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诸王
即便是燕王灭元的时候,给蒙古百姓带来不少损伤。而今蒙古人也迅速地恢复元气,并且对燕王心悦诚服。
倒不是,燕王有多大的个人魅力。实在是游牧民族底层百姓,比起大明百姓实在太惨了。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很多长城之外,中国百姓都想要的土地,但是在游牧民族那里就是水草丰盛,可以开国立基之地。
而今,燕王带来中原先进技术,带来新的生产方式。让很多百姓,第一次吃饱了饭。
如是种种,岂能不让牧民们感恩戴德。
任何地方的百姓都很现实的,而草原上的牧民更现实,甚至说是势利眼也不过分,因为草原上生存条件困难,不现实一点,饿死的就是自己。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于是,蒙古女人被男人抢去了,就是男人的了,甚至跟随男人对付自己的母族,也在所不惜。看似无情,但却是活下去的唯一办法。
或许蒙古贵族们,还有所谓的忠诚与骄傲。但是对于底层百姓是一点也没有的。
燕王手腕高明,再加上孛儿只斤家族的人都送到了南京去。在这种情况之下,想办法收买人心,所以一年有余,燕王已经站稳脚跟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燕王也建立一套完善的文官制度。每一个千户都有长史作为副手,主管钱粮,民政。这也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在上层建筑上做出增减。
如此一来,燕王的统治其实是比一些游牧王朝的部落联盟要更加进步。
毕竟即便成吉思汗在的时候,千户也是隶属于各大贵族,就好像纳哈出所部,就是木华黎家族的世代承袭的人马。
而今,最少燕王建立起一套官僚体系。从而加强了王权。
燕王的体系,已经有了建立一个游牧大帝国的基础。
这是燕王一直以来的目标,他也是一直这样做的。
对内稳固根基,对外一直刺探瓦剌的情况。
瓦刺与大明之间,关系很微妙,瓦刺朝贡大明,朱元璋封瓦刺首领为忠顺王,凡是封这样的王号的人,一般都是既不忠,也不顺的。所以这位忠顺王,一点也没有辜负他自己的王号。
忠顺王在自己领地悄咪咪的重立元廷,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找到一个小孩子,说是孛儿只斤嫡系血脉,将自己的孙女嫁给这个孩子,就扶立为大汗,用来整合草原上,大元朝廷的残余势力,并以这个名义,与西域各蒙古汗国交往。
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分别对应大明,与蒙古残余势力,手腕非常灵活。
燕王稳固根基的时候,瓦剌也没有闲着。建立起卓罗斯家族统治,等待有一天,改朝换代。
燕王也在筹备自己的机会。那就是燕王城为核心,四十四个千户所为分支。燕王城是燕王的核心,也是松嫩平原上唯一一个以人口过五万的城池,是燕王麾下将领官员的聚集地。
更有一些简单的手工艺,更是商品散集地。
燕王直属过万甲骑,四十四个千户,总计提高四万甲骑,在征战的时候,还能征召百姓,组织一支超过十万的骑兵。足以让他敢于发动对瓦剌的决战。
但是燕王自己觉得,要完成这样的军队建设,以及囤积足够的物资,燕王觉得需要三到五年的积蓄。
在此之前,燕王最喜欢大明中枢保持稳定。
只是随着太子之死,他这个简单的期望,破灭了。
燕王第一时间,想到了,这个位置他能不能争一争。随即燕王自己否定了这个想法。
并不是说燕王完全没有野心,只是燕王比晋王要更了解朱元璋。
如果朱元璋属意他,那么他不用争,这个位置一定是他的。如果朱元璋不属意他,他即便是争了,也没有什么用处。最后的下场,还很凄惨,很难全身而退。
如果说,而今燕王对自己的生活与处境,很是不满。
燕王未尝不会下狠手搏一搏,但实际上,燕王对自己而今的情况,是相当满意,在草原上建立起自己庞大的帝国,甚至燕王可以预见自己的未来,横扫西域,西尽黄沙。
远离中原之后,诸事也可一言决之,这种快意,并不比当皇帝少。
他又何必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啊?
所以不管燕王内心之中怎么想,最好的办法,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等待天意,天意在我,则什么也不用说了,如果天意不在我,那么,这一件事情,就不用再说了。
——
旧港。
周王在码头上,等待了很长一段时间。
他等的不是别人,正是楚王。
周楚两王,乃是南洋强藩。而两藩之间路线则大有不同。
周王在旧港,做的移民,尽快能将南洋汉人聚集在旧港,并下大功夫进行水利建设,对旧港外的河道进行修整,努力将旧港城外泛滥的河道,改造成为江南水乡。
这是一个大工程。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做到的。
周王这些人年并不是没有成果的。
最大的成果,就是让旧港成为了南洋粮食散集中心。一方面,自然是旧港的粮食产量提高了很多。有了足够的本钱影响米市,另外一方面,就是旧港所在的位置,能够承接爪哇,还有印度洋地区的粮食。
要知道,东南亚地区,很长一段时间,爪哇都是重要的粮食产地。这也是爪哇在南洋诸岛之中的特殊位置的来源之一。
只是周王这样做,也有一个不好的影响。那就是周王军力羸弱,只能依靠南洋总督,周王与南洋总督府关系特别紧密,甚至亲如一家,周王已经准备为世子,取陆家的女儿了。
而楚王完全不一样。
楚王在爪哇,却是入乡随俗,从俗而治。
楚王一开始,就与当地大族联姻,娶了很多当地印度教美女,将很多当地大族拉拢为楚王的大臣。当然了,这些大族自然是墙头草,在爪哇东王西王之间,摇摆不定。
而楚王,以自己本部精兵作为核心,将这当地附从兵作为羽翼,数次作战,平定下面的诸侯。一时间声势浩大之极。甚至影响到了东王与西王之间的战争。
让爪哇之战,从两强分治,变成了三足鼎立。
楚王更是在很多儒生的建议之下,确立周制,也就是封建制度。楚王所在的地方,作为王畿,将周围诸侯们,分别封为诸侯,确定每一个诸侯的义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体系。
并将当地汉人,与楚王自己的姻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这也是楚王能够吸引很多当地部族,投向楚王的原因。
前文也说过,东南亚地区文明程度与中国春秋时代相差仿佛。政治结构上,其实不管是,哪一个王朝,能控制的也不过是自己的核心地区,对于偏远的地方,都是难以控制的。
地方离心力与中央集权的分歧,让很多所谓的帝国分崩离析,满者伯夷的分裂,也未必没有这样的原因。
再差的秩序,也好过没有秩序。
楚王就是建立一套,尊尊卑卑的上下秩序,甚至楚王与诸多诸侯,歃血为盟,盟天而誓。确定了双方义务。这一套体系,给楚王带来最大好处的,是对外岛地区的吸引力。
虽然说,爪哇岛上的一切,是南洋地区核心。但并不代表,印度尼西亚群岛其他岛屿上,就没有一点力量。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只是,南洋其余岛屿的力量,比起爪哇岛差太多了。即便是到了后世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