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太子的心病
朱元璋说道:“事有轻重缓急,我又不是不准备北伐了,鞑子不过釜底游鱼,早晚必为所擒,无须担心。只是高丽之丁口,日本之金银,乃是朝廷所需。有了机会,先行击之,未尝不可。”
冯胜听了朱元璋这话,他是怎么也不能理解。
在冯胜看来,这话里面的问题太多太多了。
高丽之丁口,日本之金银,有没有?有多少。冯胜并不知道。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兴兵从来是大义为先。从来没有如此赤裸裸地宣布是为了人口丁壮去打仗的。
这与冯胜心目之中的朱元璋完全不合。
只是冯胜万万不敢说朱元璋的错处。只能顺着往下面说,他说道:“陛下所言极是。然鞑子王廷大概位置,已经为我所探知,出长春堡不过六七百里左右。可以一击而定。不劳大军。而了,辽东兵备充足,完全可以支撑两个战场。而等的时间越长,鞑子恢复元气的可能也就越大。臣以为这才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高丽已定,日本岛国,山多地狭。欲急定之,反而出问题,不如留一大将于日本,徐徐图之,以数年之功,拿下此地不难。”
“不如双管齐下。”
冯胜说到这里,眼神微微一转,看向了太子。
太子收到冯胜的信号,说道:“父皇,儿臣觉得宋国公说得也有道理。而且,二弟,三弟,四弟,也有一些等不及了。总要先安置一个。好安他们的心啊。”
虽然朱元璋的子嗣众多。但是最让太子担心的不是别人。正是秦,晋,燕,齐,四大藩。而且太子说的等不及了。
其实也是一语双关。
燕王很多动静,太子都知道。
燕王的确是想要建功立业,如果一件事情一定要来,还不如早来一段时间。让他有一个准备。但是其他藩王,就不是那么情愿了。一些事情,固然是捕风捉影,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如果是历史上的太子,对于这些不能确定的消息。定然是不会相信的。
但是,知道靖难之事后的太子,在这些事情上是非常之敏感的。他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其实,对于将诸位皇子封到国外,能不能威胁太子一系的宝座。太子自己也不是太肯定的。但是他已经觉得,这是在而今框架之中,最好的办法了。
知子莫若父。
太子对靖难这一件事情敏感。而朱元璋也不差太多了。他对儿子兄弟之间手足相残,也是很敏感的。他听太子如此说,立即听出了弦外之音。
太子对自己四个年长的弟弟,不放心。
这让朱元璋内心之中很不是滋味。
他有些怀念当初,对弟弟很是照顾,重视亲情的太子了。最少之前的那个太子,即便心中有疙瘩,也会维护朝廷体面,皇孙的和睦。只会私下处置,决计不会闹到台面上的。
而今的太子,似乎已经不在乎这些了。
之前,朱元璋觉得自己将皇位传给太子,是不用担心其他儿子的生命安全的。但是此刻的朱元璋一下子变得不确定了。
朱元璋心中暗道:“罢罢罢,也算是我的失策,有些问题,早晚都要解决。不如而今就解决掉吧。”朱元璋说道:“既然如此,这一件事情,朕准了。不过,冯胜。”
冯胜立即说道:“臣在。”
“打仗的事情,我不遥制,你自己看着办。朕信得过你。只是朕要的不是区区一个元朝皇帝。而是将东北纳入大明版图之中。这是才目的所在。不可本末倒置。”朱元璋语重心长地说道。
冯胜说道;“臣明白。”
冯胜心中暗道:“何夕果然是陛下之心腹。这一件事情的观点也是一样的。看来要换一个打法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能打仗,就足够了。
“父皇,儿臣有一事相求。”太子忽然说道。
朱元璋说道:“什么事情?”
太子说道:“儿臣想去北平督战。”
朱元璋听了太子这话,顿时紧皱眉头。说道:“太子不典兵,自古如此。朝廷离不开你,你不要有这个想法了。”
太子说道:“父皇,儿臣觉得,身为父皇的儿子,如果不懂统兵之道。如何为天下之主?”
冯胜心中暗道:“看不见我。看不见我。看不见我。”因为皇帝与太子父子两人说得太劲爆。军权太过敏感了。即便是在父子之间也是如此。太子北上督军,也就是将大明最精锐的野战军。纳入麾下,这种情况下,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
冯胜一点也不想听,一点也不想知道。
朱元璋好像听出了冯胜的心声,说道:“冯胜,你先下去准备吧。北伐之事,兵部,五军都督府那里事很多。你跑一趟吧。”
冯胜自然知道,这是要让他回避。当然了,这也是实话。朝廷是一个很庞大的部门。即便是朱元璋答应了,很多流程也是要走的。冯胜立即说道:“是,臣这就去。”
随即急急忙忙走了。
冯胜走后。朱元璋一摆手,在这里伺候的宫女太监,立即下去了。
朱元璋看着太子,说道:“说吧。你想做什么?”
太子说道:“儿臣,没有想做什么。只是觉得太子不典兵。固然是惯例,但李建成是怎么死的。也让孩儿忧心。”
朱元璋大怒,说道:“你觉得我是李渊吗?”
太子立即跪了下来,说道:“孩儿不敢。只是午夜梦回,‘靖难’两字,让孩儿坐立不安。”
朱元璋一时间,没有什么脾气了。
朱元璋还是最看重这个儿子的。对于靖难的结果,当初也是愤怒之急。但是他到底与太子的身份不一样。燕王到底是他的儿子。而在太子这里,儿子与弟弟是完全不一样的。
朱元璋很后悔一件事情,那就是让太子知道了未来的事情。
在朱元璋想来,如果太子不知道历史有这个走向。他已经安排将各藩王,压制的压制,发配的发配。将来很难有能威胁到太子的人。而太子本性也没有想对自己的兄弟做些什么。说不定,兄弟们能和睦相处。但是太子知道之后,很有可能走上矫枉过正的局面。
而今,正如朱元璋的猜测应验了。
太子在这一件事情心结太深了。
太子提起李建成,就是暗示自己担心成为李建成第二。朱元璋说自己不是李渊,是他自信能安排好一切,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但是太子名义上认错。其实,完全不相信朱元璋的安排。
但是朱元璋觉得,他犯一次错,岂能会犯第二次?
只是这种理由是说服不了太子的。
朱元璋沉默了好一阵子,说道:“你到底想怎么样才能安心?”
太子说道:“儿臣不知道。不过,封藩之策。已经是朝廷国策。总要推行到底。儿臣没有别的想法。”
朱元璋说道:“那你还要去北平,你的身体,还是在南京,哪里也不要去的好。好好保重身体,比什么都强。”
这一句,太子心中咯噔一下。
这是太子一直不愿意去想的事情。
那就是他的生命还有多长时间。洪武二十五年,距离现在,已经没有几年了。虽然这些日子,让人请脉,一直没有什么问题。戴原礼也不是庸医,按理说,是能相信的。毕竟太子这一段时间,一直注意养生。
但是寿命也是他一块心病,对于燕王的担心,太子还有办法。但是对于这种天命,太子是一点办法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