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姜佩宁是猜不透,他自己的这个爹,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不过,既然奉亲王没有暗示他什么,那就证明,他说的话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既然如此,姜佩宁便继续说了下去。
“太子殿下有所不知,当年这桩案子,实则有两件极为要紧的内情。这第一件便是,当年奉命侦办此案的,正是如今位列三公之首的!而那本《谶纬之学》亦有‘化清四海,整齐八方之能。得此书者,可得天下。’之赞评!”
姜舞宁听着这些她早已烂熟于心的事情,还要装出一副第一次听说,并且极为震惊的模样来,委实有些难为她了。
“哦?竟有此事?!那……本宫便愈发糊涂了,既然十年前,这桩案子就是由白太师一手侦办,那当年他干嘛不趁此机会,正好名正言顺的寻找那个灵枢教遗留下的两件镇教之宝?还是说……他已足足寻找了十年,至今尚未寻到蛛丝马迹?十年……只为这么一本存在于江湖传言中的奇书,这老狐狸未免有些太执拗了吧?!关键是,依堂兄所言,这书就算是落到那只老狐狸的手中,他也没什么用武之地吧?除非……”
姜舞宁说完,骤然瞪大了眼睛,一副窥探了天机的惊骇表情。
“难不成,白太师这只老狐狸他……他想谋权篡位,起兵造反?!”姜舞宁拧眉瞪眼,看上去确是一副怒气汹汹,欲要杀之而后快的模样。
话说,姜舞宁的戏,还真是演的惟妙惟肖!而她的猜测,也都是顺着姜佩宁的话来的,合情合理,不算浮夸。
实则是,姜佩宁也并未像兰莫辞一般,将那本《谶纬之学》介绍的更加详细。他想要表达的重点只有,“得此书者,可得天下”。
换言之,这本《谶纬之学》只对皇上和其后代有着非凡的意义。除此以外,任何人只要有一丝一毫的觊觎之心,那便是僭越、是心存不轨!
而白太师那只老狐狸,他若真的是为了皇上而寻找那本《谶纬之学》的话,大可明目张胆,名正言顺的找。实在没有必要偷偷摸摸,为了掩人耳目而绞尽脑汁。
所以说,白太师那只老狐狸,摆明了就是包藏祸心,有所图谋!
姜佩宁原本乍看到姜舞宁那副恍然大悟的表情时,还以为她是想明白这其中的关窍所在。正要肯定她的猜测时,却没成想,姜舞宁竟然话锋一转,直接将结论带跑偏了十万八千里!
姜佩宁也是真的被姜舞宁这清奇的脑回路给震惊到了,当即就把还未咽下肚的那口茶水给喷了出去!
姜舞宁等瞪着一双无辜且真诚的大眼睛,十分认真的看着姜佩宁。
“堂兄这是怎么了?是茶水太烫,还是本宫说错了什么?”
姜佩宁在心里面狠狠地翻了个白眼,没有理会姜舞宁,只是用袖子沾了沾嘴角的茶渍,随后抬头看向奉亲王。
他算是没法与姜舞宁正常沟通了,儿子退下,老子顶上去吧!
奉亲王也确实有些意外,但他意外的情况,与姜佩宁不同。
他只是没有想到,姜舞宁还真是对白家之人恨之入骨!但凡事情能够往坏处想,就绝对不会给他们留一丝活路!
思及至此,奉亲王不禁在心里面深表欣慰的轻笑一声。这个姜舞宁,这个皇太子,他认下了!
奉亲王深谋远虑,他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是因为他与姜舞宁同仇敌忾,都对白家之人深恶痛绝。
真正让奉亲王对姜舞宁改观的是,她看问题的角度,和选择敌人的心境!
若姜舞宁真的是一位暴戾恣睢,嗜血成性之人,那么,在她的认识中,会被认定为首要击杀对象之人,应该是二皇子姜嵇宁,而非当今这个权势熏天的白家!
毕竟,白家之所以敢如此明目张胆,甚至是大张旗鼓的拉帮结派针对姜舞宁,还不就是仗着继后白氏也生下了一个儿子!
只要姜舞宁被废,那么,二皇子姜嵇宁,便是唯一的皇位继承人!少年天子,后宫干政,外戚掌权,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戏码古来有之。
故而,白家父子二人的心里面,打的也正是这样的如意算盘!
如此想来,即便不是一个残暴不仁之人,只是一个寻常的储君,在面对前朝后宫、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中,也会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做出最有利,也是最简单易行的决定!
先断掉白家人的后路!让他们无所依仗,自然也算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个最大的麻烦!
而且,二皇子姜嵇宁如今年岁尚幼,想要不知不觉、无声无息的除掉一个婴孩,总比绞尽脑汁的铲除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白家要容易的多!
就算姜舞宁真的想要对姜嵇宁下手,其实……也无可厚非!
他们兄弟二人的关系,自姜嵇宁一出生,便已经注定了要水火不容,不死不休!
就算姜舞宁会因一时的心慈手软而放过姜嵇宁,但……只要姜嵇宁上位,姜舞宁的结局注定了只有死路一条!
虽然残杀手足,将会被史官秉笔直书,更会被后世之人唾弃诟病。但永远都不要忘了,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然而,无论奉亲王为姜舞宁准备了多么充分的理由替她解释,她却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之路!
姜舞宁最下意识的反应,才是她最真实的想法。不为别的,只为她这份真实的手足之情,奉亲王也愿意助其一臂之力。
“太子殿下言重了,白家就算权倾朝野,但也绝对不敢有不臣之心!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犯上作乱,即便功成,那也将背负着乱臣贼子的恶名,永世不得翻身!不过……殿下您是否想过,造反夺权,一旦失败,那将是抄家灭族,凌迟分尸的重罪!与其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如另辟蹊径!有些渠道,虽然手段不同,但却有着殊途同归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