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乱唐 > 第五百九十章:君臣有奏对

第五百九十章:君臣有奏对(1 / 1)

往南去的路上对于张通儒来说痛苦至极,由于回纥人没有囚车,他的上身被五花大绑,双腿则用来自行走路,更为屈辱的是一根长绳将十几个人串成一串由一匹驽马牵引着,跌跌撞撞的向前走,如果有哪一个突然跌倒,则会被残忍的向前拖行,如果不及时起来顷刻间就会皮肉破烂。

张通儒做梦都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如此屈辱不堪的俘虏,然则再强烈的求死之心在求生本能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

回纥人的残忍程度一点也不比他们差,对待被俘的燕军军卒,经过甄别以后,旅率以上的留下,余者一概斩首,仅携带首级往长安而去。很显然,他们不想白白的浪费军粮养活这些俘虏。

在得知长安之围已解之后,回纥骑兵的行进速度明显慢了下来,他们走一日歇半日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张通儒一直以为,自己在那回纥大将的心里种下了一颗不安分的种子,这厮迟早还会来找自己问话,但自那日以后却再不曾见过此人,而他和一众部将们,则日日被关在马厩里,吃的比同在一处的牲口都不如,十几粒几乎馊掉的蒸豆,水也仅有浅浅的一叠。数日下来,这些壮汉都被折腾的有气无力,奄奄一息。

越往南前进,遇到的溃兵就越多,回纥骑兵通常都不加理会,但如果有不长眼的,他们也会迎上去狠狠的攻杀一通。

看着十数日前还是自家袍泽的乱兵被杀,张通儒心绪复杂,口中苦涩。如果在半年至前有人告诉他自己会有如此下场,他只会以为那个人疯掉了。

然则,纵然折磨和痛苦无时不刻的如影随形,可终有一则使之欣慰,那就是孙孝哲终于可以安然逃走,他也从未想过,自己为了大帅竟会如此用命,但其人对自家兄弟有恩,因而也无怨无悔了。

当然,这一路上他也紧张极了,每一次听到捉了叛军大将的消息,心都紧紧的提到了嗓子眼,好在每一次都是虚惊一场。

随着距离长安越来越近,张通儒的心绪也就越复杂,整日徘徊在生与死之间,始终都无法做出最终决断,给自己一个了断。

……

长安,城外仍旧随处可见大战后留下的废墟,虽然叛军留下来的军营大体上都已经拆除,可依旧难免破败荒芜处处沟壑的惨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还是空气中始终若有若无的飘荡着腐臭气息,几至无处可避

自从叛军溃散以后,以往避居深山的逃难百姓得到了消息,也开始陆续返回家乡!但家乡尚在,可家却早就没了,长安城外星罗棋布的村庄有八成以上都被孙孝哲的叛军烧成了白地。这些百姓无家可归,就只能由四面八方聚拢向长安,祈盼着太极宫中那位力挽狂澜的天子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此时的长安虽然尚未解禁,但午时到日落之前这段时间已经允许自由进出,蛰伏了半年的文人骚客们也不知从哪里纷纷冒了出来,原本都是打算着阳春三月出城踏青,可见到眼前的惨景之后才发现已经换了人间。于是乎,又不免触景伤怀,想念开元天宝盛世的春雨淋漓,鸟语花香,处处草绿的山间河畔游人如织。然则梦回三千,醒来入眼的全是凄风楚雨,遍地苍夷,只能发出长长的嗟叹。

然而,聚集于城墙之外的逃难百姓们见到有衣着华贵之人结伴出城,便像见着救命粮一样蜂拥而上,立时把这些文人骚客的伤怀嗟叹惊碎了一地,哪里还有半点踏青的心情,慌慌忙忙又极为狼狈的逃回了城中去。

出于安全考虑,长安城短时间内是不允许城内无恒产者入内的,因而逃难的百姓们只能纷纷聚在城外,等着每日一次的施粥。

虽然只有一顿填不饱独自的稀粥,但对于这些逃难的百姓来说已经足够了,数月以来经历了梦魇一般的逃难,他们总算有了落脚地,不必疲于奔命,不必为了果腹易子而食。

而秦晋的所面对的压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突然蜂拥而至的百姓使得长安的粮食供应骤然紧张,按照城中的储量可供五十万人吃上半年,如果只是负责城内的供应,只要勒紧了裤腰带,也能挺过这青黄不接的日子。

可面对每日都在增加的逃难百姓,粮食供应立时就捉襟见肘,如果不想办法,城中存粮恐怕很快就会见底。

对于这些百姓,绝不能置之不理,这是唐朝赖以存在的基础,倘若不理,正如唐太宗那句千古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们吃不上饭就很有可能造反,这只会使眼下的局面乱上加乱。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现在的秦晋手中大权独揽,军民一把抓,这如果在去岁此时,怕是所有人都会打破了头的争抢,现在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头。

原因无他,全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战后的长安处处废墟,百废待举,除非有人能变出来粮食,否则眼下的局面就是个死结。按照这种消耗速度,储粮绝难坚持撑过青黄不接的日子,一旦粮食耗尽,就会因为饥荒而饿殍遍地,甚至于揭竿而起,到时候这个责任总得有人来负。

既然知道这是个死结,又有谁肯出来做这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呢?

唯有广平王李豫奉李亨之命,协助秦晋料理军民事务。但李豫是个没有任何经验的新丁,交代任务可以完成的很及时,但若独当一面则差得还很远。

按照此前的计划,神武军解围长安之后,就该立即召集各路勤王兵马,组织出关,乘胜进击山东(古时以崤山以东为山东),收复洛阳。

现在所有的这些用兵计划,都因为此而被迫搁置,不是秦晋和李亨不想,而是实在难以为之。

缺粮,不但是长安所面临最严峻的问题,其他各地同样也都面临着这个问题。

几路勤王军尚未抵达长安时,就不止一次的向朝廷表示缺粮,迫切需要补给。

其中尤其以颖王李璬为最,来自剑南道的两万兵马于数日前出子午谷,此时奉天子诏命驻扎于京兆府南部的子午关,日日都派急递催促要粮。

李亨每每见了李璬的催粮急递就倍加抱怨。

“朕的这些兄弟,在太上皇身边无忧无虑惯了,总以为府库里的粮食和金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算闹出以肉糜赈灾的笑话也不足为奇!告诉李璬,让他自行筹粮去,朕的粮食要给百姓!”

这是李亨兄弟内部间的龃龉,秦晋作为一个外人只能干瞪眼,不会一脚掺合进去。然则,这也是他头一次看到李亨说出如此有失水准的气话。

但是,抱怨归抱怨,军粮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陛下,朝廷节制各地兵马,其首要便在提调军粮,如果对剑南边军置之不理,岂非因小失大?”

如此说就等于委婉的告诉李亨,如果他现在不负责李璬这两万兵马的粮食,那么李璬就会名正言顺的控制剑南边军,到时候祸起肘腋之间也未必不能。

李亨顿时就惊出了一身的冷汗,自有唐以来,兄弟阋墙的例子屡见不鲜,焉知李璬不会心怀不轨而犯上作乱呢?

“大夫可有对策?”

对于李璬的去处,秦晋早就想好了。

“陛下可以赏赐为名召其入京,然后许以高官厚禄,然后令,广平王代掌剑南边军。”

在说到李豫的时候,秦晋顿了一下,他原本想建议李亨以儿子亲长兵权,这样可以保证剑南边军的稳定,但最终还是直接说出了李豫作为最佳人选。

闻言,李亨摆了摆手。

“广平王统领禁军已经无暇分身,可让建宁王李系入营统军,朕的这个儿子才智并不输于乃兄!”

秦晋张了张嘴,还是没有坚持己见。

唐朝常有兄弟阋墙之事,其实根子上就在于天子让每一个有能力的儿子都掌握兵权,如此一来兄弟相争的局面就已然注定。如当年的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而今建宁王掌兵,也就注定了他将来必会与广平王有翻脸相争的一日!

在秦晋的记忆里,李亨的身体并不是很好,比起乃父李隆基差得远了,登基十年左右就重病卧床不能理事,宦官李辅国趁机发动宫变杀掉政敌张皇后,竟将这位定难天子活活吓死在病床之上。

因而可见,李亨处理身边之人关系的手段远不如乃父李隆基高明,各方捡的平衡太过微弱,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会演化的不可收拾。

不过,秦晋之所以没有坚持己见,是因为他还有另一重想法。

李亨作为天子虽然早就定下了以广平王而太子,但以子克父的例子,在唐朝也是屡见不鲜。比如太宗之于高祖,李隆基之于李旦,李亨之于李隆基,不都是典型的以子克父吗?

因此,李亨也很有可能需要另一个儿子为他平衡太子身上潜在的潜在威胁!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大唐全能奶爸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作者何不言情 人在伪装者,开局和郑耀先接头我笑呵呵 抗日之从南京到东京 穿越战国之我是武田盛信 傲霸天下 带着系统征天下 王朝模拟器,大臣全是历史奸臣 金陵异闻录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