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汉末雄风 > 第一百六十三章 群贤士毕至,少长臣咸集上

第一百六十三章 群贤士毕至,少长臣咸集上(1 / 1)

赵旻登时一惊。

并非其人不够沉着冷静,而是因为来者身份不一般。

赵旻向黄衡、太史慈及周瑜三人抱拳。

“诸兄请恕旻失陪之罪,旻之陈留臣属至此,旻需出门相迎。”

三人当即还礼。

赵旻匆匆行至门外,果不其然…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来者正是陈留张琨、耿纪、严畯、龚都、刘辟等人,也就是为赵旻看守陈留大本营之人。

程昱、董昭、鲁肃、步骘等人则在一旁作陪。

此刻,此五人正满面春风、躬身行礼。

赵旻大喜,当即一一扶起这五人,旋即躬身还礼。

“叔父大人、诸公,诸位劳苦功高,请受旻一礼!”

本书中,张琨是张绣族弟、赵旻的妻叔父。

其余四人,按照资历,如今也算是赵旻老臣。

众人避开赵旻此礼,笑着还礼道。

“主公,某等幸不辱命,今岁陈留黎庶安居乐业,勉强饱暖。”

在这个乱世,能让老百姓们勉强饱暖,已实属不易。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此五人不到卯时便拔寨启程赶来许都,如今尚未用过早饭。

赵旻便请五人、以及程昱等人进卫府一同就餐。

待赵旻见到黄衡等三人,为众人互相介绍一番后,众人便一同入席。

儒学经学家严畯既在此,赵旻便将自己欲印刷的书目简述了一番…

也就是后世的五经,以及《论语》、《孟子》二书。

在如今这个黄老之学渐渐抬头的时代,赵旻必须将清淡、玄学给摁下去。

而且,目前江南与江北的学术风气不同,江南流行的是今文经学,江北则流行古文经学。

经学,即儒教经典学说。

今文经与谶纬等“内学”联系紧密,讲究天人感应,往往将人事变动、王朝兴衰与天象异术相附会。

古文经则重视文字训诂,与谶纬联系较少。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而严畯,恰恰是古文经学派的大儒。

庐江人周瑜的家传经学,同属古文经派。

实际上,卫府上下,但凡为出身士族之人,皆属古文经派。

前文提过,汉末儒学中经学虽盛,但子学不兴,而黄老思想已隐现压制儒学思想之势。

所以赵旻若想从源头根除“清谈”、“玄学”这种学术界的务虚不务实的妖氛,便惟有大力宣扬儒学一途。

汉末的儒学,并非明清那种阉割版奴才儒学,而是蕴含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胸怀万民等思想内核及价值观的文化。

这种文化思想,比之颓废、迷茫、消极的魏晋风骨,不知积极进取多少万倍!

赵旻坚信,只有从文化、生产这两大方面着手,以重利相诱、以政策引导,才能真正改变这个时代。

诚然。

随着赵旻在这时空逐渐扎根生长,势力越来越强,其人的理想已由最初的立足、救万民,升华为拯救这个时代。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综上,赵旻复又问道:“曼才先生以为如何?”

严畯捋须道:“主公欲兴儒家孟子之学说乎?”

孟子在此时,还不是后世“亚圣”,尽管流寓荆州的京兆尹人、现年九十余岁的赵岐,已提出“亚圣孟子”之名。

孟子真正得以正名并被重视,是起源于晚唐韩文公,也就是昌黎先生韩愈。

与崇尚道德、强调克己复礼、修身养性的孔子截然不同,《孟子》中的思想及学说,几乎皆为经世致用的方法论。

赵旻颔首:“昔年班兰台曾于《汉书》中言,学以致用。

然则,今我皇汉重经学,反而对孟子之学说不甚重视,愚以为,此不啻舍本而逐末也。”

汉末时,《论语》已渐渐盛行,至魏晋南北朝时,《论语》甚至风靡天下;

但《孟子》因其“民贵君轻”之观点,为两汉、魏晋南北朝诸君主所不喜,故而始终不得兴盛。

如赵岐等推崇孟子的儒生,终归还是少数。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所以严畯蹙眉作揖:“主公,孟子之说,某恐难以推而广之也。”

严畯、诸葛瑾、步骘等人皆治《左传》、《毛诗》,对于以民为本的《孟子》,其人并不看好。

赵旻微微一笑:“曼才先生可知,故太常赵台卿曾著《孟子章句》乎?”

赵台卿便是赵岐,其人是最早为《孟子》作注之经学家之一。

严畯不与赵旻硬刚,而是选择求同存异:“主公欲印五经,某以为颇善也。”

汉末当然不可能有“五经”的概念,但汉末经学不外乎这五部经典。

赵旻不再与严畯讨论此事,反正其人已通过张绣,从刘表手中拿到了赵岐的《孟子章句》,印制此版本即可。

赵岐和邯郸淳这两个历史上辈分虽异但均高寿之人,目前皆在荆州。

随后,赵旻转而问耿纪:“耿府君,而今陈留屯田、取缔丁税之事如何?”

陈留相当于赵旻试验新政的实验区。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app&——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不同于一脸肃然的严畯,陈留太守耿纪笑呵呵作揖。

“主公,耕种高粱之时,陈留诸望族犹对此极为不满,然待高粱丰收、复又耕种冬小麦后,陈留无论士族亦或黎庶,皆再无怨言也。

主公之新政如何,陈留士民对此,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故此,愚以为,主公可将此推而广之,断无引发士民唾骂之虞。”

耿纪的意思是:赵旻在陈留取缔丁税、仅按屯田税率征收田税之举,最初时虽曾使陈留士民不满,但丰收之后,怨言便全部消失不见。

原因很简单:到底哪种税率更合适,陈留那些地主老爷、穷苦佃农们最清楚。

综上所述,赵旻针对此乱世之策有二:

一是通过屯田、取消丁税来减轻农民负担;

他的做法,类似于后世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满清胤禛摊丁入亩制的结合体。

满清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华夏神州人口的爆炸性增长。

从乾隆六年(西历1741年)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四年(1834)全国人口甚至突破4亿。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华夏神州历史上,人口首次突破一亿,是在北宋那个天杀的宋徽宗大观年间。

当然,彼时的人口统计是按照户数。

但无论如何,只要总户数突破两千万,那么总人口一定会超过一亿。

与闭关锁国的满清截然不同,北宋靠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积极寻求外贸顺差实现的这一点。

赵旻重新打通丝绸之路之举,便相当于上了一分保险。

如此双管齐下,而且有历史上北宋、满清成功的经验…

赵旻坚信,东汉一定会登上世界之巅,成为这个时空独一无二、远超三大帝国的超级帝国。

赵旻认为,此举至少可消除老百姓弃婴恶习。

最为关键的是,赵旻所做的一切规划,皆是按照东汉如今国情,量体裁衣来制定的。

毕竟只有最合脚的鞋,穿起来才会最舒服。

塔读@告^在线免。费阅&读!

突然,赵旭的声音在堂外响起。

“少君,南阳骠骑将军等已至!”

【作者题外话】:中古时代的学术文化传播,主要借助士人的流动来实现。

在治世与乱世,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和平时代,文化传播的途径,或者是中央王朝派遣学官到地方传道;

又或者是文化落后地区的士人,到文化发达的地区游学。

战乱时代,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表现在文化先进地区的士人、向文化落后地区进行被动迁移。

这一点在汉末乱世表现得尤其明显。

注意:关于文化传播的路径差异,见王永平《侨寓士人代表的文化修养及其兴学传教》。

汉末丧乱,导致大量的中原士人逃往边地,辽东的公孙度,交州的士燮,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均吸纳了大量的中原学者。

塔读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天下大乱,(管宁)闻公孙度令行于海外,遂与(邴)原及平原王烈等至于辽东。(公孙)度虚馆以候之。--《魏书管宁传》

(荆)州界群寇既尽,(刘)表乃开学立官,博求儒士。--《英雄记》

(士)燮体器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吴书士燮传》

行文至此,诸君或许已明晰,自赵旻有意自主创业时起,其人便在主动招揽士人,其人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比如平原国的华歆;彭城国的严畯;广陵的陈矫、步骘、卫旌;九江的刘晔、鲁肃;琅琊国的诸葛瑾等人,均是彼时大儒。

严畯字曼才,彭城人也。少耽学,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避乱江东,与诸葛瑾、步骘齐名友善。--《吴书严畯传》

(诸葛)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韦曜《吴书》

江南与江北的学术风气不同,江南流行的是今文经学,江北则流行古文经学。

经学,即儒教经典学说。

今文经与谶纬等“内学”联系紧密,讲究天人感应,往往将人事变动、王朝兴衰与天象异术相附会;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古文经则重视文字训诂,与谶纬联系较少。

注意:谶即预言,纬即对儒教经典的附会。

东汉光武帝、位面之子刘秀迷信谶纬,称之为内学。

今文经盛行于西汉,东汉时代逐渐式微,地位被古文经取代,直到汉末马融、郑玄等人“兼采今古”,二者之争才渐告平息。

不过彼时经学已经衰落,即将被玄学所替代。

注意:江北与江南的学风差异,此事见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王永平《孙吴学术文化风尚考论》。

而赵旻要做的,是以儒家子学,替代没落的经学。

赵旻清楚,所谓魏晋风骨,实则是放特娘的狗屁!

虽然前文已描述不下十次,但此处云某仍不得不老调重弹。

“客”是一个特殊阶层,也是中古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在以宗族、乡党为纽带的社会中,对族里而言,外姓是客;

对乡里而言,外乡是客。

实际上是指在本地没有根基的外来者,因此“客”往往不得不依附于地方强宗,以求托庇。

客的具体属性,与其前缀有关。

“宾客”泛指存在人身依附关系的隶属群体。

“上客”通常拥有一定的资望地位,是地方豪族的礼宾。

“谈客”利用口舌才华,充当军阀之间的游说者。

“奴客”则更加宽泛,随着任务的变化,而被冠以“部曲”、“田客”、“复客”乃至“盗贼”等名称,有时甚至会被直接简称为“奴”。

所谓“奴客”,顾名思义,即“具备了奴隶色彩的宾客”。

他们不具备人身自由,属于主子的私产,在某种程度上与牲口无异。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在两汉时代,由于奴客自身的“财产属性”,因此往往需要被长期豢养,不得随意抛弃。

然而实际执行时,又是另一幅面貌。

比如豪族大姓往往利用“朝廷下令释放奴婢”的机会,将年轻力壮的奴客留下,将年迈无用的奴客轰走,美其名曰“还你自由”,实际是令其自生自灭。

这与现代资本家裁员,却谎称“为社会输送人才”有异曲同工之妙。

官奴婢五十以上,免为庶人。--《汉书哀帝纪》

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汉书贡禹传》

“奴客”的称谓,见于史册较早,至少在西汉中期便已出现。

关于“客”的卑微化,唐长孺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客和部曲》一文中有过详述。

实际“客”的卑贱化,核心原因在于生活上依附于豪强,缺乏个人选择的自由。

在地主豪族垄断了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大部分缺乏受教育机会的底层群众,因为生存艰难,被迫沦为权势者的奴客。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在马太效应(也叫二八法则)的作用下,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最终大量的失地农民与破产手工业者,便顺理成章地沦为富室强宗的附庸。

同时,彼时的“丁税”制度,也为奴客的诞生提供了肥沃土壤。

丁税即人头税,即无论个人财富多寡,都必须按人头缴纳赋税。

在丁税之外,百姓还要承担沉重的徭役,而富户不仅有着多样的避役手段,甚至可以通过个人权势,庇荫田庄内的奴客,使之不服徭役。

比如《魏书司马芝传》记载,司马芝出任菅县县长时,辖区内的豪族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多年来从未接受官府的征役。

司马芝想征调刘节手下的宾客服役,也遭到断然拒绝。

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馀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司马)芝差(刘)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刘)节家(宾客)前后未尝给繇(指兵役徭役)。”--《魏书司马芝传》

按两汉制度,县满万户设县令,不满万户设县长。可知菅县的户数不满一万。

刘节不过是条籍籍无名的地头蛇,在这个不满万户的小县,却能霸占十分之一以上的丁壮人口(千余家),足见彼时的贫富分化到了什么地步。

《江表传》则记载,豫章太守华歆,在任内想要征发海昏县的丁户服役,但豪强“阻壁坚垒、断绝道路”,于是“太守欲发调一人而不可得”。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鄱阳民帅别立宗部,阻兵守界,不受子鱼(即华歆)所遣长吏……近自海昏有上缭壁(指坞堡),有五六千家相结聚作宗伍,惟输租布于郡耳,(太守)发召一人遂不可得。--《江表传》

可见对于地方豪强而言,这些“奴客”就是自己的私产。

为了保护私有财产,他们是很乐意同官府掰掰手腕的。

所谓“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虽然是近代的舶来品,但至少在两汉三国时代,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便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名言。

言归正传,赵旻这套糅合张居正“一条鞭法”及雍正“摊丁入亩”的新政,其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人口大幅度、甚至是断崖式增长。

但次要目的,也是为了毁灭奴客、部曲滋生的土壤。

最后就是,赵旻取消丁税,意味着老百姓们不必再弃婴了。

因为不再有口赋和算赋,所以老百姓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生养子女了。

以上,才是汉末的几大痼疾!

汉末做为中古时代的开端,其社会主要矛盾,绝非奴客与地主的矛盾!

塔读^小说app@更多优质免费小说,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而是地主之间,也就是地主阶级内部名门、郡望、寒门和庶族之间的矛盾!

因为地主阶级,才是中古时代的社会中坚力量。

这一点,与明清截然不同!

注意:以上四者,在汉末魏晋语境下,皆为地主阶级!

那些作者连这都没读懂,他们以为汉末是明清?中古是近古?

呵呵!

不提那些无知者,云某最后总结一句:

知识改变命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惟有普及教育,方可扭转汉末到颓废魏晋的转变!

但话说回来,老百姓连温饱尚且堪忧,又如何普及教育?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赵旻只能紧扣关键点,一点点改变。

章节报错(免登录)
最新小说: 兵王嚣张 三国刘璋大传 部落帝国 大宋执子人 我娘子是糜夫人 悠闲少东家 文娱大唐 以死相逼终于来了召唤系统 大昏君周擎天慕容婉儿 大明之我真不想当皇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