们觉得自己没理由跟一个后生小子斤斤计较,虽然从官品上来说,沈溪并不比他们低多少。

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一直旁观会议,静候给弘治皇帝传报的最后结果出炉,见场面有些僵持,他着急地道:“诸位大人,你们且说说,沈大人这调兵是该赞许,还是该定罪?”

话本身没问题,但谢迁听了却很不乐意,当即问道:“萧公公,作何一定是嘉奖或者定罪?沈溪小儿虽在一些事上做得有欠周详,但却成功预判西北战局变化,预料到狄夷的走向,如今据守土木堡,以土木堡为凭据与狄夷一战,有何不对?”

“即便朝廷准备放弃土木堡,沈溪小儿身处重围,又不能未卜先知,他所作所为全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即便不合规矩,但事急从权也不该定罪!”

李东阳劝道:“于乔,切勿心急,想来萧公公也并非是有要追究之意。”

萧敬连忙解释:“是啊是啊,谢阁老,沈大人在西北确实为大明立下功勋,我为他请功还来不及,怎会追究他的罪责?只是此事朝廷总要拿出个说法,陛下那边正在等着传信,诸位大人可不能这么不了了之……”

在司礼监多年,萧敬对于大明这些文臣的习惯早就一清二楚,有事一退六二五,没事打哈哈,自然而然就可以把小事复杂化,又或者将大事简单化。

萧敬发现自己不但要对皇帝鞠躬尽瘁,还要在这些重臣面前陪笑说和,当个日理万机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对他这样对权力无心之人,确实是一种巨大的煎熬。

萧敬从未有过争夺权力的野心,只希望平平淡淡过日子,只因他在皇宫中声望崇高,才被弘治皇帝委以重任。

马文升插话:“老朽看来,不如这般,传令土木堡,命沈溪即刻撤兵居庸关,同时加强居庸关戒备,令沈溪部可凭据居庸关防守!”

这话说得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

严格说起来,这根本就是场面话,谁都知道现在宣府的状况,沈溪固守土木堡待援,根本已失去突围的能力。在这些大臣看来,土木堡不具备驻守的条件,那让沈溪继续留在土木堡就有推沈溪送死的嫌疑。

但让沈溪突围,沈溪死得更快。

这不是说马文升准备催沈溪去送死,因为朝廷的军令未必能送进土木堡,沈溪连军令都领不到,谈什么遵从?

张懋瞥了马文升一眼,神色好似在说:“真是‘高招’,你怎么不自己去传达军令?如果派出的援军能收回来,就没这么多麻烦了,就怕这路兵马最后也要折损在土木堡,却无法延缓鞑靼人前进的步伐。”

刘健作为内阁首辅,适时发话:“西北形势急转直下,如今最着紧的是镇守京师和紫荆关、居庸关,北寇兵马必分兵多路奇袭长城内关和京畿重地,若是可坚持到寒冬到来,北寇兵马自然撤去,危机当可解除。”

“要做到持久作战,则必须加强京师九门戒备,传召各处勤王兵马火速向京师进发,与北寇一战!”

又是避重就轻的废话,关注的焦点不是怎么将沈溪征调出去的兵马讨回来,而是转移到京畿防务借给别人的兵马或许能收回,去了土木堡基本是有借无还,在鞑靼势不可挡的兵锋下,借出多少兵马都属于“打水漂”。

其实刘健这种态度很务实,兵马调都调了,土木堡朝廷也决定选择性放弃,你说什么也没用,与其追究责任,不如先商讨下一步兵马调度的问题,现在追究沈溪也没法把他押回来受审,想要追究李频的责任还指望熟悉地形的李频在居庸关死守。

阵前不宜换将,这个节骨眼儿上想追究责任意义不大,论功请赏更是无稽之谈,如此一来自然应该把这件事暂时忘掉,甚至对皇帝也别提,免得听了上火。

一退六二五,老思路,老战术,甚至不能算是旧瓶新装,干脆就是圆滑世故的老臣应该做出的选择。

萧敬一听这话,立马受到启发……他的心态跟刘健无太大区别,息事宁人是其最大的特点。萧敬连忙道:“那此事,暂且不议?”

谢迁有些不满:“之前怕误事,不肯给沈溪小儿调拨兵马,如今兵马都已调往土木堡,虽只有两千余众,但也未必不能力挽狂澜,为何不继续增派?”

虽说朝廷上下现在对谢迁敬佩有加,但他的提议却很难得到旁人的赞同。

谢迁想要设法营救沈溪,跟马文升两票对五票,无法扭转其他重臣的观点,别人也不会给他这机会,因为权贵们最着紧的是保住他们的身家性命,京师安危排在了第一位。

至于京师之外的事情,基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列。

李东阳道:“兵部刘尚书的兵马,也该早些征调回撤,若行军及时,紫荆关和居庸关左近之地尚且可具备一战之力,否则只能以京师为最后防线,与北寇一战。”(未完待续。、,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17-01-1807:47:40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终宋起点中文网 汉末之吕布再世 朕又不想当皇帝 我要当球长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终宋八一中文 甲午之军工霸世 我的探长生涯 三国之无双猛将 皇后请自重,我真不想代替陛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