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燕王之心
这个傅忠一个好大的难题。他要同时做三件事情,镇压日本,保护控制东洋诸藩王,进攻辽东。
傅忠算是年轻一辈很不错的将领,是傅友德手把手地培养出来的。领兵打仗比不老一辈差多少,更何况而今蓝玉被诛杀,沐英病死,大明年轻一辈的双子星退出历史的舞台。
傅忠也就冒出头了。
但是傅忠并不是一个无能之辈,面对这样的局面,也头疼得很。
他可没有三头六臂。
这三件事情,想要解决,必须分出一个主次来。但是这个主次,并不是他能做出决断的。
尤其新君登基,遇见而今的局面,傅忠也不了解朱允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不敢擅自做主。只能请示朝廷了。
这也需要时间。
傅忠暗道:“兵贵神速,北京事发突然,我若神兵天降,直扑沈阳,未必不能一举拿下,只是而今,说什么也晚了,将来的局面,不好办啊。”
尤其是傅忠想到,靖江王起兵,海上秩序也变得混乱起来。
而傅忠所部一切物资都必须通过海运从江南送到。
这也很成问题。
------
燕王府。
燕王已经沉思了好很长时间了。
自从燕王知道朱雄英即位监国之后。燕王就不怎么见人了。自己将自己关在房间之中。思考而今的局面。
不过,燕王虽然不见人。但是各方面的消息,却是源源不断的。
燕王在北平那么多年,岂能没有足够的人手与眼线?燕王在南京岂能没有安排人?更不要忘记燕王的岳父是谁?所以,整个大明各方面的情报,源源不断地到燕王手中。
而燕王不见下面的人,下面的人只能写奏疏,将自己的想法报告给燕王。
而朱雄英,何夕,朱允炆都有书信给燕王。
其中内容大抵一样,都是百般拉拢。
各有各的说法。
之所以如此,因为燕王这几年,只准备一件事情,那就是厉兵秣马,准备北伐。这三年之内,燕王不仅仅在松嫩平原上深耕,更是在漠北草原上与瓦剌争夺。
双方已经暗地交手很多次了。
在燕王看来,而今他手中有近十万骑兵,兵精粮足,更是摸索出一套在漠北草原农牧业生产的新办法。虽然不能如大明境内一样,但是将牧民从游牧改为定牧,并在漠北建立城池,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却已经可以了。
这种情况下。
燕王已经决心西征了。
但是忽然之间,南边就出了这样的事情。一下子打乱了燕王所有计划。
燕王眼前的选择无非几种。
一种是听从南京朝廷的诏令,南下平叛。到时候从南京朝廷之中得到足够的土地。第二种,那就是与自己大侄子会盟,加入北军行列之中,等将来大战胜利之后给他足够的封赏。
第三种就是中立。
再有就是自己独立南下争夺皇位。
毕竟,他当年与皇位不过一步之差而已。
要说燕王甘心,谁也不相信。
而燕王闭门不出,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犹豫。
燕王思量很长时间。终于将练子宁请了进去。
燕王与练子宁相对而坐,中间有一壶热茶,燕王给练子宁倒了一杯茶,说道:“练兄,邱福等人都给上书,为什么你只字不提?”
练子宁说道:“因为没有什么可说的。”
燕王说道:“为什么?”
练子宁说道:“殿下可有信心卞庄刺虎?一举而两得?”
燕王沉默了好一阵子,摇摇头说道:“怎么可能?”
燕王对军事实力对比最为敏感了。是的,燕王手中大抵有十万骑兵,是一只非常强大的力量。但是燕王自己知道这十万骑兵是怎么来的?十万骑兵的武备本身就是关内运输过来的。而十万军队的口粮,相当一部分是从辽东采购的。虽然说,在燕国也能产一些粮食。但是产量太少,谈不上自给自足,为了打仗,更需要多准备了。
别的不说,仅仅说人口。燕王麾下堪堪百万之众,十万骑兵,是燕王麾下所有壮年男丁了。这也很正常,游牧民族的军队大多都是这样的。
但问题是,大明的军队可不是之前农业时代的军队了。装备到牙齿的盔甲,钢弩,等等武器,足够让燕王受不了。更让燕王无法承受的是损失。
因为北京也好,南京也好,战死士卒,都能补充。但是燕王麾下却是死一个少一个。
堪称一次性军队。
但是争夺天下大战,岂能一天两天打完的。
燕王闭门不见,其实就在暗中推敲,自己卞庄刺虎的几率有多高。
但是燕王不能骗自己。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太小了。
燕王逼到绝路上,未必不敢放手一搏,但是而今燕王有家有口,有一国之地,还有前景,就没有那种搏命的心思了。这也是人之常情。
练子宁说道:“那殿下还有选择吗?一山不容二虎,殿下不管帮那位殿下夺了天下,都不可能久留中原,否则会什么是样子,殿下也是知道的。”
燕王长叹一声,说道:“孤不甘心啊。”
在燕王看来,他两个侄子都不是善茬。
朱允炆继承皇位这一件事情中,没有遗诏,也没有遗言,怎么看都是疑点重重。对于政治人物来说,很多时候不需要证据。只需要从最大受益者出发去倒推就行。
燕王虽然不敢肯定朱允炆在继承这一件事情做了多大的手脚,但不肯相信朱允炆是清白无辜的。
而朱雄英,见事情不妙,几乎当机立断造反?这魄力,燕王倒是很欣赏的。
只是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朱雄英也不是善茬。他帮任何一个人打下天下之后,会怎么样?晋朝八王之乱,已经告诉他了,无非是进入下一轮加时赛,对手是他与另外一个胜利者。
难道我大明能真有戏文里的一字并肩王不成?
那费这么多时间,这么多精力,拼死拼活,去给别人打天下做什么?燕王才没有那么犯贱。
但问题又回来了?
而今中原大乱,他中立的话,一点好处都没有?他也不甘心啊。
练子宁听燕王这样说,心中算是松了口气,毕竟就练子宁的本心,他不想燕王加入中原混战之中。
其实练子宁知道大明内乱的时候,他是茫然的。他根本想不到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他也对何夕很失望。
在他看来,即便是朱允炆得位不正,老师也不应该辅佐吴王叛乱。毕竟以天下大局为重。
他心中的天下大局,就是天下百姓能安享太平。
而不是如此,彼此厮杀。
他痛心之余,自然不想参与其中。
更何况,练子宁一生本领在什么地方?就在草原。
自从十几年前,练子宁出京之后,在大宁专研青储,研究草原上能种植的庄稼。这么多年以来,他的心思一直在这上面。而后来跟随燕王,不管是在长春地界种植水稻,在松嫩平原开垦荒地,推进定牧。等等。
可以说,燕国能有而今的国力,有一半功劳就在练子宁身上,如果不是练子宁推广新的生产方法,让当地牧民不至于冬季饥寒而死。让他们感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他们也不至于迅速的抛弃黄金家族,投入燕王麾下。
而燕王也不可能迅速拉起十万骑兵,须知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与大明战斗几十年的顽固分子。他们可没有那么容易转变思想。
这些事情,让练子宁从身到心,都感到高兴无比。