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大时代之1983 > 第274章 世界从此不再黑与白

第274章 世界从此不再黑与白(1 / 1)

戈文要像当年明月那样,写轻松的历史,可是他写的并不轻松。≯八一中文≥≯网w≦w<w﹤.﹤8<1zw.com

不过听众朋友们却听得很欢乐,听得很轻松。

很多人自内心的生出这样的感慨——原来历史竟然如此的有意思!

很多人生平第一次现原来明朝的历史竟然如此的波澜壮阔,瑰丽多奇!

如果没有戈文的《明朝的那些事儿》,也许明代会成为很多人最不熟悉的一个朝代。

从小到大,历史书里关于明朝,只有朱元璋君主集权,戚继光倭寇,李自成农民起义,东西厂特务统治,仅此而已。而听老人们讲古或者是看戏、听评书,关于明朝的事也是最少的。

中国秦汉以来各大朝代,可以说在大众文化中最不被人熟悉的就是明朝。

可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明朝的那些事儿》开始,明朝的历史、明朝的很多人物,真正的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随着《明朝的那些事儿》持续的播出,关于这部作品的讨论变得越来越多,关于明朝历史的话题甚嚣尘上。

随便打开一份报纸,都能够看到关于《明朝的那些事儿》的讨论。

如果你从一份报纸上看不到关于《明朝的那些事儿》的任何信息,那么只能说明这份报纸要么是专业性的报纸,要么就是这家报社的编辑们眼光太次,如果是这种情况,那这份报纸根本不值得你去购买,这报社的编辑们的水平如此之次,竟然忽略了如此大的社会热点!

很多报纸在副刊上建立了版块来讨论这本书,讨论明朝的历史。

“以前看戈文的文化散文时,就觉得戈文的历史水平相当的高,不然也写不出《道士塔》、《莫高窟》那样的文章。现在从广播里听到了他的新作《明朝的那些事儿》后,才终于确定了自己的判断……”

“这么多年来,一直都看不进去历史书,文言文确实太难懂了。而那些专家学者们写的论文、专著虽然每一个字都能够看懂,可是连在一起却让人有些摸不清头脑。所有的历史作品,不管表达着什么样的感情,不管作者的文字是多么的精致,都不会让我产生任何感受。可是现在终于有了一部能够让我看懂而且乐于去读的历史作品了!《明朝的那些事儿》听得我感同身受,激起了我强烈的爱国情感和人文气息,实在是太美妙了!原来历史可以这样的有趣!”

“明太祖朱元璋乃千古不世出之英豪。以智勇双绝,崛起于布衣,乘时应运,豪杰景从,平陈灭张,荡扫群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十五载而成帝业,开创数百年大明帝国。身上集合了秦始皇的英明与残暴,汉高帝的用人智慧,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宋太祖的****集权,实有过之而无不及也。规模典章、策划周详,出身之低、得国之正,自古无出其右。由地无一垄到富有四海,由任人宰割到主宰天下,由一个寻常百姓托钵沙弥,成长为一个高瞻远瞩胸罗丘壑的军事政治家,真正是从十八层地狱跨到九重天上。个人经历堪称传奇,更为励志典范,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明朝的那些事儿》虽然写的很直白很风趣,可是里面各种史实的罗列,文献的引用,令人叹为观止。我可以从中看到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满满的诚意。”

……

——《文汇报》读者来信。

上海的《文汇报》,作为和戈文关系很密切的报纸之一,第一时间在报纸上组织了版块来刊登关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明朝的那些事儿》广播剧的读者来信。几乎所有的读者来信对戈文对《明朝的那些事儿》都是一致赞扬。

这样的情况在《羊城晚报》的副刊里也是一样——

“非常的好听,没想到作者戈文的年龄竟然还不够三十!天纵奇才!”

“我从《明朝的那些事儿》里听到了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气节,什么是谋略……我觉得我听过之后,懂得了很多。”

“我觉得《明朝的那些事儿》给中国的历史读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一个新的文本!”

“戈文创新性的采用了不同于史书笔法的写作方式,巧妙的将历史、政治与喜剧融合在一起,打破古来进来以沉闷、严谨的语言方式抒写历史,以批判和嘲讽的方式抒写奸臣及与之产生强烈对比的忠臣,文字充满了活力与生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极大引了平民对于历史的热情。作为通俗读物或者历史普及读物,《明朝的那些事儿》是极为成功的,戈文的对于史学界的贡献有目共睹!”

“这个广播剧改变了我的三观,中国是个伟大的民族,我相信,中国一定会再度崛起的。”

“这些日子以来,呈现在我的眼前最生动的画面不是上下班密密麻麻的自行车人流,不是公交车上拥挤的人群,也不是忙碌不过来的工作,以及我原本拥有并且平常、平淡、平凡的生活,而是权力、希望、痛苦、愤怒、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肉、气节、度量、孤独、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忠诚。是的,我就此沉迷,沉迷于《明朝的那些事儿》里。”

……

除了《文汇报》、《羊城晚报》等一些和戈文关系密切的报纸之外,其余的报纸则站在了中立的角度刊登关于《明朝的那些事儿》的读者评价,所以看起来褒贬不一、态度各异。

“写的真好!”

——《新民晚报》读者来信。

“历史能这样写吗?一点都不尊重历史,这样的轻浮是对过去历史的亵渎!”

——《中国青年报》读者来信。

“还想再听一遍,一部很好的明史普及书,风趣,语言通俗易懂!”

——《中国都市报》读者来信。

“主观臆断、穿凿附会成份太多了。”

——《天津晚报》读者来信。

“对于历史题材的文字一直看不进去,即使看了也记不住,这次相反,真心感谢戈文写出这么好的书。”

——《天津晚报》读者来信。

“写的什么东西!”

——《江南日报》读者来信。

“《明朝的那些事儿》会改变史学界的一切的!”

——《山西晚报》读者来信。

……

……

如此热闹的社会热点,如此鲜明的新闻爆点,各地的广播电台也没有平白让过。

很多电台都制作了关于《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广播节目。

或请专家学者来评判一下《明朝的那些事儿》的意义,或请一些读者代表来上节目讨论《明朝的那些事儿》的带给他们的阅读感受。

这其中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之声频道组织的一次访谈最为知名。

节目邀请了北京一些高校的在校学生以及一些史学界的青年学者。而这些人都在节目上谈起了他们自身的感受。

“我觉得《明朝的那些事儿》的意义在于,它把高高在上的历史学拉下了神坛,使历史走向了大众。先,《明朝的那些事儿》中所提到的历史人物本身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就算一般的读者们不了解,但也都听说过那些名字。比如张居正、万历、海瑞、戚继光等。因此,人们愿意去进一步了解关于他们的历史。”

——一位年轻的史学学者在电台中这样说道。

“没错,以前的历史书,其主要读者都是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的人,但是戈文的《明朝的那些事儿》的读者则是男女老少无所不包了。在这本书中,戈文用生动诙谐的语言和巧妙的叙事手法将明朝历史娓娓道来,使听者欲罢不能。这种写史风格之前从未有过。我身边一些朋友,从来都不看其他历史书,但是他们现在却听广播听得津津有味。”

——另一位来自史学界的年轻学者赞同道。

“这是一本老少皆宜的通俗历史读物。”

——一位北大历史系的大学生这样评价。

……

走向未来丛书中的《激动人心的年代》作者李醒民作为年青一代知名的学者,虽然不是史学界人士,却也被邀请参加了这期节目。

在节目中,他讲述了戈文创作这本书的艰难,查阅的明史资料数不胜数,还时不时请教其他人,让其他人帮忙看稿。

古代有白居易给老妇读诗,但凡老妇不明白,就进行修改。今有戈文创作《明朝的那些事儿》,但凡有朋友指出缺点,便进行修改,直至完美无缺。

“在以前,历史写作形式只是局限于学校里的教科书,还有高大上的学术著作和论文,但是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和市场的进步,新的历史写作形式产生是一种必然。可以说戈文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可谓是应运而生。”

直播间里,李醒民对着话筒,有些感慨的说道——

其实戈文第一次让我看手稿的时候,我以为他不过是像其他人一样创作一本深奥的历史科普读本,并不怎么上心。可是当我拿起他的手稿,刚刚看到手稿的第一页时,我就知道我错了!

我从来都不知道历史可以写的这样有趣!

教科书上的历史是死板的,它只会告诉我们某某年生了某某事,某某人是奸臣还是好人。一个两三百年的朝代向来只有几个节点,以及寥寥几个形容词,譬如大唐繁荣、宋朝积弱、明朝黑暗等等。许许多多历史人物被写的单薄而苍白,因为教科书只需要他们身上显现历史性的那一点。

作为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我读书时代也买了《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历史古籍读本。只是受困于古文知识的薄弱,这类书籍则显得晦涩难懂,很难通篇读下去;并且以前不爱动脑思考,对世事人情了解甚少,即便读了,也不过是知道很久以前,曾经生了这么一件事而已。

现在处在奔三的年纪了,才多多少少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的认知,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从前的世界观不能说全然倒塌,但至少也崩坏了不少。不再是住在象牙塔里的小姑娘,窗外的世界都是温情的,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对权威有着绝对的信任。我慢慢认识到这是不对的,开始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在黑白之间添加其他的色彩。

戈文这本《明朝的那些事儿》对于那些和读书时代的我一样的人来说,是可以促进他们的这种转变的完成。

《明朝的那些事儿》虽然是在说史,但是更多的是在讲历史故事中的人——一个个充满感情的、人性光辉点和弱点同时闪闪光的人。张居正是权臣,但是他作风奢华,也会以权谋私;海瑞清正廉明,但是能力平庸,没啥贡献;戚继光战绩彪悍,但也结交权臣。

我们站在蓝天下,沐浴着阳光,但是身后是影子。世界从来不是鲜花和掌声构成的,但也从来没有黑暗的让人绝望。

从这一点上看,戈文是功德无量的!(未完待续。)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至尊隐龙 高手下山,我家师姐太宠我了求求你让我火吧 轻井泽小说 全才医王 高手下山:从遗失婚书开始不抽烟的猪 抖音小说推荐新手法医 听说你爱我 神仙跳 仙界网络直播间 巫医归来全文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