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纨带着辅良两个人抵达郑府的时候,正是徐渭趴倒在地上如同死猪一般生死不明的时刻,浑身的衣服都湿透了,头水渍渍的好像刚刚洗过还没擦拭一般,若不是上下起伏的胸腹部还能表现他的生命体征,怕是要被抬到乱葬岗吸收天地日月精华去了,那边结束晨练正准备去城防营点卯报道的郑勇用怜悯的眼神看着徐渭,悄悄的离开了。八一小说网≥w﹤w<w≦.≤8≦1﹤z﹤w≤.com
接到拜帖的时候,郑光还有些好奇,这个时节还会有谁来拜访自己?看了看名字,朱纨,郑光顿时瞪大了眼睛。
郑光对明朝的历史了解的其实并不多,只是因为嘉靖时期的南倭北虏风起云涌而对那时候有些特殊的兴趣,对于徐阶严嵩戚继光这类传奇人物比较好奇,这才做了一些了解,随之了解到的部分风云人物里,恰好,有两个人是郑光忘不了的,一个,叫做曾铣,一个,叫做朱纨。
前者,锐意恢复河套走廊,力主对蒙古进行强力打击,使之再也无法轻易深入内地劫掠大明百姓,一心为国为民,战功彪炳,而且极其善于使用火器,屡次使用火器把蒙古人打的损失惨重,使蒙古人极为畏惧这位总督,他是郑光非常敬佩的人,如果可能,郑光甚至会很期待向他讨教研制新型火器和使用火器战斗之法。
后者,锐意平定倭寇,为国除害,总体策略是先行剿灭倭寇,歼灭奸民,将幕后主使的东南大户全部收拾掉,将沿海秩序全部平稳之后,再行开放海禁,重新塑造大明的海上秩序,将大明的钱袋子给安稳下来,全心全意地为大明和嘉靖皇帝本人着想。
平心而论,这两人都是一心为国,不为私利,是嘉靖朝难得的能吏,且都是珍贵的文人将才,放到大宋是绝对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才,可是,两人的结局,却都非常凄惨,让人惋惜不已,也正是这两人的先后之死,给大明带来了几乎是立竿见影般的痛楚。
前者之死,使得九边再无锐意进取之将,大明从此被蒙古压着打,再也没人去拯救那些在蒙古铁蹄之下凄惨哀嚎的百姓,最终造成了嘉靖二十九年的俺答直抵北京城下烧杀抢掠的事件,堪比第二次土木堡之变,大明颜面尽失。
后者之死,直接造成了嘉靖大倭乱的**,东南局势糜烂不可救,直到后来谭纶、戚继光和俞大猷等北地名臣名将南下之后,嘉靖皇帝在感人的东南税收数目和朝廷财政赤字的压力之下,终于认清现实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而现在,两位悲剧名臣之一的朱纨居然就在自己的府外,很有礼貌的想要见到自己,让郑光如何不激动?而且,此时此刻,郑光意识到,朝廷派来的苏松巡抚,就在门外了,就是朱纨。
“快请……不!我亲自去请!”郑光连忙冲入屋内,整理仪容,换一身衣服,冲出屋外才想起来朱纨在东南名声不显,自己没有理由知道他,这样出乎寻常的热情反而会让朱纨起疑,于是郑光强行让自己平静下来,迈着缓缓的步伐,向外走去,无视了死猪一般趴在地上的徐胖。
家门口,郑光看见了两个人,一个中年男人,身穿朴素的衣服,一缕胡须,面容清瘦,身子骨也不甚强健,身旁一个穿着儒袍的文士,大约二三十岁,一双眼睛精光四射,显得很特别,看起来就像是军师一类的人物,想想也对,范庆身边还有一个狗头军师,就别说这些被委以重任的督抚一级的人物,绝对是有智囊的。
“在下郑光,不知二位贵客是?”郑光站在门口,很有礼数的向两位初次见面的“客人”行礼,朱纨见郑光剑眉星目,面容俊朗,身形挺拔,且亲自出门迎接,并未因为身份而有所怠慢,顿时生出几分好感,便开门见山道:“大名鼎鼎的苏州文豪,恐怕东南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老夫苏松巡抚朱纨,这位是老夫的智囊,孙挺,孙辅良。”
郑光做出一副双目圆瞪的模样,而后很快反应过来,再次行礼:“在下不过一介举人,何德何能,让苏松巡抚亲自来在下家中呢?抚台若是想见到在下,派人来喊一声就是了,何必亲自前来。”
朱纨笑着摇摇头:“寻常凡夫俗子自然派人传唤,但有大才之人,老夫需要求助之人,自然是要亲自上门的,古人需要求助时,都要亲自上门以表达诚意,而如今,老夫的诚意已经带到了,就看看苏州文豪是如何看待了。”
郑光笑了笑,侧让身子,伸出手臂:“抚台和孙先生先请进府吧,咱们坐下来慢慢谈。”
朱纨点了点头,说道:“咱们都住在苏州城里,虽然老夫是长洲县人,你是吴县人,但同属一城,已算是万分难得了,不要拘束。”说完便带着孙挺笑着步入府中,郑光倒是没想到朱纨也是苏州人,便急忙跟上,在大堂内,三人就坐,郑光喊来仆人上茶之后,主动说道:“小家小户,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可以招待抚台,这些茶叶勉强还算拿得出手,还请抚台谅解。”
朱纨环视了一下郑府的装点,微笑着说道:“郑氏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也是殷实之家,谈何小门小户呢?一门三封,可绝不是小门小户了,平之大概还不知道,老夫幼年生活困苦,出生在监狱之中,什么苦头都吃过,第一次喝茶还是在十八岁考中秀才之后,所以,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吃食,什么样的房屋,什么样的衣服,对于老夫而言,并不重要。”
郑光顿时有些惊讶,这位抚台,居然出生在监狱里?自幼生活如此困苦?
看着郑光吃惊的神色,朱纨微微笑了一下,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茶,似乎开始追忆过往:“老夫出生在监狱之中,因为父母是北地逃难之人,逃到苏州的地界,被当地官府当作乱民抓了起来,老夫一家幸运,所有人都没死在监狱里,就连老夫也没死在监狱里,而是安然活了下来,后来老夫做官以后曾经去视察过监狱,才知道能活下来实在是上天眷顾。
老夫的父母出狱之后在苏州住了下来,也算是幸运,苏州官府为补偿活下来的难民,给了一块土地,大家分了分,父母得到了七亩薄田,有了立身之地,就有了生活下去的希望,十年间,父母操心劳苦,终于攒下了一些家底,在苏州城内购置了一所房屋,全家住进了苏州城,家境稍微宽裕了一些,父母就省吃俭用,供养我读书识字,希望我考中科举,改变一生。
平之也是明白的,靠种田是种不出什么名堂的,在大明,我等寒门子弟若想出人头地,唯有科举一条路途可走,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都铆足了劲儿想过去,老夫又幸运的通过了,成了千里挑一的进士,被授官,从此成为士大夫,不再缺衣少食,不再被人欺凌,但是老夫依然记得年幼时父母家人被豪强欺凌的一幕幕,每每念及,心痛难耐。”
郑光有些沉默,说实在的,这些他都不曾经历过,或许父亲郑微幼年时经历过,不过自从自己出生之后,郑氏的经济状况已经转好,几百亩水田和一些小店面可以支撑一家人的开销,父母和爷爷相继去世之后,郑家也得到了一些照顾,生存环境反而比之前更好,郑光算不上锦衣玉食,却也是衣食无忧。
“不瞒抚台,在下虽未生在大富大贵之家,但是父母家人为在下之生活劳心劳力,所以郑氏也算是衣食无忧之家,在下从小的确未尝过挨饿受冻是什么滋味,但是,却也可以想象,那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父亲和祖父都曾描述过那种感觉,在下当时年幼,直接被吓哭了。”郑光如此笑道。
朱纨深有感触的点点头,说道:“老夫在接触孔孟之道以前,唯一坚信的真理,就是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人总是要吃饭的,不吃饭,什么事情都做不了,饿肚子的人是不会去想国家大事的,只会去想如何吃饭,只有吃饱了饭,才能去做别的事情,就算如今老夫熟读四书五经,也依然如此认为。”
孙挺接了话茬儿:“这一点,但凡是饿过肚子的人都知道,平之生在东南富庶之地,怕是不知道,西北和辽东之敌地苦寒,很多人家的家训不是努力读书精忠报国什么的,而就是八个字,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一生只为了吃饭而活,没饭吃了,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朱纨的面色显然变得不太好,深吸一口气,说道:“平之,不瞒你说,老夫昨日回的苏州,家里没回去看,府衙也没去,就直接来你这里了,不为别的,只想问你一件事情。”
想起他们之前说的那些话,郑光已经知道朱纨和孙挺想要知道的事情是什么,于是郑光放下茶碗,说道:“抚台和孙先生想知道的事情,在下已经明白了,在下可以告诉抚台和孙先生,如果说三十年前的倭寇还是真正的日本海盗,那么今时今日之倭寇,其组成之成员,十之七八,都是折闽沿海居民,剩下的十之二三,有日本海盗,还有佛朗机人,但是占主导地位的,完全是大明子民,而非是那些真正的海盗。”
朱纨和孙挺面色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