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就藩(1 / 1)

十七岁的朱棣回到了京城,因为他的父母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那个女孩也不是别人,正是朱棣的老师徐达的长女,自幼品貌端庄,聪明伶俐。

在当时看来,这似乎只是一场政治联姻,是朱元璋和武将的结盟。但对于朱棣来说,他得到不只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更是一个得力的助手,一个将陪伴他一生的人。

在众兄弟中,朱棣排行老四,由于老朱精力旺盛,生育能力极强,所以他有三个哥哥,二十多个弟弟。大哥朱标被封为皇太子,被任命为帝国的下一任接班人。相信在其他诸位皇子心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不满,凭什么他就是太子,就因为他是老大?凭他早出生几年?

当然不是,我说过,老朱看人的眼光是极准的,为什么让朱标当太子,除了是嫡长子之外,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其他因素,这一点,时间是可以证明的。

可是,即便心里存在着些许不满,但不得不说,老朱的这些儿子们还是很团结的,私底下的关系也都还不错。关于这一点,三百年后的玄烨同志表示实在是羡慕不已。但由于身份的不同,其他皇子们到了一定的年纪都不能留在京城,他们只能去自己的领地就藩。

按照老朱当时的规定,各藩王在自己的领地里权力还是很大的:第一,他们有权设立王府,并设置各种辅佐自己的官职。第二,他们拥有一定的军权,有自己的直属军队。第三,他们还可以监督地方官吏,相当于现在的地方监察委。

就这样,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十一岁的燕王朱棣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京城,来到了他的属地——北平(今天的北京),他的主要对手是元朝的残余部队,也就是被老朱打剩下的蒙古人。

由于蒙古军队多为骑兵,他们经常利用机动性极强的这一优势,来偷袭边境。这一点令老朱也是伤透了脑筋,派大军镇压吧,你一来,他们就撤了,跑得比兔子还快,而且你又不能让几十万人一直守在那儿,所以在大军撤走之后,他们就又来了。蒙古人这种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略方针”让周边的守卫部队和老百姓们吃尽了苦头。尽管老朱也给过他们许多好处,但这个邻居仍然会不定时地来光顾一下,因为游牧民族的生产力水平比起大明帝国实在是落后了太多,部分生产生活的必需品都无法自给自足,所以他们只能靠抢。

因此,老朱的对策是给领地与蒙古相邻的晋王和燕王多配一些军队,让他们没事儿的时候就出去展示一下明军的威武,顺便找这个邻居多切磋一下,以此来促进邻里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老朱还多次派遣徐达、李文忠等将领率兵北伐,这样一来,蒙古人就变得听话得多了。

既然提到了,那就讲一下李文忠,当然,我更想讲的是他的儿子。李文忠,明朝开国元勋,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十九岁起便跟随老朱走南闯北,功劳显赫,建国之后,被封为曹国公。由于年龄差距过大,朱棣和他的这个表哥,除了是战友之外,没有太多交集,相反,和他儿子的关系却好得多。李文忠的儿子叫李景隆,由于年纪相仿,又是亲戚关系,再加上长期相处,两人的关系因此也十分密切。对于这个表侄儿,朱棣再了解不过了,都说虎父无犬子,可是李景隆偏偏不争气,他没能继承其父亲卓越的军事本领,他对带兵打仗这件事可谓是一窍不通。这一点,朱棣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在十几年后,得知两人会再次见面之时,朱棣为什么会开心得手舞足蹈就不难解释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后面也会重点地讲。

对于打仗这件事,朱棣已经不再陌生了,虽然只有二十多岁,可他已经是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了,对付这些经常来骚扰的蒙古骑兵,自然是不在话下。他总是奋勇出征,一马当先,打得蒙古人在听到朱棣这个名字后便闻风丧胆,不敢来犯。

如果情况一直这样保持下去的话,朱棣会是一名优秀的藩王兼北平守卫,无论是老朱还是大哥朱标做皇帝,他都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然后平淡地度过这一生。

可是,似乎是命运的安排,他不想让朱棣就这样碌碌无为地度过余生,所以这个编剧改变了这一切。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唐:为做咸鱼,我决定望父成龙 极限突击 极品秀才 从士兵突击开始重活 策立天下 大秦:祖龙看我剧本,竟要我监国 回到唐朝当暴君 汉末:糟糕,我爹是张角 回到明朝当海盗 红楼贾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