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车停驻仆役掀开门帘,身着官服的萧仿在搀扶下走下牛车,抬眼望高耸的丹凤门。
初升的朝阳洒出一片金光,金光照耀在丹凤门上,显得耀眼夺目,渲染的更加庄严肃穆却隐隐充满朝气。
“老朽第一次旭日初升时看丹凤门看大明宫,却有意想不到的气息。看来我大唐也如朝日一般,虽历尽坎坷却终将升起。”
老头子旁若无人似喃喃自语,满朝文武百官,长安千名官员不由的望向丹凤门,不经人提醒不觉得,此刻一看确实庄严中透着欣欣向荣的朝气。
有朝臣暗自点头,有朝臣皱眉不语,还有朝臣脸上古井无波。
萧仿,八十有二德高望重,此时此刻此言此语没有人觉得他是随意感叹。
萧仿也不是无的放矢。
他是在表态支持朝会改时辰,取消耗时费力破耗钱财的登基大典。
此刻站在宫门外看着丹凤门在朝阳下金光璀璨庄严肃穆,脑海里却不由得想起十余天前那一场夜访。
先皇驾崩庙号唐懿宗,新皇李佾庙号唐僖宗,一个颇有文采的人攻陷长安,手下大将投靠朝廷,最后又将长安毁于一旦,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杀皇帝见国号梁,数十年天下大乱,割让北方十六州养马之地,致使大宋虽富裕却被欺压,蒙元视华夏如牛羊,大明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落后百年屈辱。
现在,先皇庙号唐懿宗已经确定,萧仿特意关注此事,李佾没有参与其中,礼部宗室商议上报的就是唐懿宗,那段历史是真的,是正常的进程,是屈辱的进程。
萧仿的脸上渐渐浮现出笑容,逐渐绽放,最后化为如顽童一般天真灿烂的笑容。
但是,没有了唐僖宗!
李佾逆天登基。
那段被安排好的历史进程将不复存在!
“新皇登基新气象,看来萧相也是很高兴呢。”一辆马车慢慢悠悠停好,韦保衡笑容满面的掀开门帘走下来。
先皇驾崩仪式是自己参与的,新皇登基虽没有登基大典,但一些仪式的加入也是自己参与的。皇帝用自己,自己就有功劳,自己就死不了!
这两年来先皇渐渐疏远,自己四十岁年富力强的实权宰相却被一个八十多岁的糟老头挤兑的够呛,甚至时常担心失势,被抄家灭门,但现在终于苦尽甘来了。
萧仿笑眯眯的看一眼韦保衡,转头看向宫门侍卫:“既然宫门已开为何不让进?”
“没~没说不让进。”刚刚拦住一名朝臣的将军犯了口吃,身形侧开退让一步。
大朝会规矩改了,但提前多长时间进宫却没定,所以朝臣们稳妥起见在宫外等候,侍卫们也是当做不知道。
萧仿哼了一声杵着拐棍走向右侧第一门道。
门道五条却有讲究。
文官进宫走右侧第一门道,武将走第二门道,出宫文官走左侧第二门道,武官走左侧第一门道,最中央门道只有皇帝和皇后可以行走。
走过门道是一片园林,有四名健壮太监等候在此地,看到萧仿过来,立即抬着肩舆小跑过去:“老大人请上肩舆。”
萧仿微微一愣随即笑呵呵的点头。
先皇时期都没能享受过这般待遇,没想到在一个为非作歹无恶不作的皇帝这里倒是先享受到了。
满朝文武现如今只有萧仿有这个待遇,在皇宫内坐肩舆。
之前刘行深韩文约在皇宫打马都是寻常事,但是他们都死了。
跟随进来的满朝文武看着萧仿坐肩舆却并没有多少羡慕,这么大岁数了皇帝尊重也是正常,反而是有些一荣俱荣的自豪感。
文官武将的马匹仆役不能过汉白玉桥,在禁军的监视下被迁往两侧专门的马厩,还有的会被仆役迁回府邸,到了下值的时候再来接。
越过园林是龙首渠,上有三座汉白玉桥。走过桥是巨大的青石广场,广场跨度足有二百丈,横长三百丈。在广场对面又是一条护城河,上有三座汉白玉拱桥,过桥后面对的就是一座如同一条山脉般巍峨的大殿,含元殿!
穿过巨大的广场,巍峨的含元殿越来越近,即使经常看到也能感受到那份煌煌威严。
文官走右侧,武将走左侧,跨过桥梁到含元殿下,却不能直接上殿。文官走右侧龙尾道,武将走左侧。
含元殿殿基高五丈,必须走三十丈斜坡的龙尾道,之所以称为龙尾道,这两条道就像是神龙摆尾一般。
走上龙尾道是殿上平台,平台上有值守军士检查每一个人的名录记录在册,搜查身体看是否带有利器,同时检查朝臣仪容相貌,他们手持的册子用于检验身份,上面都有朝臣的画像。
上得大殿平台,此刻朝会还未曾开始,文臣走向右侧进栖凤阁,武将走向左侧翔鸾阁。
走进两阁,朝臣们脸上再次洋溢起笑容。
阁内布局没有任何改变,只是桌子上多了依旧冒着香气的热茶,以及两色糕点一色蜜饯。却能体现出皇帝对朝臣们的关心。
含凉殿内李佾洗漱更衣用早膳,早膳后六名宫女鱼贯而入,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为其穿上金黄龙袍,龙袍上五爪金龙狰狞咆哮。
另外两个宫女一捧金黄镶白玉腰带,一捧旒(留)冠,旒上九串宝珠,每串五颗,象征九五之尊。
穿戴整齐走出温室殿,两宫女打黄罗扇,一太监立黄罗伞,殿外五百神策军守护一辆金光灿灿的御舆也就是马车。马车前有六匹马拉车,天子驾六乃祖制。
来到马车前,有殿上太监匍匐,李佾踩背进入车厢,太监撑黄罗伞在车厢后,宫女到黄罗扇位于两侧,秦翰伸着脖子拖着长音喊一声:“起驾~含元殿~”
秦翰在左,同样任御前太监的丁大全在右,五百金吾卫护佑前往含元殿,另有五百金吾卫立即布置在含凉殿和含元殿沿途。
含元殿前太监接到消息,一转身与五人一起推开厚重宽大的殿门,随即站在殿门两侧高呼:“大朝会觐见百官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